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水語復音詞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1061321
- 條形碼:9787101061321 ; 978-7-101-06132-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水語復音詞研究 本書特色
《水語復音詞研究》以水語復音詞作為研究對象,其目的是想通過復音詞內部結構的分析、構詞要素的解析、造詞理據的探討來獲得對水語構詞特點較為全面的認識。 《水語復音詞研究》的研究以水語復音詞為主,兼及漢藏系語言復音詞的比較;以共時為主,兼及一些歷時演變的追溯;以語料分析為主,兼及一些理論問題的討論。
水語復音詞研究 內容簡介
水語內部一致性較大,主要根據語音和詞匯的差異,并參照語法,可以將水語分成三個土語區:**個土語區是以三洞為代表的三洞土語,范圍包括三都縣三洞、關東、周覃、恒豐、廷牌、水龍、塘洲、中和、大河、上江、壩街、甲雄、羊福、打魚、拉攬、堯麓、九阡、普安等地,荔波縣全境水家村寨,獨山縣塘立、羊場、水巖等地,榕江、從江、雷山、丹寨、福泉等縣水族村寨,廣西北部地區的水族村寨等;第二個土語區是以陽安為代表的陽安土語,范圍包括陽安、陽樂、獨山的溫泉、董渺一帶的水語;第三個土語區是以潘洞為代表的潘洞土語,范圍包括都勻市王司、馬場、陽和、基場、奉合和獨山縣的翁臺鄉等地的水語。因都勻縣王司區原轄奉合、陽和、基場等地,而陽和鄉大致居于中心位置,因此,也有人稱潘洞土語區為陽和土語區或王司土語區。三洞土語區是水語覆蓋面*廣的土語區。
水語復音詞研究 目錄
1.1 水族、水語概況
1.1.1 水族概說
1.1.2 水語概說
1.2 水語詞匯研究的意義
1.2.1 水語研究概況
1.2.2 水語詞匯研究的意義
1.3 研究內容和方法
1.3.1 研究的內容
1.3.2 研究的方法
1.4 材料的來源
第二章 水語詞匯概述
2.1 詞的語音特點
2.1.I 語音系統
2.1.2 詞的音節特點
2.2 語素、詞、詞組
2.2.1 詞素和語素
2.2.2 詞根語素和詞綴語素
2.2.3 復合語素
2.2.4 詞的性質特征和表現形式
2.2.5 詞和詞組的區別
2.3 詞的類別
2.3.1 單音詞和復音詞
2.3.2 單純詞和合成詞
2.3.3 實詞和虛詞
2.3.4 固有詞和外來詞
2.4 詞的構成方式
2.4.1 單音詞的構詞方式
2.4.2 復音詞的構詞方式
2.4.3 復合詞的結構模式與句法結構模式之間的關系
第三章 水語復音名詞
3.1 概述
3.1.1 名詞的性質與特點
3.1.2 復音名詞的結構方式
3.1.3 復音名詞的造詞方式
3.2 親屬稱謂
3.2.1 親屬稱謂系統
3.2.2 親屬稱謂詞的特點
3.2.3 親屬稱謂詞的構詞方式
3.2.4 親屬稱謂詞的文化內涵
3.3 植物名詞
3.3.1 植物名詞的種類
3.3.2 植物名詞的特點與構詞方式
3.3.3 植物名詞分類的文化內涵
3.4 動物名詞
3.4.1 動物名詞的種類
……
第四章 水語復音形容詞
第五章 水語復音動詞
第六章 水語“lon2心”構成的復音詞
第七章 水漢語混合復音詞
第八章 漢藏語言詞匯復音化的思考
結語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
水語復音詞研究 節選
**章 引 言
1.1 水族、水語概況
1.1.1 水族概說
水族是我國55個少數民族之一。2000年人口普查,全國水族人口406902人,貴州境內水族人口369723人,占全國水族總人口的90·8%。水族主要分布在黔南桂北比鄰的龍江、都柳江上游地帶,相對應的行政區劃是貴州省的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以及廣西壯族自治區北部的河池地區。三都水族自治縣是全國唯一的水族自治縣,水族人口接近全國水族總人口的半數。其余的水族散居于貴州的荔波、獨山、都勻、榕江、丹寨、雷山、黎平、從江、福泉、凱里等縣市,廣西壯族自治區北部的河池地區,以及云南東部的富源縣古敢鄉一帶。
水族自稱“睢”,據有關專家(潘朝霖、韋宗林2004)研究,這和古文化發祥地的睢水流域有關。族稱“睢”被“水”取代,與唐代開元年問在今黔桂交界的環江一帶設置以安撫水家人為主體對象的羈縻撫水州有關。這是封建中央王朝正式確認水家為單一民族之始。
族稱總與族源有著密切的關聯。古代,中國南方是百越族群的生息之地。水族被認為是由百越族群中駱越后裔的一支演化而來。然而,水族先民什么時候,什么原因,從什么地方來到南方融人到百越中的問題,一直為水家所關注。近幾年來不少學者從殷商亡國變遷的歷史、水族文字及水書、水族歷法、水族語言、水族盛大年節——端節等資料的研究中,推演出水族遷徙及形成的歷史。學者們認為大約在公元前11世紀殷商亡國之后,水族先民**次舉族遷徙。由中原的睢水流域一帶向南遷徙,使水族先民從殷商的母體文化中分化出來,逐步融入百越族群中。而水族先民第二次舉族大遷徙,其時間大約在公元2世紀秦王朝統一中國,發兵征服嶺南之后。第二次舉族大遷徙,促使水族先民從百越母體中分離出來,逐步由南溯流向西北遷徙,進入龍江、都柳江上游地帶生息,大致形成了后世分布格局。在生產力發展緩慢的古代,水族地區經歷了八九百年的生息發展,到公元629年之后,才相繼出現唐王朝在水族地區設置應州、撫水州、莪州、勞洲、都尚縣、婆覽縣建制的輝煌。解放后,在黨的民族政策指引下,成立了三都水族自治縣。如今,水族與其他兄弟民族,尤其在與漢族的交往中,不斷地接受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科學文化,從而促進了水族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
……
水語復音詞研究 作者簡介
馮英,女,漢族,1955年生,重慶人。云南師范大學碩士生導師,教授。云南師范大學本科,西南師大碩士,南開大學博士。主要科研領域:漢語史,少數民族語言文學。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史學評論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山海經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二體千字文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