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zhàn)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tài)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教師不可不知的心理學 版權(quán)信息
- ISBN:9787561759585
- 條形碼:9787561759585 ; 978-7-5617-5958-5
- 裝幀:暫無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教師不可不知的心理學 內(nèi)容簡介
作為一位教師,必然學習過很多心理學的概念,比如習得無助、從眾、自我實現(xiàn)、自我中心等。也許畢業(yè)多年后你仍然能背出這些概念,然而當你真正面對課堂情境時,你能夠運用這些概念來判斷及應(yīng)對學生的情況嗎?恐怕任何一位教師,沒有多年的經(jīng)驗積累,是很難把這些理論的知識和教學的實際經(jīng)驗結(jié)合起來,用所學的知識來解決教學中的問題,這也是我們的教育的一大缺憾吧。
作者唐全騰在教書一段時間后,重新回去讀書,從而對教學有了更深刻的體會。他選擇了校園中*常見的事情來分析其中所包含的心理學的原理,并從教師的角度給出了自己的認識和處理方法,對于教師或相關(guān)的研究人員來說,這是非常有用的一本書。
教師不可不知的心理學 目錄
1. 從眾(conformity)
2. 單純曝光效果(mere exposure effect)
3. 模仿(modeling)
4. 跛足策略(self—handicapping)
5. 過度辯證效應(yīng)(over justification effect)
6. 戀愛基模(10ve schema)
7. 習得無助(1earned helplessness)
關(guān)系
8. 睡眠效果(sleeper effect).
9. 破窗效應(yīng)(broken window effect)
10. 聯(lián)結(jié)與強化(1inking VS. reinforcement)
11. 懲罰之前(before punishment)
12. 旁觀者效應(yīng)(bystander effect)
13. 消弱突現(xiàn)(extinction burst),
14. 自我實現(xiàn)預(yù)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決定
15. 正義世界假說(a just world)
16. 自我評價維護理論(self-evaluation maintenance theory. SEM)
17. 自我中心偏誤(egocentric bias)
18. 基本歸因謬誤(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
19. 印象的初始信息(primacy effect)
20. 虛假的一致(false consensus)
21. 服從(obedience)
22. 認知失調(diào)理論(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
23. 團體迷思(group thinking)
教師不可不知的心理學 節(jié)選
1.從眾(conformity)
功京
這一天賴明芳老師在下課后往辦公室的方向移動,心里想著:“唉!連她也淪陷了。以后這個班該怎么上才好?”
