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本草綱目白話精解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0847770
- 條形碼:9787530847770 ; 978-7-5308-4777-0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本草綱目白話精解 本書特色
專家權威點評,古方今用取精
治病學醫工具書,居家收藏禮品書
本草綱目白話精解 內容簡介
《本草綱目》是明代醫學家李時珍三十余年的心血結晶,是中醫史上的一部經典著作,是幾乎所有古代醫家共同推崇的重要典籍。自問世以來,一直獨占中國古代藥學鰲頭,成為中國古代藥學史上篇幅*大、內容*豐富的巨作。
《本草綱目》的成就,首先在藥物的分類上采取了析族分類,振綱分目的科學分類。其中藥物分為礦物藥、植物藥、動物藥。礦物藥分為水、火、土、金石四部;植物藥按其性能、形態、生長環境分為草、果、菜、谷、木五部,草部又分水草、芳草、石草、蔓草、隰草、苔草、山草、毒草;動物藥,按從低級向高級進化的順序又分蟲、鱗、介、禽、獸、人六部。此外,還有味部。這種分法,從無機到有機,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在當時已經是很先進的了。
因《本草綱目》卷章太宏富,分類體例太復雜,查閱使用甚為不便,尤其在日常生活中查看運用。為此,我們編寫了本書。全書以實用為原則,濃縮原著精華,基本保持原書的敘述結構,并將生澀難懂的古文譯成白話文,力求使讀者既能管窺原著風貌,又能方便使用。
本書共18卷,內容涉及李時珍原著《本草綱目》的方方面面,突出了李時珍的藥學成就,實用性較強,對廣大的中藥學愛好者大有益處。
本草綱目白話精解 目錄
氣味陰陽
五味宜忌
標本陰陽
升降浮沉
相反諸藥
服藥食忌
第二卷 主治
百病主治藥
頭痛
痛風
消渴
喘逆
噎膈
呃逆
咳嗽
諸氣
諸風
疾飲
傷寒熱病
心下痞滿
心腹痛
脹滿
泄瀉
下血
小便血
黃疸
癃淋
遺精夢泄
第三卷 金石部
(1)金玉類
金
銀
銅
鐵
鉛
錫
水銀
瑪瑙
玻璃
珊瑚
古鏡
水晶
寶石
石英
(2)石類
石灰
石髓
石膏
石炭
雄黃
石腦
石鐘乳
丹砂
石腦油
第四卷 木部
第五卷 水部
第六卷 火部
第七卷 土部
第八卷 草部
第九卷 谷部
第十卷 菜部
第十一卷 果部
第十二卷 蟲部
第十三卷 鱗部
第十四卷 介部
第十五卷 禽部
第十六卷 獸部
第十七卷 人部
第十八卷 味部
本草綱目白話精解 節選
**卷 序例
本草綱目序例所涉及的內容很多,在這里我們重點編輯了氣味陰陽、五味宜忌、標本陰陽、升降浮沉、相反諸藥、服藥食忌六大板塊,扼要地介紹了本草的序例。
氣味陰陽
《陰陽應象大論》說:對于宇宙來說,陽氣積聚在上為天。陰氣積聚在下為地。對于萬物來說,靜止不動的屬于陰,躁動不息的屬于陽。對于自然界來說,陽主蘊育。陰主成長;陽主肅殺。陰主收藏。對于人來說,陽主化生功能,陰主形體構成。用陰陽說明人與飲食五味的關系是:人體功能屬于陽,飲食五味屬于陰。飲食五味進入形體。經過臟腑吸收轉化為營養物質以滋養身體,營養物質使人不斷發育生長,并維持生命。營養物質還可轉化為各種功能,但飲食不節反而會損傷身體;機能活動太過,亦可使精氣耗傷。精氣可以產生功能。但功能也可以因飲食不節,五味偏嗜而受損傷。味屬于陰。主降,所以從前后二陰而出;氣屬于陽,主升,所以由眼、耳、鼻、口七竅而出。清陽之氣循行于肌膚、皮表、紋理之間。濁陰之物內注五臟。清陽之氣充實四肢肌肉,濁陰之物內走六腑。
五味中,味厚膩的屬于陰,味淡薄的為陰中之陽;氣味濃郁的屬于陽,氣味淡薄的屬陽中之陰。味厚膩就會下泄,味淡薄則能通利小便;氣淡薄的有發泄宣散作用,氣濃郁的有助陽發熱之功。
五味中,辛、甘味能發散,屬于陽,淡味利滲,也屬于陽;酸苦咸三味能宣泄,屬于陰。
五味中。有的主收澀,有的主發散,有的主潤濕,有的主軟堅,有的主散結,所以,應根據其具體功能而選擇使用,來調和機體與功能,使其平衡。
張元素指出:人體中清氣中之清的循行于肌表皮膚紋理之間,清氣中之濁的充實人體四肢肌肉。人體中濁氣中之濁的歸于六腑,濁氣中之清的內注五臟。附子氣厚,為陽中之陽。大黃味厚,為陰中之陰。茯苓氣薄,為陽中之陰,所以能通利小便,人手太陽經,不離陽經之體。麻黃味薄,為陰中之陽,所以能發汗,人手太陰經,不離陰經之體。凡同氣的藥物必然有多種相同的味,同味藥物必然有多種相同的氣。氣味各有厚薄,所以功用也不盡相同。
……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巴金-再思錄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我與地壇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