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 版權信息
- ISBN:7505871552
- 條形碼:9787505871557 ; 978-7-5058-7155-7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 內容簡介
本教材是山東省教育廳立項的“山東省成人高等教育教學評價與質量監控體系研究”課題項目(課題編號為J05P06)中“財經專業主要課程及其主要教學內容研究與實踐”子課題項目系列教材之一。 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是根據教育部、宣傳部的要求,在21世紀為適應改革開放深入發展,市場經濟體制進一步建立和完善,不斷提高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大力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而在課程整合基礎上設立的一門新課。本教材本著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這一馬列主義精髓,高度體現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馬列主義的一脈相傳。既注重了教材的整體性,又把握住上下兩篇各自的核心內容和精華部分;既有基礎知識、基本理論的完整闡述,又有疑難問題的分析和解剖。 本教材的主要適用對象是經濟類院校的成人教育學生,側重經濟性可以與學生的有關專業課相配合,并能起到馬克思主義理論方向性的指導作用。
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 目錄
第1章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 **大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
1.1 毛澤東思想的形成和發展
1.2 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系
1.3 毛澤東思想的歷史地位
本章小結
第2章 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的理論
2.1 近代中國國情與中國革命
2.2 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
2.3 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理論
2.4 統一戰線、武裝斗爭和黨的建設
2.5 新民主主義社會的理論
本章小結
第3章 社會主義改造理論
3.1 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轉變
3.2 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
3.3 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及主要經驗
本章小結
第4章 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曲折歷程和探索成果
4.1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特點和影響
4.2 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探索歷程
4.3 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理論成果
4.4 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主要經驗
本章小結
下篇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第5章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 第二大理論成果:鄧小平理論
5.1 鄧小平理論的形成和發展
5.2 鄧小平理論的科學體系和主要內容
5.3 鄧小平理論的歷史地位和指導意義
本章小結
第6章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 第三大理論成果:“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6.1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產生的時代背景
6.2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和發展的歷史過程
6.3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學體系
6.4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歷史地位和指導意義
本章小結
第7章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理論成果:科學發展觀
7.1 科學發展觀的形成
7.2 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
本章小結
第8章 社會主義的本質和根本任務
8.1 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的思想歷程
8.2 鄧小平社會主義本質論的科學概括
8.3 社會主義本質論的特點和意義
8.4 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和根本目標
8.5 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 **要務
本章小結
第9章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及其基本路線
9.1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
9.2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
9.3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
9.4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驗
9.5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發展戰略
本章小結
第10章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和文化
10.1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10.2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
10.3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分配制度
10.4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政治制度
10.5 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政治文明建設
10.6 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10.7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本質特征
10.8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地位
10.9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主要內容
本章小結
第11章 “一國兩制”戰略構想與祖國的統一大業
11.1 “一國兩制”戰略構想的形成和意義
11.2 “一國兩制”的成功實踐
11.3 和平解決臺灣問題,推進祖國的完全統一
本章小結
第12章 中國共產黨自身建設的理論
12.1 政黨與執政黨
12.2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
12.3 堅持黨的領導必須改善黨的領導
12.4 不斷探索執政黨執政規律
本章小結
第13章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13.1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意義
13.2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 節選
第1章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大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
本章要點
毛澤東思想的科學含義
毛澤東思想的形成和發展
毛澤東思想的靈魂
正確評價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
1.1 毛澤東思想的形成和發展
1.1.1 毛澤東思想的科學含義
毛澤東思想是馬列主義的基本原理在中國的運用與發展,是被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進程所證明了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毛澤東本人的錯誤思想和言論不屬于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系。
毛澤東思想是馬列主義的基本原理在中國的運用與發展,說明了毛澤東思想和馬列主義的關系,毛澤東思想的理論來源是馬列主義,是按照馬列主義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則來改造中國,因此我們又說毛澤東思想是中國化了的馬克思主義,或者說是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要運用和發展馬列主義首先要弄明白哪些東西是馬列主義的基本原理,比如關于階級斗爭理論,關于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的理論,關于無產階級斗爭策略的理論,關于工農聯盟的理論、關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關于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國家民族解放運動的理論等等。馬列主義的基本原理是在總結西方無產階級革命的過程中,根據西方社會政治經濟情況特點總結出來的,有些東西適合東方社會和中國的具體實際,但大部分原理還需要根據中國的具體實際來運用和發展馬列主義。比如在中國革命道路理論的選擇上,1935年遵義會議以前在中國共產黨黨內*高層,一直占統治地位的關于中國革命道路理論是“十月革命”的模式“城市中心論”。“城市中心論”在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中走不通,中國革命到了非常危險的邊緣,在這種情況下才有了被逼而出的符合中國社會內在發展規律的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理論,豐富和發展了馬列主義關于暴力革命的理論。再比如,在如何引導農民走向社會主義合作化道路的問題上,一般都認為是先實現農業機械化,然后再走合作化的道路,如果緣此思路,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合作化直到今天也恐難實現,因為就當時中同的情況來看,工業的發展不可能給農業提供農業實現機械化的支撐,那么,沒有機械化,中國的社會主義道路就不走了嗎?顯然情況并非如此,以毛澤東為首的**代中央領導集體,創造性地擺脫常規,提出了一條先合作化后機械化的適合中國特點的農業社會主義合作化道路,并且取得了比較令人滿意的成績。
……
- >
史學評論
- >
月亮虎
- >
朝聞道
- >
山海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我與地壇
- >
李白與唐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