自從二年級實施分組的制度之后,教英文的賴明芳老師就覺得上起課來很沒有成就感。一年級的時候,雖然不知道學生到底有沒有聽懂,但至少班上大多數(shù)的同學都會認真地盯著她看。班上同學成績有好有壞,不過平均分數(shù)也還能維持在五十幾分,提問題、講笑話也都有基本的反應(yīng)。但是升上二年級之后,學校實施分組教學,賴明芳老師上課的一年級九班在二年級成了8組班,成員大概改變了1/2。剛開學的時候上課氣氛還可以,憑著一年級時和同學們建立的深厚情誼,原本一年級九班的成員多數(shù)還是很捧場。雖然成績不怎么樣,但是只要上課時的互動還過得去,一切也沒什么好抱怨的。
隨著一次次的段考過后,二年級九班的學習動機就一次次地低落。從開學以來,學生們的眼神慢慢地由聚精會神變得黯淡渙散,目光漸漸地從講臺上的老師移向抽屜里的漫畫。剩下少數(shù)還想堅持的同學,卻感覺自己的頭一直在膨脹,膨脹到頸椎已經(jīng)無法負荷它的重量,必須靠在桌上才能得到舒解。到了二年級下學期,班上還有心在上課的人數(shù)已經(jīng)只剩下個位數(shù),這其中,張子喬一直都是賴明芳的精神支柱。她的英文成績其實不錯,只是受到數(shù)學和理化兩科的拖累才沒有辦法被分到A組班上課。在二年級九班全班上課意愿低落的情況下,賴明芳幾乎只能對張子喬上課了,好像只有她才聽得懂,也只有她才愿意聽。
張子喬一定也感受到了老師的關(guān)愛,特別是當她確定被分到8組班的時候,感覺好像遭到全世界的遺棄,這時候還有賴明芳老師這么愿意看重她的存在,讓她心里真的非常感動,她也真心地決定要認真地讀好英文來回報賴明芳老師的器重。一個學期過去了,她的確表現(xiàn)得很好,就算在A組班里,她的英文成績也絕對能名列前茅,只可惜數(shù)學和理化的成績一直都沒有起色,或者可以說是變得更差了(因為讀書時間分配的問題)。
二年級結(jié)束了,過完一個暑假之后,大家又再度回到學校打算度過國中生涯的*后一年。張子喬打算以同樣的方式來面對國三的學習,卻發(fā)現(xiàn)她的同學好像變了,她不太能理解暑假期間發(fā)生了什么事,但是同學們似乎變得有點排擠她。她好不容易才從好朋友慧蕓口中問到原因,原來是因為她對讀書的積極態(tài)度,威脅到班上其他同學的存在。如果大家都不讀書,那么不讀書就是一個常態(tài),沒有什么對不對的問題;可是有一個人這么不合作地想要讀書,她的“好”就仿佛是在強調(diào)別人的“壞”一般地刺眼。當然,她沒有錯,班上的同學也不會因此而推她、打她、罵她,但是大家就是自然而然地不太想理她。
聽到慧蕓這么說,子喬的心里開始感到茫然了。她這個年紀還不太會思考未來,在她心目中沖擊的情感,只是“回應(yīng)明芳老師的期待”與“尋求同儕的認可”這兩件事的掙扎。慧蕓*后還好心地勸她:“我覺得你也不要那么認真了,反正我們只是B組班,全校也沒有老師對我們有任何期待,而且說實在的,你現(xiàn)在這么拼又怎么樣?上不了公立的高中,結(jié)果還不是和我們一起在私立高中當同學。”
子喬猶豫了好久一直沒有辦法做出決定。明芳老師當然在上課的時候發(fā)現(xiàn)了她的心不在焉,于是下課的時候,明芳老師特別把子喬找來聊天:“子喬,你知道嗎?或許你現(xiàn)在是在B組班,老師也不敢騙你說只要現(xiàn)在開始認真,一定能考上好的學校。然而,國中階段只不過是你生涯中的一小段,你以后還有高中、大學甚至研究所可以讓你有機會展現(xiàn)你的實力,證明學校現(xiàn)在的分組是錯誤的。老師相信你有英文方面的天賦,繼續(xù)努力下去,你一定可以打敗現(xiàn)在那些A組班的同學。只是如果你在這個時候選擇放棄,那么你等于是對那些看不起你的人投降了,難道你真的要讓別人的錯誤,影響到你未來的成就嗎?”
