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中國人的修養 本書特色
中國人急需的權威修身指南。《中國人的修養》中西合璧,為五四精神領袖蔡元培的作品,且具有暢銷記錄。
周輔成、朱永新鼎力推薦。周先生是北大倫理學泰斗,朱先生是新教育實驗倡導者。
中國人的修養 目錄
**部分華工學校講義
德育三十篇
合群
舍己為群
注意公眾衛生
愛護公共之建筑及器物
盡力于公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責己重而責人輕
勿畏強而侮弱
愛護弱者
愛物
戒失信
戒狎侮
戒謗毀
戒罵詈
文明與奢侈
理信與迷信
循理與畏威
堅忍與頑固
自由與放縱
鎮定與冷淡
熱心與野心
英銳與浮躁
果敢與鹵莽
精細與多疑
尚潔與太潔
互助與依賴
愛情與淫欲
方正與拘泥
謹慎與畏蒽
有恒與保守
智育十篇
文字
圖畫
音樂
戲劇
詩歌
歷史
地理
建筑
雕刻
裝飾
原文
第二部分中學修身教科書
例言
上篇
**章 修己
**節 總論
第二節 體育
第三節 習慣
第四節 勤勉
第五節 自制
第六節 勇敢
第七節 修學
第八節 修德
第九節 交友
第十節 從師
第二章 家族
**節 總論
第二節 子女
第三節 父母
第四節 夫婦
第五節 兄弟姊妹
第六節 族戚及主仆
第三章 社會
**節 總論
第二節 生命
第三節 財產
第四節 名譽
第五節 博愛及公益
第六節 禮讓及威儀
第四章 國家
**節 總論
第二節 法律
第三節 租稅
第四節 兵役
第五節 教育
第六節 愛國
第七節 國際及人類
第五章 職業
**節 總論
第二節 傭者及被傭者
第三節 官吏
第四節 醫生
第五節 教員
第六節 商賈
下篇
**章 緒論
第二章 良心論
**節 行為
第二節 動機
第三節 良心之體用
第四節 良心之起源
第三章 理想論
**節 總論
第二節 快樂說
第三節 克己說
第四節 實現說
第四章 本務論
**節 本務之性質及緣起
第二節 本務之區別
第三節 本務之責任
第五章 德論
**節 德之本質
第二節 德之種類
第三節 修德
第六章 結論
原文
第三部分蔡元培國民修養散論
世界觀與人生觀
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
思想自由
科學之修養
義務與權力
我的新生活觀
怎樣才配做一個現代學生
勞育與人生
中國人的修養 節選
《中國人的修養》是蔡元培公民道德修養方面的代表作,主要收錄他*為重要的道德思想代表作品《華工學校講義》和《中學修身教科書》,并收錄他其他幾篇有關道德修養的文章,充分體現了蔡元培先生對于現代中國人應具有的道德素養的總體構想。
從形式上看,《中國人的修養》原是普通學生所用的教科書,乃是通俗的指導實踐之書,而非學術理論著作。它完美結合了中華傳統修身與現代公民教育的觀念,以具體的行為實踐為出發點,用淺顯的思想、易操作的方法來直接引導讀者,是一部值得所有國人閱讀體會的道德進修手冊。
公民素質的進步,是一個民族富強與文明的**條件。當下的我國社會,物質文明已經相當發達,但人們的精神道德體系卻幾盡崩潰。民眾個人道德素養的普遍缺失,引起不少有識之士的極大擔憂。面向大眾的基礎道德修養的有力引導,已經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
道德危機下的良心承諾——民族企業、政府官員、社會精英必讀
全國人大常委、民進中央副主席、蘇州市前副市長、新教育實驗領袖 朱永新 專文推薦
百歲老人、北京大學倫理學泰斗 周輔成教授 鼎力支持
