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分寸 跨越社交圈層的底層邏輯
-
>
生命唯愿愛與自由
-
>
中國式人情世故
-
>
看心理·第2輯(全5冊)
-
>
心靈四書(全4冊)
-
>
非暴力溝通
-
>
往里走,安頓自己
談笑風生-賀壯演說九講 版權信息
- ISBN:9787811243635
- 條形碼:9787811243635 ; 978-7-81124-363-5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談笑風生-賀壯演說九講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本從內容到形式都獨具特色的演講學專著,內容頗具深度,語言通俗易懂。寫作結構上打破以往演講類書籍千篇一律的格式,共分九講闡述作者的觀點。作者在書中擴大了“演說”的含義,把演說的目的歸納為“展現自己”和“幫助別人”。除了講授一般性的演說技巧,書中關于演說的心理建設、演說應適度幽默和成功演說三步曲等各講,兼具新穎性和創造性,令人耳目一新。此外,作者還建設性地提出:演說的本質是人的修養。這一理念貫穿了全書始終。
談笑風生-賀壯演說九講 目錄
**講 演說的四項基本要求——理、文、序、氣
一、言之有理
二、言之有文
三、言之有序
四、言之有氣
名篇賞析:
中國公學十八年級畢業贈言胡適
我愛愷撒,我更愛羅馬布魯圖斯
第二講 演說的四項高級要求——形象性、情感性、激勵性、哲理性
一、演說語言的形象性
二、演說語言的情感性
三、演說語言的激勵性
四、演說語言的哲理性
名篇賞析:
我要擁抱鷹旗拿破侖
責任——榮譽——國家麥克阿瑟
第三講 演說的身體語言——身姿、手勢、眼神與目光、服飾
一、身姿
二、手勢
三、眼神和目光
四、服飾
名篇賞析:
安葬愷撒時的演說安東尼
第四講 演說詞——撰寫和記憶
一、撰寫一篇精彩的演說詞
開頭——切入主題、吸引聽眾
陳述——起伏、停頓、口語化
結尾——當止則止、凝練主題、言有盡而意無窮
二、記憶演說詞
名篇賞析:
不自由,毋寧死帕特里克·亨利
紀念伏爾泰的講 話雨果
第五講 演說的心理建設——建立自信與穿越恐懼
一、建立自信:演說成功的基石
二、穿越恐懼:演說成功的里程碑
名篇賞析:
歷史將宣判我無罪卡斯特羅
第六講 演說者的魅力之源——展示格局
一、見過世面
二、經歷苦難
三、鑄就寬宏大量的品格
名篇賞析:
任北京大學校長之就職演說蔡元培
葛底斯堡國家公墓的演說林肯
第七講 如何使你的演說繞梁三日回味無窮——適度幽默
一、幽默的本質——是一種氣質,而不是技巧
二、幽默也是一種智慧
三、幽默還是一種境界
四、幽默生發的源泉——創造性
五、幽默的注意事項
名篇賞析:
美學的問題與歷史(節選)易中天
1990年春節晚會上的演講 凌峰
第八講 即興演說
第九講 成功演說三步曲
談笑風生-賀壯演說九講 節選
**講 演說的四項基本要求——理、文、序、氣
四、言之有氣
所謂言之有氣,指的是演說語言要有氣韻和風度,語言的表達效果不僅在于語言本身,還在于烘托語言的氣韻。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說:氣,水也;言,浮物也。意即語言是浮于氣之上的,沒有氣,語言就無處落腳。晚清的曾國藩則說:文章之道,以意為主,辭輔其意,氣舉其辭。這和韓愈的意思差不多,另外曾國藩的這句話正好道出了我們前面所講的理、文和氣之間的關系。
演說藝術對氣*基本的要求,就是說話要有底氣,我們通常所說的理直氣壯就是這個意思。說話有底氣才能顯示出語言的力量,如果我們說話時蔫聲蔫氣,閃爍其詞,就不能給人以說服力和信賴感。言之有氣并不是說一定要表現得慷慨激昂,一些以激勵和鼓動為直接目的的演說是這樣的,但并非所有的演說都是,很多情況下,言之有氣所表現的是一種從容而堅定的態度,演說者的語氣可能十分平和,但他的信念卻不容動搖。
1940年,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競選連任總統,發表了題為《美國的未來》的競選演說,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其中的精彩片段:
主席先生、女士們、先生們:
今晚,我很高興能在克利夫蘭,通過這么多聽眾和老朋友,向美國人民傳遞一個信息。
在過去的7年里,我有幸攤了美國人民的領袖——這是一份崇高的榮譽,也是一種莊嚴的職責。7年來,美國人民已經走出蕭條和失望的荒原,踏上了前進的坦途。
……
談笑風生-賀壯演說九講 作者簡介
賀壯,遼寧興城人,現居沈陽。思維訓練專家,立體思維模式創始人。其獨創的“三維思考”模式,立足于當今世界最先進的思維科學研究成果,深刻剖析了中國人傳統的思維習慣、思維特征、文化特征以及思維弊端。作者多年來致力于創新思維、演講藝術、成長心理學、職業生涯規劃等多個領域的研究和實踐,著有《走向思維新大陸》一書。2005年3月創辦沈陽市金麒麟人才服務有限公司,任總經理、首席培訓師,兼為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應用心理研究中心講師、特約研究員。
- >
自卑與超越
- >
朝聞道
- >
回憶愛瑪儂
- >
巴金-再思錄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二體千字文
- >
月亮虎
- >
李白與唐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