-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 版權信息
- ISBN:7805508216
- 條形碼:9787805508214 ; 978-7-80550-821-4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 本書特色
《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全面介紹了明末清初以及至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本土文化與域外文化相互激蕩、禮俗、語言、科技、實業、商貿、留學、經典譯等諸多層面,資料翔實,漢文材料與境外材料相互印證,結構嚴謹,中學西傳與西學東來,交相輝映。
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 內容簡介
本書內容包括:鴉片戰爭的失敗及西方文明的展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口號的提出;西方傳教士來華輸入西方文化等。
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 目錄
導論
一、中外文化交流是近代中國文化重新發展的必由之路
二、近代中外文化交流的本質、主旋律、主力、基本格局和基本走向
三、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地位
四、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的啟示
**章 鴉片戰爭的失敗及西方文明的展示
一、鴉片戰爭的失敗給國人帶來的震撼
二、澳門的西方文明展示
三、香港的西方文明展示
四、租界的西方文明展示
第二章 “師夷長技以制夷”口號的提出
一、“開眼看世界”新思想風潮的產生
二、林則徐——“開眼看世界”的**人
三、魏源——“師夷長技以制夷”主張的首創者
四、近代啟蒙思想家徐繼畬及其《瀛寰志略》
第三章 西方傳教士來華輸入西方文化
一、傳播基督教文化和科技文化
二、創辦教會學校
三、輸入西醫文化
四、開拓近代報刊業
五、向域外傳播中國文化
第四章 太平天國與中外文化交流
一、拜上帝教是中西文化畸形結合的產物
二、《資政新篇》是向西方尋找真理的產物
三、太平天國對中外文化交流的推動
第五章 對外文化交流態勢的調適
一、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
二、派遣中國駐外使節
三、國際法的吸納
四、游歷使的出洋考察
第六章 吸納西方器物文化的洋務運動
一、洋務運動的時代背景
二、近代軍事工業的創辦
三、圍繞軍事企業而興辦民用企業
四、啟用洋人赫德引進近代海關制度
五、近代海軍的籌建和洋務運動的破產
第七章 維新變法:政治制度層面吸納西方文化的嘗試
一、維新變法思想的發生與發展
二、維新派譯傳西方進化論學說
三、維新運動的理論宣傳與近代社團的勃興
四、“百日維新”與維新變法運動的失敗
二、外語課在各類學校的開設
三、翻譯出版機構的創立
四、翻譯出版的西書及其影響
第九章 晚清四次留學潮
一、百名幼童留美
二、海軍生首次留歐
三、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留日潮
四、庚款留美潮
第十章 孫中山與中外文化交流
一、孫中山向西方尋找真理和三民主義的形成
二、孫中山借鑒西方代議民主共和制
三、孫中山學說在東南亞的傳播和影響
第十一章 民國四次留學潮
一、留法勤工儉學潮
二、留蘇潮
三、二三十年代的留學歐美潮
四、40年代的歐美留學潮
第十二章 近代中外教育交流
一、教會學校向教會大學的升級與發展
二、清末仿日新式教育制度的確立
三、日本對中國教育的影響
四、仿美新學制“壬戌學制”的制定
第十三章 近代西方科學技術的引進
一、軍事工業技術的引進
二、交通技術的引進
三、農業技術的引進
四、棉紡織技術的引進
第十四章 近代西方科學文化的傳入與中國近代學科的建立
一、天文學
二、數學
三、物理
四、化學
第十五章 中外文化交融下的中國文學藝術
一、五四新文學與外國文學
二、新音樂舞蹈
三、話劇
四、電影
第十六章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及其中國化
一、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
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傳播及其中國化
第十七章 科研體系的探索和國家科研體制的初步確立
一、民國初年的“科學救國”思潮和“科學共同體”觀念的形成
二、中國科學社——科研體系的探索
三、國立中央研究院——國家科研體制的初步確立
四、地方研究院的興起及其他科研機構的創辦
第十八章 西洋發明的傳入及其影口向
一、洋紗、洋布、洋襪、洋裝
二、洋火、洋油、洋燈、電燈、電廠
三、洋灰、洋樓
四、電報、電話
五、無線電廣播
第十九章 風俗變遷
一、服飾
二、飲食
三、住房
四、行旅
五、婚俗
第二十章 華僑與中外文化交流
一、華工下南洋及對雙邊文化交流的貢獻
二、各國唐人街與中外文化交流
第二十一章 中國文化精華的外傳及其影響
一、《孫子兵法》
二、《三國演義》
三、《紅樓夢》
四、儒學
主要參考書目
后記
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 節選
《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講述了:歷史是一個民族的記憶。不重視歷史,也就等于一個民族失去了記憶,而失去了記憶的民族,決然不會有光明的前途。中華民族是一個重視歷史的民族,對于近代百年中國所承受的民族創痛和產生的歷史悲情,我們不但沒有忘卻,而且常常在記憶中揮之不去。在經濟全球化大趨勢推動世界文化大匯流的今天,若以文化交流的視角,解讀中國近代史,人們便會發現:異質文化碰撞交流所激發出來的歷史進步作用,是任何人都無法阻止的;學習和融合外來先進文化,為近代中國傳統文化的轉型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近代百年中外文化交流,是近代中國文化重新發展的必由之路。
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 作者簡介
王介南,1943年生,江蘇宜興人。1966年畢業于北京大學東方語言文學系。南京國際關系學院教授,碩士生指導教師。中國東南亞研究會副秘書長、江蘇省作家協會會員、中國中外關系史學會會員、江蘇省鄭和研究會理事。著有《中國與東南亞文化交流志》(百卷《中華文化通志》之一)、《中緬友好兩千年》、《緬甸貢榜王朝》、《緬甸愛國詩人德欽哥都邁》、《中外文化交流史》等;譯著有《伊江揚子友誼頌》、《四個時期的中緬關系》(合譯):發表論文數十篇。
- >
朝聞道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