一部被遺忘60年的國民修身經典 一部百年罕見的公民道德實踐之書
中國人的修養 相關資料
愛物
孟子說:“親愛親人而仁愛百姓,仁愛百姓而愛惜萬物。”人如果有親近仁愛之心,沒有不由自己而推廣到萬物的,所以說:“君子對于禽獸,看到它們活著,就不愿意看到它們死去;聽到它們的聲音,就不忍心吃它們的肉。”孟孫打獵捕獲了一只小鹿,讓秦西巴用車拉回來,鹿的母親一路跟隨著,秦西巴感到不忍心,就把鹿放了。孟孫大怒,趕走了秦西巴。過了三個月,孟孫又把秦西巴叫來,作為自己的兒子的老師,并說:“對小鹿都不忍心加害的人,會加害小孩嗎?”這可以證明愛護人的心情。與愛護物的心情是相通的,古人早已公認這一點了。近代科學進步,能引導人們愛護萬物之心的東西就更多了。大體如下:
一、古人多持有“神創造動物以供人享用”的觀點。齊國田氏在庭院中祭祖,食客有一千人。食客中有獻魚和雁的。田氏看后。嘆息道:“上天對人類太好了!生長了五谷和魚鳥,以供人們享用。”眾賓客都大聲地附和他。鮑氏的兒子,十二歲,坐在次席上,上前說道:“并不是您說的那樣。天地萬物,和我們一起生存.只是種類不同。種類不分貴賤,只是以大小和智力相互制約,相互之間依次取別的種類為食物,而不是為對方而生存。人類取可以吃的東西而吃掉,哪里是天為人類創造的?蚊子刺吸人的皮膚,虎狼吃肉,難道是上天為蚊子而創造人,為虎狼而創造肉?”姓鮑的這個小孩的言論夠先進的了。自從生物進化學說誕生以來,人們已經知道了人類是由別的動物進化而來,彼此是同一個祖先.只不過相互之間比較疏遠罷了。
二、古人又有“動物只有知覺,只有人類才有靈魂”的觀念。自從生理學進一步發展以來,人們知道了所謂靈魂,不過是意識的總和。還有,自從動物心理學進一步發展以來,先后發現了能說話的狗、會算數的馬,于是我們知道,動物的意識,自然和人一樣,只不過程度比較低而已。
三、古人用來幫助人力的,只是動物;把它們的力氣用盡了還不能滿足,于是就不斷地用鞭子抽打呵斥它們,這樣愛護萬物的心情就被利己之心阻礙了。自從機器快速進步以來,運輸和耕作這些向來利用動物的工作,逐漸用機械來代替動物。于是殘暴地役使動物的行為,漸漸少了。
四、古人把吃肉當做養生的主要方式。衛生科學發現了吃肉的害處,不僅僅是傳染微生物,而且微生物死亡的時候,會發出一種病毒,有害于吃肉的人。于是素食主義逐漸流行,屠宰場未來有望逐漸消失。
現在保護動物的團體,逐漸流行開來,但屠宰捕獵的行為,也還沒全部絕跡;然
中國人的修養 作者簡介
蔡元培(1868~1940)字鶴卿,號孑民,近代革命家、教育家、倫理學家。清同治七年十二月十七日(1868年1月11日)生于浙江紹興。光緒二十年(1894)晉階翰林,四年后棄官回鄉從教。1912年任民國第一任教育總長。1917年任北京大學校長。1928年任新成立的國立中央研究院院長。1937年移居香港。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
蔡元培是我國20世紀上半葉現代教育制度的締造者,其一生主張教育救國,認為唯有思想文化的革命,才能真正推動中國社會的變革。蔡元培先生為人寬厚溫良,曾兩度游學歐洲,對中國社會的弊端有透徹的認識,因此在國內大力提倡民主、自由與人權思想,致力于改良社會風氣,且尤其重視公民道德教育及相應的世界觀、人生觀、美學教育。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史學評論
- >
我與地壇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姑媽的寶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