得到明芳老師的鼓勵,子喬終于又再度振作起精神。沒錯,同學是一時的,只有自己會永遠陪在自己的身邊。不管原因是什么,現(xiàn)在不努力,后果只能由自己承擔。子喬勇敢地做自己,不去理會同學們的雜音。
三年級下學期,愈是接近畢業(yè)的日子,同學們的心情就愈是浮動,子喬的處境也愈是辛苦。老實說,就連子喬*要好的朋友——慧蕓,也已經(jīng)有一陣子沒有往來了,她在班上強烈地感受到孤單。每次在看書的時候,心中往往浮現(xiàn)一些討厭的聲音:“算了吧!這么認真又有什么意義?增加3分、5分嗎?對結(jié)果又有什么幫助?看看你身邊的同學吧!玩牌、下棋、聽MP3,日子過得多么悠閑啊!反正你們*后還不是會在同一所私立高中,又何必浪費現(xiàn)在的時間呢?放棄吧……”
子喬不想理會心里面那個討人厭的聲音,但是她也不得不認真地面對“孤單”的問題。是的,明芳老師很器重她,甚至其他老師也都覺得她很不錯,在B組班還能做到這樣的堅持。但是她只是一個國中生,她實在是忍受不了被同學隔離的感覺。
子喬終于放棄了,她上課時回避明芳老師的目光,下課時總是在**時間沖出教室,生怕老師又再找她去談話。當她開始在上課時間看小說的時候,同學們也開始愿意讓她靠近了;當她敢在上課時間把耳機塞到耳朵里聽MP3的時候,同學們更是主動找她聊天了。*后,她成功地找回朋友,下課時間可以和同學們聚在一起討論各種無聊的八卦問題。雖然她對那些話題一點興趣都沒有,但是想到終于有同年齡的講話對象,感覺就安心許多。至于明芳老師,子喬難免會不時地泛起一股歉意,她心想:“我畢業(yè)之后一定會寫一封信向老師懺悔,而且上了高中之后也一定會好好地認真讀書,等到我成功之后,我一定會**個告訴老師這個好消息……”
但是,未來的事準知道呢?放棄堅持之后,子喬還有未來嗎?以打敗現(xiàn)在那些A組班的同學。只是如果你在這個時候選擇放棄,那么你等于是對那些看不起你的人投降了,難道你真的要讓別人的錯誤,影響到你未來的成就嗎?”
得到明芳老師的鼓勵,子喬終于又再度振作起精神。沒錯,同學是一時的,只有自己會永遠陪在自己的身邊。不管原因是什么,現(xiàn)在不努力,后果只能由自己承擔。子喬勇敢地做自己,不去理會同學們的雜音。
三年級下學期,愈是接近畢業(yè)的日子,同學們的心情就愈是浮動,子喬的處境也愈是辛苦。老實說,就連子喬*要好的朋友——慧蕓,也已經(jīng)有一陣子沒有往來了,她在班上強烈地感受到孤單。每次在看書的時候,心中往往浮現(xiàn)一些討厭的聲音:“算了吧!這么認真又有什么意義?增加3分、5分嗎?對結(jié)果又有什么幫助?看看你身邊的同學吧!玩牌、下棋、聽MP3,日子過得多么悠閑啊!反正你們*后還不是會在同一所私立高中,又何必浪費現(xiàn)在的時間呢?放棄吧……”
子喬不想理會心里面那個討人厭的聲音,但是她也不得不認真地面對“孤單”的問題。是的,明芳老師很器重她,甚至其他老師也都覺得她很不錯,在B組班還能做到這樣的堅持。但是她只是一個國中生,她實在是忍受不了被同學隔離的感覺。
子喬終于放棄了,她上課時回避明芳老師的目光,下課時總是在**時間沖出教室,生怕老師又再找她去談話。當她開始在上課時間看小說的時候,同學們也開始愿意讓她靠近了;當她敢在上課時間把耳機塞到耳朵里聽MP3的時候,同學們更是主動找她聊天了。*后,她成功地找回朋友,下課時間可以和同學們聚在一起討論各種無聊的八卦問題。雖然她對那些話題一點興趣都沒有,但是想到終于有同年齡的講話對象,感覺就安心許多。至于明芳老師,子喬難免會不時地泛起一股歉意,她心想:“我畢業(yè)之后一定會寫一封信向老師懺悔,而且上了高中之后也一定會好好地認真讀書,等到我成功之后,我一定會**個告訴老師這個好消息……”
但是,未來的事誰知道呢?放棄堅持之后,子喬還有未來嗎?
