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貨幣大歷史:金融霸權與大國興衰六百年
-
>
(精)方力鈞作品圖錄
-
>
《藏書報》2021合訂本
-
>
(精)中國當代書畫名家作品集·范碩:書法卷+繪畫卷(全2卷)
-
>
(噴繪樓閣版)女主臨朝:武則天的權力之路
-
>
書里掉出來一只狼+狼的故事-全2冊
-
>
奇思妙想創意玩具書(精裝4冊)
星云大師談幸福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8079793
- 條形碼:9787208079793 ; 978-7-208-07979-3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星云大師談幸福 內容簡介
聰明的人,凡事都往好處想,以歡喜的心想歡喜的事,自然成就歡喜的人生;愚癡的人,凡事都朝壞處想,愈想愈苦,終成煩惱的人生。世間事都在自己的一念之間。我們的想法可以想出天堂,也可以想出地獄。
“幸福配方”——每天說一些歡喜的話,激勵自己不要悲傷。每天做一些利人的事,激勵自己融入群眾。每天談一些益智的事,激勵自己增長智慧。每天審視圣者的慈像,激勵自己增加內心的善美。
人生中,感動是一時的,感恩是一世的;榮耀是一時的,影響是一世的;委屈是一時的,成就是一世的。
愚者以為幸福在遙遠的彼岸,聰明者懂得將周遭的事物培育成幸福。
星云大師談幸福 目錄
做幸福人
想法改變人生
一樣米養百種人
心甘情愿,一定快樂
好好做自己
誰**名
豐裕之后的省思
能忙能閑皆是福
眼睛以睡眠為食
禮貌與人緣
獨處的幸福
放風箏的體悟
有書真富貴
“半人”與“非人”
反觀自己
大家尊重
立志做喜鵲
有用的人
人際溝通法門
人情世故
不做旁觀者
留些余地
分一杯羹
小兵也可立大功
放下身段
一切總會過去
名枷利鎖
搬開石頭
人生三昧
人生之路
身心安住
解脫自在
擁有與享有
感恩*美
馬拉松競賽
停·聽·看
淡中有味
四季人生
欣賞缺陷美
莫護短
婚姻幸福之道
快樂空巢期
歡度老年生活
做老來子
人命無常
人體四大
追求圓滿
生命如水
幸福配方
心藥方
提升心靈之美
不求神通
以退為進
觀自在
眼不見為凈
欲樂與法樂
離苦得樂
心發愿成
耕耘心田
培養器量
開啟心牢之鑰
心念如種子
養身與養性
積極護生
幸福觀
了解平等
虛榮毫無價值
幸福的真諦
歡喜修行
生活中修行
歡喜與憂煩
創造歡喜,給人歡喜
見賢思齊
降魔
實現理想
無量壽
自我克制
逆增上緣
幽默,才有禪味
八十樓的人生
各有各的爸爸
觀照法門
信仰的層次
反省十二問
隨緣修行
六根清凈方為道
善緣福報
點滴因緣
隨緣自在
布施種福田
佛也要結善緣
量有而用
一句話的影響
奇妙的緣
空歡喜
要獨立,不要孤僻
酸葡萄變甜葡萄
追因究果
吉兇誰定?
有漏世間
基因即業力
遠禍求福
“熏習”的力量
去除習氣
生死之間
生命字典
星云大師談幸福 節選
做幸福人
想法改變人生
朋友送給小王一盆牡丹花,奇怪的是每朵花的邊緣,都參差不齊。
有人就說了:“牡丹花象征富貴,現在你這盆花的邊緣不圓,表示富貴不圓滿。”
小王一聽,趕緊把牡丹花送還。
朋友聽了他的理由,笑說:“你也可以解釋成‘富貴無邊’呀!”
