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讀畫錄 版權信息
- ISBN:9787807353485
- 條形碼:9787807353485 ; 978-7-80735-348-5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讀畫錄 內容簡介
本書介紹的作品有:《花卉立軸》、《畫禪室小景圖冊之一》、《南湖春雨圖》、《山水冊之一》、《秋山圖》、《山水圖》、《策杖松風圖》等。
讀畫錄 目錄
櫟園《讀畫錄》淺識
序一
序二
序三
讀畫錄卷一
讀畫錄卷二
讀畫錄卷三
讀畫錄卷四
跋
讀畫錄 節選
櫟園《讀畫錄》淺識
三、傳畫史·述畫論
由前文所及,其實我們大致已知《讀畫錄》不僅是畫史文獻,也是一部份量頗重的畫論著作。秦祖永在《桐陰論畫》序中甚至將其與《畫品錄》等相提并論,說“若謝赫之《畫品錄》、張彥遠之《名畫錄》、郭若虛之《圖畫見聞志》、米南宮之《畫史》、周亮工之《讀畫錄》,論斷精確,各成一家言。”石溪在贈與周亮工的一幅《山水圖》上也題云:“今櫟園居土,為當代**流人物,乃鑒賞之大方家。”櫟園在書中史、論結合,對畫家介紹和作品品題時,中肯之論迭出,給人以諸多啟示。簡而言之,主要有以下幾點。
其一,征引故實,曲線表達其文人畫的藝術創作觀、鑒賞觀。如,“李君實”(李日華)條中,有載其論畫句“……大都古人不可及處,全在靈明灑脫,不掛一絲,而義理融通,備有萬妙,斷斷非塵襟俗韻所能摹肖而得者。以此知吾輩學問,當一意以充拓心胸為主。”周亮工“極服先生議論”,明確表示認可。敘述陳章侯(洪綬)摹龍眠七十二賢石刻過程時,說其初出以示人,別人日“似矣”,則喜;復摹再出以示人,別人日“不似矣”,則更喜。周亮工極贊賞其數摹而變其法。在“董文敏”條中,通過旁人之口,說明“不讀書人,不足與言畫”。另有如載張稚恭語“東坡論畫:謂筆略到而意已俱。觀涉江畫,即筆不到處,意已先矣。”又有像“君到打發不開處,始思吾言;世間生死大事,以及文章經濟,到絕頂處,只是打發得開耳”的畫理玄思,等等。顯然,周亮工的畫學思想基本沿襲了元明以來文人畫的理路,近似于董其昌所提“南北宗論”。在此觀念下,所尊崇的是所謂南宗文人畫的逸筆草草,作畫不求形似,講求筆墨格調和詩書畫印結合;也即錢選所謂的“戾家畫”。繪畫主體是和“行家”相對的非職業畫家,即“士夫”。他們飽讀詩書,仕途不暢,因此寄情書畫,聊寫胸中逸氣,作畫追求意趣氣韻,追求畫面的書卷氣和文化味,蓋與《讀畫錄》中評畫所及“凈筆”、“寒氣”、“爽氣”等詞的蘊意相類。書中所載之人,可以說基本都是“讀書人”(即“士人衲子”),他們的作品也基本屬于文人畫一路。櫟園老人的藝術觀和欣賞旨趣由此可見一斑。在字里行間也可以清晰地發現周亮工對畫家融匯變法、畫出己意的重視。同時,也不像董其昌一樣簡單地去貶抑浙派的繪畫風格,而主張和贊賞兼收并蓄。
……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唐代進士錄
- >
煙與鏡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月亮虎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