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今古文尚書全譯 本書特色
曲中醫推薦-
《尚書》記錄了距今四千年至二千六百多年問虞、夏、商、周的典、訓、誥、誓、命,涉及政治、思想、宗教、哲學、法律、地理、歷法、軍事等領域,范圍很廣。為《左傳》《史記》等史書的寫作提供了珍貴的原始資料,同時也是研究我國原始社會和奴隸社會不可缺少的歷史文獻。
《尚書》被儒家奉為五經之首,自漢代立為學官以來,備受尊崇,成為整個封建社會*量要的教科書。《尚書》的核心思想是“敬天”、“明德”、“慎罰”、“保民”,帝王將相以《書》安邦定國,工商士民以《書》修身待物。我們要了解和研究封建社會,也必須閱讀《尚書》,利用《尚書》豐富的史料。
《尚書》不僅是文告、會議記錄等應用文體的濫觴,還開辟了古代散文創作的先河。《尚書》記言敘事,摹聲繪色,生動形象。不少篇章已出現很成熟的辭格,譬如《梓材》連用種地、建房、作器三個生活中常見的事理作比喻,說明創業和守成的關系,自然貼切,具有較強的說服力。《周書》各篇大多講究章法結構,例如《無逸》《顧命》,條理非常清晰,歷代散文家十分重視。《尚書》為后世散文創作奠定了基礎。
《尚書》還是語言學研究的重要材料,特別是今文中那些經過考定的真實文獻,反映了殷周時代的語言特點。例如《尚書》中的詞語古奧,多用雅言;很少運用表示語法關系和語勢語氣的句末語助詞,等等。這些獨特的語言現象,對于研究漢語史很有幫助。
《尚書》對于金文學、甲骨學、古器物學和考古學的作用,也很重要。可以說,不憑借《尚書》,有些金文和甲骨文就無法解釋,有些考古發現和古器物就無法論定確切的年代。
今古文尚書全譯 內容簡介
《今古文尚書全譯:經(修訂版)》對《尚書》做了介紹。《尚書》*早只叫做《書》,漢代稱《尚書》《孔傳》解釋為“上古之書”。《尚書》成為儒家經典以后,又叫做《書經》。《尚書》還是語言學研究的重要材料,特別是今文中那些經過考定的真實文獻,反映了殷周時代的語言特點。
今古文尚書全譯今古文尚書全譯 前言
序言
《尚書》*早只叫做《書》,漢代稱《尚書》《孔傳》解釋為“上古之書”。《尚書》成為儒家經典以后,又叫做《書經》。
《尚書》的內容都和政事相關,《荀子·勸學篇》:“《書》者,政事之紀也。”《史記·太史公自序》:“《書》記先王之事,故長于政。”《尚書》實際上是我國*早的政事史料匯編。
《尚書》的基本內容是君王的文告和君臣的談話記錄。《尚書》的作者是史官。文獻記載我國古代設有專錄君王言行的史官。《禮記·玉藻》稱君王“動則左史書之,言則右史書之”。史官記錄君王的言行,匯編成冊,就是《書》了。
今存《尚書》共有五十八篇,依據朝代編輯,分別稱為《虞書》《夏書》《商書》和《周書》。《虞書》五篇,《夏書》四篇;《商書》十七篇,《周書》三十二篇。上自堯舜,下至東周,匯集了十分珍貴而又豐富的史料。《尚書序》分為“典、謨、訓、誥、誓、命”六種體式,唐代孔穎達分為十種:典、謨、貢、歌、誓、誥、訓、命、征、范(見《堯典正義》)。粗線條地歸類,大致可以分成四種體式。
1.典 主要記載古代典制。《堯典》《舜典》《禹典》《洪范》《呂刑》《周官》等都屬于這一類。
2.訓誥 主要是訓誡誥令,包括君臣之問、大臣之間的談話以及祈神的禱告。這一類篇目較多,是《尚書》的主體部分。《虞書》的《皋陶謨》《商書》的《盤庚》《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周書》的《金滕》《大誥》《多士》《召誥》《君奭》《顧命》等篇都是“訓誥”體。
3.誓 主要是君王諸侯的誓眾詞。《甘誓》《湯誓》《泰誓》《牧誓》《費誓》《秦誓》諸篇都屬這一類。
4.命 主要是君王任命官員或者賞賜諸侯的冊命。《君陳》《畢命》《君牙》《同命》《文侯之命》等篇都是這一類。
《尚書》記錄了距今四千年至二千六百多年問虞、夏、商、周的典、訓、誥、誓、命,涉及政治、思想、宗教、哲學、法律、地理、歷法、軍事等領域,范圍很廣。為《左傳》《史記》等史書的寫作提供了珍貴的原始資料,同時也是研究我國原始社會和奴隸社會不可缺少的歷史文獻。