一個人的思想模式,不能只有直線的,也不能只是單向的,凡事要從前后、左右、上下、正反等多方面去思考;也就是說,當事情陷入膠著狀態時,不妨換個角度來看,往往就會出現轉圜的余地。
戀愛失敗了,你想:以后可能會有更好的對象。
失業了,你告訴自己:也許明天會有更好的就業機會。
大雨天,不能外出.不能運動,不好受,轉念一想:下雨天正可以在家讀書。
被人倒債了,如果你往好處想:損失財富,可能財去人安樂,可能因此消災免難。
“你騎馬來我騎驢,看看眼前我不如;回頭一看推車漢,比上不足下有余。”世間事,禍福得失往往難以預料,好壞有無也非絕對的,所以遇事能換個角度想的人,總能從窘境中破繭而出。
一樣米養百種人
有個人養了一只狗和一只貓當寵物,每當他喂小狗的時候,小狗心里就想:“主人這樣愛護我,從來沒有要我回報,這么一個大慈大悲的人,難道他是一個神明嗎?”可是當他喂小貓的時候,小貓心里也在想:“這個人每天都給我美味的食物,對我百般殷勤,難道我是神明嗎?”同樣的對待,貓和狗的想法卻有這么大的懸殊,可見,世上的是非、善惡、好壞,也都在于個別的想法,很難訂定絕對的標準。所謂一樣米養百種人,誠不虛也。
有一個人,當他窮困潦倒的時候,曾受朋友一餐之賜,后來有所作為,他以良田百畝回贈朋友,正是所謂“滴水之恩,涌泉以報”。另有一人,在窮途末路的時候,有一個朋友收留他,供給食宿;后來朋友家中人口增多,實在不夠居住,便在隔壁租了一間房子,請他遷居,但此人卻懷恨在心,誓言要把朋友弄得家破人亡。所謂一斗米養了一個恩人,一石米養了一個仇人,此皆是想法不同所致。
有的人貧無隔宿之糧,但是他安分守己,感謝國家社會的護佑,深覺國家的可貴。有的人,洋房汽車,豐衣足食,但他怨恨國家苛捐雜稅,一直想要移民他鄉。所以,我們的想法可以想出天堂,也可以想出地獄;天堂地獄都在我們的想像之中。
聰明的人,凡事都往好處想,以歡喜的心想歡喜的事,自然成就歡喜的人生;愚癡的人,凡事都朝壞處想,愈想愈苦,終成煩惱的人生。世間事都在自己的一念之間。當我們以圣人之心看世間,一切人都是圣人;以盜賊之心看人,則所有人等都是盜賊。因為想法不同,就有天堂地獄之別。
心甘情愿,一定快樂
人生如何快樂?快樂的妙方,不外凡事心甘情愿。
讀書、工作、交友、上班、做事,能抱著“心甘情愿”的心全力以赴,一定能快樂。
在我一生中,是“心甘情愿”讓我在嚴苛封閉的叢林中安住身心十年;是“心甘情愿”使我心平氣和地面對各種譏諷與毀謗;是“心甘情愿”使我無怨無悔地興辦佛教的文化教育事業;是“心甘情愿”讓我立定了弘揚人間佛教的堅強決心;更是“心甘情愿”激發起我生生世世做和尚的愿心!