故事背后
有一次看電視節(jié)目的時候,訪問的對象是一個新生代歌手——范逸臣,一個看起來非常斯文,唱起抒情歌曲“I believe”非常動聽的歌手。但是聽到他說他國中的時候也曾經(jīng)和同學拿著西瓜刀去找人械斗的時候,我真是嚇了好大一跳。根據(jù)他的說法,他在國中時因為不喜歡讀書,所以沒有辦法和班上“好同學”那一群人在一起;但是在國中這個環(huán)境,若是沒有一個團體可以依附的話,是非常危險的事(這或許不是一個客觀的想法,但是根據(jù)現(xiàn)象學的論述,本來就沒有客觀這回事,當事人的想法絕對是*重要而唯一的想法)。于是,他靠到了那一群會打架的朋友那一邊。當他拿著西瓜刀準備“出征”的時候,他內(nèi)心充滿了矛盾與惶恐,但是,他還是做了……
在心理學的定義里,當個體表現(xiàn)某種行為時,其理由并非自己想做,而只是因為團體里的其他成員都這么做,這樣的現(xiàn)象就叫做“從眾”。通常是個體在實質(zhì)或想象上,感受到團體的壓力,因此放棄了自己的意見或行為,而表現(xiàn)出符合團體價值觀的意見或行為。
阿希(Asch)曾經(jīng)做過一個有關(guān)“長度判斷與從眾”的實驗。他先準備一張卡片,上面畫有長、中、短三條線段,并且分別標示為a、b、C,受試者看過后收起來,然后再提供另一張卡片,詢問受試者卡片上的線段應(yīng)該是屬于a、b、c三線段中的哪一條?參與實驗的一共有5個大學生,但是其中有4個是搗蛋分子。剛開始,4個人都不搗蛋,大家(包括唯一的受試者)幾乎每一題都能答對。但是幾題之后,4個搗蛋分子開始故意大聲地說出錯誤的答案(雖然錯誤,但是4人的答案是相同的),借此觀察受試者是否會因此而更改答案?
實驗結(jié)果發(fā)現(xiàn)有1/3的受試者會配合其他4人說出錯誤答案,也就是發(fā)生從眾現(xiàn)象;在五次的實驗中,更有高達3/4的人會至少從眾一次。為什么會發(fā)生從眾現(xiàn)象呢?一般認為原因有兩個:**是為求正確。人們通常比較相信團體所提供的信息是*佳信息,為了追求正確,那就聽大家的話吧!第二是遵循團體規(guī)范。人們不希望自己被視為特異分子,害怕因此而被疏離,所以不管別人說什么,只要站在多數(shù)人的那一邊,相對就會安全許多。
赫伯特(Herbert)在研究從眾現(xiàn)象的時候,提出從眾的歷程,認為人們發(fā)生從眾現(xiàn)象的時候,通常會經(jīng)歷下面幾個階段:
1.順從:個人為了避免因為不從眾可能會受到團體的懲罰,只好順從于團體的決定,這個階段通常是“口服心不服”。
2.內(nèi)化:在順從的階段中,個人的自尊會受到打擊,因為不愿意承認自己居然為了逃避團體懲罰,而放棄自己的想法。于是個體開始相信團體的意見是正確的,開始調(diào)整自己的價值觀向團體的價值觀靠攏,此時,個體已經(jīng)接受團體的意見或行為。這個階段已經(jīng)是“口服心服”。
3.認同:個體的價值觀已經(jīng)符合團體的價值觀。嚴格說來,此時已經(jīng)不能稱為從眾了,因為此時的個體就等于團體,個體所表現(xiàn)的意見或行為,均能符合團體的想法。
有很多人在看待分班/組或是校園暴力的問題時,總是習慣把它看成是一個單一事件來討論。事實上,隱藏在這些現(xiàn)象之中的“從眾”現(xiàn)象才是*應(yīng)該被注意的議題。
“從眾”是一個心理學的現(xiàn)象,本身并沒有好壞之分。在上述例子里(分組及校園暴力),看到的好像都是不好的部分,然而若是我們注意到這個現(xiàn)象,又何嘗不能把它引導到好的一面呢?老實說,我們現(xiàn)在的教育似乎都傾向精英教育,眼中只有前三名,學力測驗也只能看到PR值在90分以上(有希望考上**志愿)的同學。個人以為,精英教育應(yīng)該是個別家長需要關(guān)注的教育方式,但是國家教育應(yīng)該以全體學生的*大利益來考量。
學校在每一次的段考之后,都會利用升旗的時間做各班前三名的頒獎,這真的很花時間,而且往往耽誤到**節(jié)的上課時間(至少是上課前的休息時間)。可是教務(wù)處說讓同學上臺領(lǐng)獎,可以對全校的其他同學起激勵的作用,所以堅持繼續(xù)做下去。真的有效嗎?考試前三名的同學又不是“眾”,怎么能夠引起其他同學的效法呢?
