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中國外銷瓷 本書特色
詳述外銷瓷的特色,從而透視瓷器貿易的來龍去脈。這些獨特的瓷器,既以中國紋飾為本,又融合全球各地消費市場的口品味,顯示貿易往還也是藝術風格和技術傳播的通道。中國瓷器于汲取伊斯蘭造型和圖案藝術之余,反過來也成為模仿的對象,其影響不僅在近東,而且遠及荷蘭、德國、英國,甚至墨西哥。
作者借助大量從博物館和其它珍藏精心挑選的圖片,細說一幕幕關于貿易、探索、航海、沉船和藝術交流的精彩故事。提起中國外銷瓷,不期然令人想到遠洋帆船上滿載的青白瓷瓶、碟、罐,它們廁雜于茶葉、絲綢、漆器和香料等奢侈品之間,穿越重洋,散落于在亞、美、歐各洲。
中國外銷瓷 目錄
陶瓷技術
世界瓷都景德鎮
瓷器的源流與青花瓷的發展
纏枝紋的起源
2 中國的貿易
尋找通往亞洲之路
商船
馬尼拉帆船貿易與新大陸
沉船
東印度公司
克拉克瓷
沉船上的瓷器
過渡期瓷器
3 歐洲的回響
中國熱和繪畫
中國:事實與幻想
瓷器奧秘的早期探索
深入王侯之家
4 藝術與商業
廣州的貿易
外銷瓷是一種藝術品
錦上添花:瓷器修飾
出口美洲的瓷器
結語
參考書目
索引
中國外銷瓷 節選
2 中國的貿易
早期貿易中,光彩照人、來歷神秘的絲綢,是*為人渴求的中國商品。絲綢通過絲綢之路傳至中亞,于公元前1世紀贏得羅馬帝國的青睞。世代以來,商品和思想往返交流,絡繹于途的是阿拉伯和猶太商人、禮佛者和當地的中介人,中國商人倒很少走絲綢之路。外國人渴求中國的精美絲綢、茶葉和真漆,中國則需要自己沒有的奢侈品,如香料、玻璃、珊瑚和象牙。高溫燒制的釉彩陶瓷在公元前1世紀已出現,但并不是貿易的主角,直至公元600年,即約唐代建立(618年)前后發明了瓷器,情況才有所改觀。
隨著7世紀唐疆域橫跨亞洲,陸路貿易繁榮頻繁,海上貿易也開始隨著遠洋船的建造和航海技術的改進而有了長足發展。這個時期,中國人依然倚賴從華南到波斯灣巴士拉之間來回奔波的阿拉伯和波斯商人轉運貨物,印度人和東南亞人也走水路。中國東南部的港口城市成為世界經濟中心,海上貿易頻繁。
大量中國商品從絲綢之路和穿過印度洋、波斯灣和紅海的海路傳人中東。在伊拉克的薩馬拉和伊朗的內沙布林等9世紀王朝首都的遺址,挖掘出中國*早出口的瓷器——唐代白瓷的碎片;在埃及的伏斯泰特(即舊開羅,當時是接收由紅海港口循陸路運來的陶瓷的商業中心)也發現了大量中國陶瓷碎片;伏斯泰特出土的文物中,許多是唐代和明代期間出口的各種中國陶瓷。
……
中國外銷瓷 作者簡介
甘雪莉(ShirleyGanse),中國陶瓷專家,對當代和古代陶瓷有濃厚興趣,1982年首次到訪中國景德鎮,考察陶藝及其文化背景。足跡遍及中國·并追尋充滿傳奇色彩的陶瓷之路,遠涉印尼、伊朗和伊斯坦布爾。擁夏威夷大學遠東藝術史碩士學位,多年來以館員和顧問身份,任職于博物館及與收藏家并肩工作。
甘雪莉現居于華盛頓州西雅圖,長期擔任史密森尼博物館(Smithsonian Institutiorl)中國巡回展覽計劃的組長。
- >
經典常談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自卑與超越
- >
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