我一生感受到的,如物質的貧乏、事務的繁忙、責任的負擔、奮發的艱難,并不覺得辛苦,只有對委屈、受冤,心中稍有不平,但也因秉持著心甘情愿慢慢進步。
我是個外省人,我自覺本省人比外省人對我好;我是出家人,我自覺在家眾比出家眾對我好;我是男眾比丘,我也自覺女眾比丘尼比男眾比丘對我好,我的意思是說,愈是靠近的人,愈是不滿。所謂同行是冤家,這本是世間上自然的定理。其實,大家待我都太好了,我承受他們的太多,偶爾有一些嫉妒閑話或批評,我認為是非常公平的。在人生舞臺上要有心胸容忍別人的批評、指責。佛陀也曾說,不能忍受別人的批評、惡罵、侮辱如飲甘露者,不配名為修道的人。
在現實的社會里,人們要的是成果,沒有人會關心你過程中的辛酸,也因此讓我受用很多。為達目的,再艱苦、再刁難,我都不會失望、灰心、改變心意、轉移目標或更改原定計劃,凡事盡可能給對方*好的、*有利的、*需要的。故能在苦中不苦、忙中不忙。能迎刃解決多方問題,不外乎有志者自有千方百計;無志者只有千難萬險。
我常教導徒弟凡事要學習吃虧、退讓、忍辱。
“當對方無理時容忍。
當流言中傷時不理。
當別人受難時體恤。
當接受任務時奮起。
當不幸來臨時勇敢。”
只要是“心甘情愿”,一切的苦也都不覺苦,一切難也不覺難,反而能從磨練中得到收獲與領悟。
好好做自己
有一只小蝸牛,總是嫌自己背上的殼既笨重,又不好看,它羨慕天上的飛鳥,有天空守護;它羨慕地下的蚯蚓,有大地為依。但是蝸牛媽媽告訴它:你不靠天,也不靠地,你要靠自己身上的殼。身上的殼雖不美麗,雖很笨重,但卻是你自己的安全保障,嫌棄自己,羨慕別人,哪里會成功呢?
人都有他一定的角色,把自己的角色扮演好,就叫做“做人的本色”。一個人如果失去了本色,就是失去了立場,失去了人的本位。本色也可以說是做人的形象,每一個人希望把自己樹立成一個什么樣的形象,那就是人的本色。有的人,一生不管做什么都不像,也就失去了人的本色。
《古文觀止》里的《誡兄子嚴敦書》說:“刻鵠不成尚類鶩,畫虎不成反類狗”;做人能做得出人的本色,也實在是不容易的事了。
誰**名
澳洲移民部部長菲力浦羅達克曾問:“世界上的宗教領袖當中,哪一位**?”
我說:“你*歡喜的就是**。”
五根指頭爭老大,大家都想當**。大拇指一伸我是頂好;食指指東指西,要人服從;中指認為自己居中,*長、*大;無名指戴金戴銀,珠光寶氣。當大家都說過以后,小指說:我合掌,對人恭敬、對人禮拜,在圣人之前,我*靠近他,應該就是**。
其實,**固然很好,二、三也是不錯,四、五各有所長,所以,能大能小、能前能后、能一能二的人生,*為幸福快樂!
豐裕之后的省思
衣服、鞋子、日常物用太多了,住所變成了倉庫;土地很多,東一塊、西一塊,自己管理不了,別人處理不了,成為帶不走的麻煩;房屋很多,南一棟、北一棟,到頭來甚至不知道住在哪里才好?兒女很多,很有福氣;福固然很好,氣多了,也抵消幸福。豐裕不可泛濫,泛濫就成災難了。
曾經有一位信眾,要送我二十四把茶壺,每一只茶壺上都刻有《心經》,且外表形狀都不一樣。他不知我平常喝茶,只需要一只茶杯就滿足了。
用飯時,一位信徒一直在我旁邊夾菜,并說道:“師父!您不要吃飯,多吃菜。”
“不吃飯怎么會飽呢?”我不解地問。
“會呀!我已經兩三個月沒吃飯,只吃菜。”
我回他道:“你要成仙當然不用吃飯,我要成道所以要吃飯。”
富裕當然不是一件壞事,但富裕之后仍能惜福更好,一個人的福報如我們銀行的存款,必須要有積存才能支出,而珍惜大地資源、勤樸節約就是修福的*具體行動。
許多年前佛光山就發起過“廢紙回收”,我自己更是從叢林受訓時,就“惜字紙”,一張紙不僅兩面都會利用,連字里行間的空白處也會擠上幾個字,有時還會用色筆在紙上再寫一遍,除非到真沒有辦法分辨時,才會不舍地丟棄。
佛光山有二千多名住眾,可以接待五千多人的設備,*初一切建筑計劃皆出自我的構想,并無建筑師或設計師。猶記得在建大雄寶殿前的成佛大道時,正逢經濟*困難的時候,我就率領徒眾,用手一塊塊將石板磨出來,雖有點粗糙,卻鋪出一條成佛大道;靈山勝鏡前的紅地磚.也是自己鋪的。因為佛光人有一個信念:自己若沒有辦法做的事,就不必指望別人做!
