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美國的民族性格與信念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0466970
- 條形碼:9787500466970 ; 978-7-5004-6697-0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美國的民族性格與信念 本書特色
自從桑塔亞那當年踏上美國的土地,直到今天,……(他是)幫我們了解自己的眾多杰出外國觀察家之一。……其他描寫美國的觀察家、目光沒有他那么銳利,頭腦沒有他那么清醒。
——阿•約翰遜
如果不能立即看出其作者并不是記者,不是像記者那樣巧妙地揭示民族弱點上的表面現象,那么要想讀懂《美國的民族性格與信念》是困難。……那是一種給人帶來無窮樂趣的風格。實際上他寫出的是了不起的散文。
——歐•巴菲爾德
這部作品從頭到尾都心平氣和,風格高雅,不時閃現出智慧的光輝。
——拉•巴•佩里
桑塔亞那具有思維敏捷、鞭辟人里的風格,字里行間閃爍著耀眼的幽默。……我們可以看出桑塔亞那筆下的威廉•詹姆斯和喬賽亞•羅伊斯•羅伊斯熱誠、充滿愛心,有鮮明的獨特個性。
——本•雷•雷德曼
他對美國人性格特征與信念研究的重要意義,在于他把此項研究與社會結構聯系起來了,并著重探討個價值、個人需求、個人態度及其社會表現,或其所受之制約,萬其是它們之間相互關系。
——約翰•約爾頓
美國的民族性格與信念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由“給英國聽眾所做的演講稿”構成。第三、四章是在劍橋大學“本地夏季講演會”上講演(1918)之修改稿;第五章為在“不列顛學會”及“魯利塔埃·赫茨演講會”上之講演稿(1918),原題“美國的哲學觀”,曾由“不列顛學會”出版。本書曾部分被譯成德文(1936)與意大利文(1939)。
可以用一棵樹來比喻閱讀此書后的感受:如果美國的民族性格和信念是大樹上的葉子,那么喬治桑塔亞那在書中向讀者描繪的不是葉子的顏色、形狀和脈絡,而是將筆尖對準了大樹的生長環境。桑塔亞那以其出眾的才智寫出的精彩文字,成為美國人的必讀書。
美國的民族性格與信念 目錄
前言
**章 道德背景
第二章 學術環境
第三章 威廉·詹姆斯
第四章 喬賽亞·羅伊斯
第五章 后來的思辨
第六章 美國生活中的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
第七章 美國的英格蘭式自由
美國的民族性格與信念 節選
nbsp; 言
這部著作的大部分內容原來都是講演稿.講演的對象是英國聽眾。
我在原稿的基礎上增添了許多新內容.既然完整內容的讀者會是美國
人,那么我也就不用為保留了一個超然評述者的口氣和態度而道歉了。
“像別人看我們那樣來看自己”便能真正地看清自己.這種說法是毫無
依據的。正相反.我同意斯賓諾莎的說法.他說別的一些人對一個人的
看法往往能更清楚地表現那些人的性格而不是那個人的性格。目前我接
受斯賓諾莎這一原則.愿意將它應用在這部書里的評價中.因此讀者在
書中看到的主要是我自己情感的表達和我個人意見的流露。只有美國人
才能道出美國人的心聲.而我并不是美國人.只不過是在美國待的時間
較長罷了。①我竭力像家里的朋友理解一個家庭那樣去理解它.而這位
朋友可能跟他們性情不同。不過。實際上我所說的只代表我個人的意見
或者說我希望如此。當然。跟我在這里所討論的事物的容量與命運相
比,我的意見是無足輕重的。可是批評家和藝術家也有他們的權利.冷
靜而長久地堅持一個的觀點似乎恰恰是對真理的熱愛。此外,我覺得在
美國許多人私下里跟我有同感,包括美國本國人和外國人,他們可能缺
乏勇氣或者沒有機會直抒胸臆。說到底,正是對美國和對美國哲學家的
了解幫我理清并穩定了自己的思緒。我沒有什么個人打算.只想錘煉自
己的思想,希望在這個過程中能反映出事物的部分真理。我自信不會嚴
重地冒犯那些有真知灼見的人,因為他們將感到正是對美國人民的熱愛
使我希望他們的生活不應缺乏*好與*美的東西.