我覺得人心是復(fù)雜的,其復(fù)雜的程度應(yīng)該遠超過世界上的任何一座迷宮,所以就讓我們用迷宮來做解釋吧!大多數(shù)的迷宮都可以在入口處看到終點,這樣才能讓我們在心底有一個“正確的方向”可以依循;但是如果直直地往終點前進,我?guī)缀蹩梢员WC一定走不到終點,要不然還算什么迷宮呢?相同的,希望學生讀書嗎?拿著棍子逼他坐在書桌前盯著書本看是一個方法;有一些老師喜歡把學生在下課或放學時間叫到辦公室來看書,這又是另一個方法。不過這些方法都太直接了,就好像走迷宮時直直地往終點走。或許,這些人手上有一把開山刀,可以狠狠地砍出一條路來,但是這樣太容易失敗了,也不符合教育的精神。
我在和學校老師聊天的時候,發(fā)現(xiàn)某個老師談起教育目的時,講得頭頭是道、振振有詞,我在一旁聽著也不斷地附和點頭,但是談到任何達成目的的方法時,我就不敢茍同了。他談到孩子們應(yīng)該要培養(yǎng)未來的競爭力(用力點頭),所以要加強課后輔導(用力搖頭);他說學力測驗很重要(輕微點頭),所以平時就要多做模擬考、復(fù)習考(拼命搖頭);他覺得孩子要培養(yǎng)挫折容忍度(認真點頭),所以平常就要多施加壓力讓他們習慣(死命搖頭)。我覺得像這樣的推理都太過簡單、太小看教育這回事了。難怪家長們都看不起老師,因為這種推論隨便哪個家長都做得到,又何必要老師來教呢?
教育要從多數(shù)人著手,然后讓這多數(shù)人自然發(fā)揮他的影響力,讓少數(shù)人不自覺地想要跟隨。然而,要如何才能夠影響這多數(shù)人呢?我曾經(jīng)在《逃學老師》一書里提到“團體”的觀念,也提到領(lǐng)袖的角色如何在團體里扮演著引導流行的角色,簡單地說,還是一句話:“站在學生的立場來帶領(lǐng)學生。”我恨死了有一些人會說:“我這么做都是為了孩子好。”我很想問這些人憑什么決定什么才是“好”或“不好”?有什么權(quán)力可以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在孩子的身上。就因為孩子不懂事嗎?那么又做了多少的努力來讓孩子懂事呢?還是覺得不懂事*好,這樣就可以盡情地操縱他們。
因為“從眾”的現(xiàn)象,我想呼吁大家看事情的時候,不應(yīng)該只是看到表面,而應(yīng)該去思考背后的原因。就像一開始舉的例子,子喬在*后關(guān)頭放棄了,如果只能看到“又一個學生墮落了”,那么接下來就只會看到第二個、第三個、**百個、一千個。又像是國中時代的范逸臣,假設(shè)他真的被警方逮捕了,大概會被留在看守所里待幾個小時等家長領(lǐng)回吧!但是若不能理解他心里的掙扎,只懂得把他們“集中”在一起處罰,豈不是更加深他往那個團體靠攏的決心,這又是我們真正想要的結(jié)果嗎?
……
- >
朝聞道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莉莉和章魚
- >
回憶愛瑪儂
- >
羅庸西南聯(lián)大授課錄
- >
隨園食單
- >
姑媽的寶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