《尚書》被儒家奉為五經之首,自漢代立為學官以來,備受尊崇,成為整個封建社會*量要的教科書。《尚書》的核心思想是“敬天”、“明德”、“慎罰”、“保民”,帝王將相以《書》安邦定國,工商士民以《書》修身待物。我們要了解和研究封建社會,也必須閱讀《尚書》,利用《尚書》豐富的史料。
《尚書》不僅是文告、會議記錄等應用文體的濫觴,還開辟了古代散文創作的先河。《尚書》記言敘事,摹聲繪色,生動形象。不少篇章已出現很成熟的辭格,譬如《梓材》連用種地、建房、作器三個生活中常見的事理作比喻,說明創業和守成的關系,自然貼切,具有較強的說服力。《周書》各篇大多講究章法結構,例如《無逸》《顧命》,條理非常清晰,歷代散文家十分重視。《尚書》為后世散文創作奠定了基礎。
《尚書》還是語言學研究的重要材料,特別是今文中那些經過考定的真實文獻,反映了殷周時代的語言特點。例如《尚書》中的詞語古奧,多用雅言;很少運用表示語法關系和語勢語氣的句末語助詞,等等。這些獨特的語言現象,對于研究漢語史很有幫助。
《尚書》對于金文學、甲骨學、古器物學和考古學的作用,也很重要。可以說,不憑借《尚書》,有些金文和甲骨文就無法解釋,有些考古發現和古器物就無法論定確切的年代。
今古文尚書全譯 目錄
尚書序
虞夏書
堯典
舜典
大禹謨
皋陶謨
益稷
禹貢
甘誓
五子之歌
胤征
商書
湯誓
仲虺之誥
湯誥
伊訓
太甲上
太甲中
太甲下
咸有一德
盤庚上
盤庚中
盤庚下
說命上
說命中
說命下
高宗肜日
西伯戡黎
微子
周書
泰誓上
泰誓中
泰誓下
牧誓
武成
洪范
旅獒
金滕
大誥
微子之命
康誥
酒誥
梓材
召誥
洛誥
多士
無逸
君爽
蔡仲之命
多方
立政
周官
君陳
顧命
康王之誥
畢命
君牙
同命
呂刑
文侯之命
費誓
秦誓
主要參考書目
今古文尚書全譯 節選
文摘<BR>
虞夏書<BR>
虞是舜帝的國名,夏是禹帝的國名。古文《尚書》本題為“虞書”,孔穎達《尚書正義》引馬融、鄭玄、王肅傳注本及劉向《別錄》,都題為“虞夏書”,伏生《尚書大傳》也在“唐傳”、“虞傳”、“夏傳”之前,各題“虞夏傳”三字。現在按照馬融、鄭玄傳注本,題為“虞夏書”。<BR>
堯典<BR>
【題解】<BR>
堯,相傳是我國原始社會后期著名的氏族首領,名叫放勛,屬陶唐氏,所以又稱唐堯。“典”,《說文》解釋為“大冊”,是“五帝之書”。本篇是后代史官追敘堯的事跡的史書,成書年代不可考,大約在周初秦漢之間。<BR>
《堯典》記敘的禪讓帝位、公開議定百官以及用東南西北四方與春夏秋冬四時相配等,為研究我國原始社會后期的政治制度和古代的思想、習慣提供了值得注意的資料。<BR>
西漢伏生所傳今文《尚書》的《堯典》包括了下一篇《舜典》,今依古文《尚書》分為兩篇。<BR>
【原文】<BR>
昔在帝堯,聰明文思①,光宅天下②。將遜于位③,讓于虞舜,作《堯典》。<BR>
注釋
<BR>①聰明:《孔疏》:“聽遠為聰,見微為明。”“以耳目之聞見,喻圣人之智慧,兼知天下之事。”文:鄭玄、馬融都認為“經緯天地謂之文”,這里是治理天下的意思。思:鄭玄說:“慮事通敏謂之思。”意思是果斷,有計謀。<BR>
②宅:《尚書正讀》:“宅,宅而有之也。”擁有、充滿的意思。<BR>
③遜:《孔傳》:“遜,遁也。”退避的意思。<BR>
【今譯】<BR>
從前唐堯稱帝的時候,聰明智慧,治理天下有計謀,他的光輝充滿天下。后來,他打算把帝位禪讓給虞舜。史官根據這些情況寫作了《堯典》。<BR>
(以上是序。)
【原文】<BR>
日若稽古①,帝堯日放勛,欽明文思安安②,允恭克讓③,光被四表④,格于上下⑤。克明俊德⑥,以親九族⑦。九族既睦,平章百姓⑧。百姓昭明,協和萬邦⑨。黎民于變時雍⑩。
- >
姑媽的寶刀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煙與鏡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二體千字文
- >
經典常談
- >
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