人類文明也許又要遭遇時不時會來臨的漫長的冬天。從地獄涌出的
野蠻的洪水也許會很快摧毀我們那些信仰基督教的祖先所創造的一切美
好的東西.就像兩千年前那場洪水摧毀了古人所創造的美好的東西那
樣。富于浪漫色彩的基督教世界——景色如畫的、熱情洋溢的、間或出
現不愉快插曲的世界也許就要落幕。即便出現這樣的結局也沒有理由絕
望。任何東西都不會永不消亡,然而生命的柔韌與頑強是奇妙的,即使
世界失去了記憶,它也不會失去其青春。洪水下面,各類種子受到水的
滋潤.終將存活下去。在新的環境里,無論那些種子發出什么樣的芽,
無論長成的東西樣子多么不可思議,它們終歸成功地死里逃生。在美
國.已經于不知不覺間多多少少地發生了這樣的毀滅與復蘇。人們對過
去的東西或者來自異域的東西多有遺忘、多所失敬,但是也積累下可觀
的活力、優良品德和希望。這是以前任何一個民族都不得不具備的優
勢。有時候美國看起來很貪婪、總想出人頭地,其實這只是對成就感的
追求,也談不上什么存心不良。美國人民是個無所畏懼的民族,你從他
們的眼睛里和姿態上看不出什么惡意.即使他們的行為并不能證明這一
點。這里的土壤適于各樣的種子,因此稗子在這兒大量生長。不過,這
里不同樣也適于培育清醒的思想、誠實的評判、理智的幸福觀嗎?的確
這些東西未必非有不可.沒有這些美國也許會像過去許多野蠻之國那樣
長久地保持國庫豐盈、人丁興旺。然而若是那樣的話,這個民族就會被
欺詐、悔恨所糾纏,美國人目前所遭遇的就是這種情況。祝愿蒼天攘除
兇煞,讓這塊新大陸成為比以往更美好的地方!在歐洲浪漫的古典派傳
統中,愛是由美激發出來的,而那里美很多,愛卻極少。或許道義上的
化學過程能夠扭轉這種現象.在未來的美國愛會培育出美。
威廉.詹姆斯在童年時就享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他生活中接觸的
人都很有修養,曾經四處游歷,還接受了來自多個國家的教師的教
育。他父親是一位低調的飽學之士。早期的美國曾經出現過一些像他
父親那樣的人.他們是思想獨立的神秘主義者,是隔絕于商業活動之
外的隱士。是基督教教派中持異端的教徒。他們是極端的個人主義
者.充分尊重子女的自由天性,并且堅信每個人都應當獨立自主,在
社會公共生活方面更是如此。因此威廉·詹姆斯受的是一種富于刺激
卻有點脫離常規的教育:他讀書時絕不會不求甚解,他進行探索和判
斷的方式也不是那些名校所教的保險方法。因此他對于庸俗觀點和沉
悶的官僚作風極其厭惡。他有繪畫的天賦。更確切地說是有藝術家的
氣質.但是卻癡迷地關注大自然詭異的秘密以及人類的苦難,因此他
選擇醫學作為職業。可是他并沒有當醫生,反而去教授生理學,并逐
漸轉向心理學和哲學。
年輕時.他相繼在巴黎、波恩、維也納和日內瓦求學,因此通曉
多國語言;有時他會不自覺地使用外語詞匯,而且發音十分地道;有
時候從他襯衫色彩明亮的條紋或顏色鮮艷的領帶上還能看出放蕩不羈
的痕跡。在藝術或醫學方面他一直保持了專業水平和一種不經意的輕
松心態。但是他卻從未在研究玄學時有過這種心情。我猜測,他曾經
由衷地仰慕一些老師.但是教哲學的老師除外,他也從未打算效仿哪
位哲學家。當然威廉·詹姆斯的外表并不像位藝術家.因為英國的藝
術家經常衣著光鮮、矯揉造作、無病呻吟。他本人身材不高,氣宇軒
昂,充滿活力,留著胡子,極具陽剛之氣。盡管他口才出眾,也曾經
希望自己的談吐風格能夠高雅有力.但是他*終還是偏愛自然隨意的
