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zhàn)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中華五千年文化系列:商周文化 版權信息
- ISBN:9787807305798
- 條形碼:9787807305798 ; 978-7-80730-579-8
- 裝幀:精裝本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華五千年文化系列:商周文化 內容簡介
中國和埃及、兩河流域、印度并列為人類文明的發(fā)源地。在這四大發(fā)源地中,古代文化保存得*系統(tǒng)、*完整的,惟有我們中國。中華五千年文化不僅有大量的文字材料,而且有極為豐富的出土文物,其中包括精美絕倫的青銅器、玉器、陶瓷器、雕塑、繪畫和其它藝術品、工藝品等等。這是我們的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 參與本書編輯的均是一群有著文物、考古、歷史等方面的深湛理論素養(yǎng)和實踐經驗的全國**流專家。書中所反映的,既是五千年歷史中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反映歷史的連續(xù)性,又是五千年歷史中的一個獨特的存在,體現(xiàn)出該歷史時期文化特有的風貌,在眾多古文化整理研究讀物中,以它的鮮明特色和永久價值而獨樹一幟。
中華五千年文化系列:商周文化 目錄
**章 都城建筑
第二章 青銅文化
第三章 文字
第四章 思想學術和百家爭鳴
第五章 玉器、陶器和漆器
第六章 文學藝術
第七章 科學技術
第八章 社會生活
后記
主要參考書目
圖片索引
中華五千年文化系列:商周文化 節(jié)選
**章 都城建筑
都城作為國家的象徵,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作為防護設施的城牆早在四千年前的夏代就已出現(xiàn),隨著歷史的變遷,城牆範圍內人口逐漸集中,經濟逐步發(fā)達,都城成了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的中心,帶動和促進全社會的政治經濟生活發(fā)展。都城是人類走向文明的重要標誌,也是階級社會的產物,由於貧富分化和財產、權力的集中,才有可能動用眾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去修築規(guī)模宏大的城壕和宮殿。
一、 城 牆
城牆的出現(xiàn)是文明開始的標誌,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有一句名言說:“它們的濠溝深陷為氏族制度的墓穴,而它們的城樓已經聳人文明時代了。”我國早期古城堡的出現(xiàn)也是如此。距今四千三百多年以前的河南淮陽平糧臺古城遺址的發(fā)掘,證明我國在原始社會末期,即龍山文化時期就已出現(xiàn)了城堡和房屋建築。城址平面呈正方形,長、寬各約185米,總面積約3.4萬平方米,至今還殘存著一段夯土城牆,牆頂部寬約8-lO米,下部寬約13米,高3米多。該城有南、北二門,在南門左右兩側有供守衛(wèi)人員居住的門衛(wèi)房。
著名的山東章丘龍山鎮(zhèn)的城子崖古城的發(fā)現(xiàn),提供了一座規(guī)模較大的古城的實物證據(jù)。該城呈長方形,南北長約450米,東西長約390米,總面積約17.55萬平方米,根據(jù)其殘存的城牆推算,城牆高約6米,下部寬約10.6米,頂部寬約9米。其年代約在公元前2400-公元前1900年之間。
此外,在河南安陽後崗也發(fā)現(xiàn)了龍山文化時期的古城堡。這種階級社會象徵物在以後的各個朝代都相繼築造,有的朝代為了節(jié)省人力物力,利用河流、山脈代替城牆的某一部分,其目的均是為防禦外敵的入侵。這種都邑的興起,無疑推動了建築科技的發(fā)展,促進了測量、設計、計算等一系列建築工序的進步。
……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月亮虎
- >
姑媽的寶刀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史學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