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1978-2008-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創新30年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0473077
- 條形碼:9787500473077 ; 978-7-5004-7307-7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1978-2008-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創新30年 本書特色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創新30年》以“史論結合、以論帶史”為基本敘述方式,力圖揭示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創新的內在規律。
1978-2008-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創新30年 內容簡介
本書以改革開放這一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歷史選擇為主線,以改革開放30年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科學繼承馬克思主義基本原則方面的新認識、對國內外社會主義實踐經驗教訓的新總結、對國際形勢和時代特征的新定位以及對中國*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的新把握為創新點,以十七大報告總結改革開放的十個結合的基本經驗為主要內容,以“史論結合、以論帶史”為基本敘述方式,力圖揭示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創新的內在規律。
1978-2008-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創新30年 目錄
一 “中國奇跡”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二 “結合”——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及其理論創新的根本方法
三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科學繼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創新的理論根據
四 時代特征和國際形勢準確把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創新的時代根據
五 社會主義實踐經驗的正確總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創新的歷史根據
六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經驗和人民意愿的正確表達: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創新的現實根據
**章 新時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創新的前提和基礎
**節 理論創新的制度基礎
一社會主義基本政治制度的確立
二 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確立
三 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確立
第二節 理論創新的思想基礎
一 真理標準大討論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境界的開創
二 解放思想的科學內涵和精神實質
三 毛澤東思想和毛澤東思想歷史地位的科學界定
第三節 理論創新的共同政治原則
一 “六條政治標準”
二 “四項基本原則”
三 “四信”
四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第二章 新時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創新的根據和立足點
**節 對時代特征和國際形勢的準確把握和戰略判斷
一 科學把握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
二 時代主題下的中國境遇:機遇與挑戰并存,機遇大于挑戰
三 新的歷史條件下社會主義國家的挑戰和契機
四 新的歷史條件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供了新的理論生長點
第二節 對中國國情的深刻把握和重新定位
一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當代中國相當長時期內的基本國情
二 發展是把握當代中國國情的基本立足點
三 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是國情的要求
第三節 對中國共產黨黨情的歷史分析和科學把握
一 對黨所處歷史方位的科學判斷
二 黨員、黨的階級基礎和群眾基礎的新變化
三 推進黨的建設偉大工程是對黨情科學把握的重大部署
第三章 新時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創新的基本軌跡
**節 社會主義建設理論的突破性創新
一 突破傳統社會主義認識局限,提出社會主義本質論
二 破除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的對立,把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聯系起來
三 破除抽象的社會主義優越論,確立改革為社會主義發展的動力
四 破除社會主義的封閉式發展,在改革開放中發展社會主義
第二節 共產黨執政理論的重大創新
一 馬克思主義黨建理論面臨的新挑戰: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
二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確立
三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對共產黨執政理論的豐富和發展
第三節 社會主義發展理論的整體性創新
一 面對戰略機遇期: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
二 科學發展觀的形成和確立
三 對發展中重大矛盾問題的準確把握和正確處理:在前所未有的挑戰中抓住前所未有的機遇
四 把發展提升為重大的整體性戰略:科學發展觀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意義
第四章 新時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創新的基本方式
**節 “結合”是新時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創新的基本方式
一 “結合”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方式的哲學根據
二 “結合”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方式關鍵在黨,根本在黨
三 *根本的“結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