風格,并且保持了下來;他寧肯說話粗俗,也不愿意故作正經。那些
粗俗的、質樸的、形象的詞匯,只要生動活潑,他都會吸收并且使
用;因此他的講話比他的文章更生動。他相信即興的靈感,即使在思
考問題時他也喜歡即興的想法;因此他備課并不注意細枝末節。他常
說首先要透徹地了解你所研究的問題.剩下的就靠運氣了。在他身上
有一種很強的不安全感,那是謙虛和浪漫混雜在一起的感覺:無論如
何我們總會或多或少地犯些錯誤。但是我們卻可以做到胸懷坦蕩。不
同時期的思想應當互相尊重.而不要試圖建立過于僵化的統一模式。
即使你嚴格地修正自己的思想.又怎么能確定那種修正不會是更糟糕
的錯誤呢?我們所有的觀念本來就都是自由和平等的.它們都是上帝
的孩子,如果它們不一致的話,那是上帝的問題,而不是它們自身的
問題。在現實生活中。詹姆斯的思想是相當始終如一的,就連愛默生
也是如此(他的這種不負責任的始終如一更加極端)。靈感有其自身
的限制,有時這些限制會非常刻板。但是詹姆斯既不會循規蹈矩,也
不會頑固堅持;他會轉換到新的論題上。他不會妄自尊大或者墨守成
規;他會放棄原來的觀點,有時那些觀點其實非常精彩;他會謙虛地
從其他眼光不如自己的人那里尋求啟示。
他在哲學領域里所研究的問題不一而足.因此讀者很容易被他的
著作中的某一部分吸引,從而忽略了其他內容。或許因為那些內容本
威廉·詹姆斯
威廉·詹姆斯(1842—1910).
美國哲學家和心理學家.實用主義哲
學運動和功能主義心理學運動的領袖
人物。在哲學方面的著作有《一個多
元的宇宙》、 《哲學中的一些問題>、
《真理的涵義》等,心理學方面的著
作有《心理學原理》。
身更有價值。我認為事實上他的聲望并非來自他*杰出的成就。而是
得益于三本似乎不很重要的著作: 《相信的決心》、 《實用主義》和
《宗教經驗種種》。然而在我看來他*偉大的成就是《心理學原理》一
書。在這本書里他縱覽了自己手邊的課題。采用了一種對他而言非常
系統的方式來進行研究。從表面上看這只是一篇平凡無奇的論文,但
是他竭力喚起思想活力的神來之筆使這部作品顯得不同凡響。這是一
部想象力很豐富的書:他構想的主題是廣義上人類直接經驗的變化,
讀者也需要有豐富的想象力才能真正讀懂。這是一個帶有文學色彩的
課題,就像是自傳或者心理小說,只能用充滿詩意的方式對待它;因
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莎士比亞是比洛克或康德更優秀的心理學家。
美國的民族性格與信念 作者簡介
喬治•桑塔亞那(George Santayana,1863-1952),美國哲學家。生于馬德里,1272年入美洲。27歲至50歲,在哈佛大學獲得學位,并在那里任教。1912年離開哈佛后遷居英國,寫些小詩自娛。60歲前后推出大部頭著作《懷疑主義與動物信念》,自稱為“一個新哲學系統的引子”。他把這個新哲學系統分為“本質王國”、“物質王國”、“真理王國”、“精神王國”四部分。威爾•杜蘭稱這個新哲學系統“實在是桑塔亞那思想全部的門徑”。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巴金-再思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推拿
- >
隨園食單
- >
月亮虎
- >
我與地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