一直到現在,我仍謹記著惜福之法:
一、只字必惜,貴之根也。
二、粒米必珍,富之源也。
三、片言必謹,福之基也。
四、微命必護,壽之本也。
現在凡事皆用設備代替人力,這到底是人力的進步呢?還是人力退化了呢?
現代人四體不勤,處處依賴機器,失去作業的樂趣,何嘗不是損失?
機器萬能,人控制機器,機器做人的事,人成為為操作機器而活的生物,這是人所希望的嗎?
有一位計程車司機,別人開五年的車就要汰舊換新,他的一部車可以開十年,因為一般人在紅燈停車時,總是在靠近時才猛踩煞車,而他懂得在遠遠的地方就放慢速度,等靠近紅燈,車速也慢下來了。盡量減少猛然煞車的次數,就能保持車子的性能,延長車子的壽命。這是一種惜物的美德,也是一種生活智慧啊。
能忙能閑皆是福
有人說“能吃”是福,我說“能拉”也是福。
有人說“能睡”是福,我說“能醒”也是福。
有人說“能坐”是福,我說“能忙”也是福。
徒眾每次跟我通電話,末了總要加一句:“師父!您不要太辛苦,早一點休息。”只是不知道為什么我總有忙不完的事?
其實人生在世,總離不開工作,能工作也是一種福氣!
我總認為:
想要樹立良好的形象,要工作。
想要獲得事業的成功,要工作。
想要改善自我的生活,要工作。
想要知識學問的充實,要工作。
想要福國利民的成就,要工作。
想要他人接受的代價,要工作。
想要大家心里的贊美,要工作。
想要實現佛國的理想,要工作。
如果懂得忙里偷閑的巧妙,那也是一種情趣。
“忙里山看我,閑中我看山;
相似不相似,忙總不及閑。”
因為忙,每每在高速公路上利用行車時間稍做休息,睡睡醒醒、醒醒睡睡間,腦海里似乎有很多事情待辦,可是一睜開眼,又覺得沒有什么事,人家說“情到深處無怨尤”,這或許就是“事到多時自超然”吧!
超然的境界不是丟下不管,而是經過很多不平凡的經驗累積,而這些經驗是在失意時泰然,得意時淡然,有事時斬然,無事時澄然,處人時藹然,能如此則凡事就超然了。
眼睛以睡眠為食
有人說睡覺是生命的奢侈品,有人說睡覺是人生的必需品;
有人說睡多了會變鈍,也有人說睡不夠會變笨;
有人說睡覺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
也有人說睡覺是為了打發多余的時間。
適當的睡眠是休息,休息是為了下階段的精進。人要吃飯,才有力氣;身體的結構,眼睛以睡眠為食。人,*好不要熬夜,經常熬夜成為習慣,當你想在正常的時間入睡,當然就難上加難了。難以入睡的人,都是因為生活起居作息無定,或者思慮過多、精神衰弱、妄想顛倒;假如我們忘記境界、忘記是非人我,一夜安穩,早睡早起,心思單純,工作有序,那就不怕不能人眠了。
禮貌與人緣
一天要會見許多訪客,有些客人向我合掌后,還會加一句:“大師!我能跟您握個手嗎?”一天下來,不知握了多少次的手。徒眾送茶給我時,我竟忘情地要伸出去握手,惹得大家都笑起來。
“握手”代表一種熱情、一種禮貌,風俗起于十字軍東征時代,那時敵我分別只有宗教信仰一項,所以敵我難分,兩人握手是表示手中沒有武器,不存敵意,那當然就是朋友了。此風俗一直流傳下來,成為今天各地通行的見面禮了。
中國有句老話“禮多人不怪”,這個禮馀表現在行動上,還表現在一套應對的語言上,例如,見面就問:尊姓、大名、貴庚、仙鄉、尊翁、令堂、貴干、勞駕、多承教海、多蒙賜教……等,大家都是“以禮相對”,不容易沖突。