四 “結合”的關鍵:中國現實和世界趨勢在理論創新中的良性互動
第二節 “結合”的方法論特征
一 一脈相承和與時俱進相結合
二 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相結合
三 歷史必然性與歷史主動性相結合
第三節 改革開放實踐進程中“結合”的新鮮經驗
一 改革開放宏觀領域中的“結合”
二 改革開放具體領域中的“結合”
三 改革開放保證條件上的“結合”
第五章 新時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創新的內在機制與動力
**節 新時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創新的機制
一 理論創新的調查研究機制
二 理論創新的黨內民主機制
三 理論創新的學習機制
四 學術創新的轉化機制
第二節 新時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創新的動力
一 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共產主義理想是當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創新的精神動力
二 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創新的根本動力
三 黨的理論創新的傳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創新的既有動力
四 重大突發事件是新時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創新的重要動力
第六章 新時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創新的主要成果
**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辟
一 任何一個國家發展道路的形成都經歷過復雜的探索
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一條我們自己探索出來的道路
三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道路
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四個基本特征
第二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
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由三個科學體系構成
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三個部分之間的關系
三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基本內容及概括標準
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精神實質
五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體系
第三節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一 旗幟就是方向、旗幟就是形象
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當代中國的國際形象和國家軟實力
參考文獻
后記
1978-2008-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創新30年 節選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創新30年》以改革開放這一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歷史選擇為主線,以改革開放30年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科學繼承馬克思主義基本原則方面的新認識、對國內外社會主義實踐經驗教訓的新總結、對國際形勢和時代特征的新定位以及對中國*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的新把握為創新點,以十七大報告總結改革開放的十個結合的基本經驗為主要內容。
1978-2008-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創新30年 相關資料
二“結合”——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及其
理論創新的根本方法
馬克思主義不是一種浪漫主義的批判思潮,更不是后現代式的虛無主義解構,而是在批判舊世界中發現并推進新世界誕生的改變世界理論。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夠改變世界和創造歷史,就在于它始終和一個偉大的階級——工人階級及其解放運動血脈相連。任何否認或淡化這一聯系的做法,都將導致對于馬克思主義的無知。正因為如此,馬克思主義的底蘊就是工人階級的世界觀,因而其歷史必定與工人階級的解放(其特征是“人類解放”)歷程同在,必定與具體的、歷史的實踐需要共進,必定是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集體話語。這就注定了它無論如何地“形而上”,也不可能將其經驗基礎完全蒸發;無論如何地回歸“生活界”,也不可能成為“個人的獨白”。這表明,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創新既具有一般科學創新的特點(尤其在原創性方面),又具有一般科學創新所不具備的特點。一般科學的創新主要是一種工具性更新,是一種解釋框架(“范式”)的變換,因而可以“斷裂”,甚至需要“深刻的片面性”。然而作為工人階級解放的理論形態,它不僅是工具,也是理想信念,不僅有認識論意義,更有處理各種利益關系的歷史觀和實踐論意義。因此在理論形態上,它既有反映具體歷史條件和時代特征變化的相對獨立的理論體系,同時又是表達無產階級解放時代要求的統一的思想體系,既有一脈相承的內核及傳統,又有與時俱進的應變及創新,傳遞著不斷變化著的時代精神的信息。因此,全部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核心問題,就是一脈相承和與時俱進的關系問題,是理論應實踐之需要而產生并發揮指導作用又被實踐所不斷突破而不斷創新的過程,是馬克思主義作為整整一個時代的人類文明和先進文化代表的何以可能的解答。
說到底,對馬克思主義的創新之所以不能片面地強調“破”,根本原因在于馬克思主義不僅是我們的“工具”(而知識、體制、技術等等則主要是工具),而且是我們的“信仰”,因而對于我們具有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的雙重意義。從后者來看,盡管信仰的類型和性質很不一樣,但其共同點則在于都以不朽的價值及其存在根據為對象,為超越存在的有限性提供精神支撐。黑格爾正是抓住了這點來調和宗教與哲學的;費爾巴哈雖然與黑格爾的哲學立場不同,但也承認絕對價值的存在,只不過強調宗教是“從絕對引申出相對”,而新哲學則是從“相對引申出絕對”。大家也知道,馬克思主義也決不否定絕對真理的存在和個體生命的不朽價值。因此,任何信仰總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隨園食單
- >
莉莉和章魚
- >
我與地壇
- >
山海經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