在今日的叢林寺院里,來自于十方的衲子,也有一套叢林的用語,能使大家“口和無諍”的和平相處。例如:上下、法號、大名、令師、貴常住、禮座、接駕、法駕、告假、請開示、慚愧、晚學、大德、學人、不敢打擾、慈悲開示、慈悲原諒、您好威儀、您真親切、您很發心……盡管大家來自不同的地方,各有不同的性格,但是有了一套禮貌性的語言,彼此也就不容易起計較、不容易有爭執了。
血氣方剛的年輕人之所以一言不合就相互爭執,甚至大打出手,問題就在于沒有一套“承受教誨”的語言,甚至一不小心就用了質問的語氣,因而針鋒相對,惹禍上身。
一個人,如能學習無諍的語言,例如:請、對不起、謝謝你、非常抱歉、非常慚愧、打擾你了、感謝給我學習的機會、我能為您服務什么嗎?久仰大名、幸會幸會、多承關注、請多指教、豈敢豈敢、不吝指教等等。經常把這些客氣、尊重的話語掛在嘴邊,人際之間必然會泯去許多無謂的計較,必然會消除許多煩人的糾葛。
自古就有“一言興邦、一言喪邦”的明訓,講話確是一門藝術,我不要求徒眾個個都能言善道,但至少要應對得體,如果能在責備的話里帶撫慰,批評的話里帶贊揚,訓誡的話里帶推崇,命令的話里含扶掖,能抱著如此誠懇和平易的心境講話,一定會到處有人緣。
“禮”是一種規律人們外在行為的規范,使心和行為、實質和形式達到調和,是人格圓滿境界,故孔子常說:“恭而無禮則勞,憤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故“禮”之用,以和為貴。
在團體中與人相處,知和而和,能“和”,才能和氣、和平、和好、和悅、和順、和祥、和諧、和衷共濟、和氣生財!
我常以四句話提供給大家,來改善人我之間的關系。
“初見三句話”,大家初見面講三句好話,你好、大家好、今天天氣很好。
“相逢一微笑”,大家見面時,面露笑容。
“爭執一回合”,有爭執時,只限一回合一句話,不要一直爭下去。
“贊美要適當”,稱贊人家要恰如其分。
果能如此,人我關系定能和諧、改善。
星云大師談幸福 作者簡介
星云大師,江蘇江都人,1927年生,為禪門臨濟宗第48代傳人。12歲于南京棲霞山寺出家,1967年創建佛光山,弘揚“人間佛教”,樹立“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凈化人心”的宗旨。先后在世界各地創建200余所道場,并創辦美術館、圖書館、出版社、書局、學校、育幼院、醫院、佛光精舍、慈悲基金會等各種機構,致力推動佛教教育、文化、慈善、弘法事業發展。有來自世界各地之出家弟子千余人,全球信眾達百萬人之多。
星云大師一生致力弘揚“人間佛教”,在廣泛參與社會活動之余筆耕不輟,著作等身,撰有《釋迦牟尼佛傳》、《星云大師講演集》、《佛教叢書》、《人間佛教系列》、《人間佛教語錄》等,并翻譯成英、日、德、法、西、韓、泰、葡等十余種語言,流通世界各地。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我與地壇
- >
月亮虎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自卑與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