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中國史(上下冊)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0466390
- 條形碼:9787500466390 ; 978-7-5004-6639-0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史(上下冊) 本書特色
《中國史》,原名《白話本國史》,1923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長期被用為大學教材與青年“自修”讀物。在1933—1935年的3年間重版4次,影響20世紀20—40年代中國史壇極廣。
在此之前有柳詒徵《歷代史略》出版(1902),但系改編自日人那珂道世著《支那通史》。又有夏曾佑《*新中國歷史教科書》與劉師培《中國歷史教科書》出版(1904),但夏著止于隋,劉著止于西周末,均未完成。故自遠古及民國之完全意義上的“中國通史”,呂氏此書為**部。
中國通史的寫作,到迄今為止,出版的書雖已不少,但很少能夠達到理想的地步,……其中較近理想的,有呂思勉《白話本國史》。……及呂思勉先生出,有鑒于此,乃以豐富的史識與流暢的筆調來寫通史,方為通史寫作開一個新的紀元。……《白話本國史》四冊,書中雖略有可議的地方,但在今日尚不失為一部極好的著作。
——顧頡剛《當代中國史學》
他說:“凡學者,總是比較有良心的,因為研究學問的動機,就是出于良心好。天下有許多事情,昧著良心措置,就容易過去;摸著良心措置,就難于過去的。學者往往不肯昧著良心措置事情。”
他說:“……我覺得奮斗就是生命,奮斗完了,生命也就完了。從前文人的多感慨,不過悲哀矜不遇,奮斗是隨時隨地都有機會的,根本無所謂遇不遇。”
他說:“為學者自是則自暴,自足則自棄善哉言乎!事事責己,天下無不可處之人;事事責人,宇宙不足以容一己。
中國史(上下冊) 內容簡介
本書至少有兩大亮點:一是以進化論為指導思想,二是以中國歷史總體脈絡中之三大變遷為分期依據。以進化論與因果關系論觀察中國五千年長史,代表眘中國新史學的發展方向;以三大變遷而劃分中國五千年長史,則特別著力于三代以前與秦漢以后之區分、唐中期安史之亂前與安史之亂后之區分以及西力東漸前與西力東漸后之區分……
中國史(上下冊) 目錄
序例
緒論
**篇 上古史
**章 漢族的由來
第二章 古史的年代和系統
第三章 三皇五帝
第四章 三王時代
第五章 春秋戰國
第六章 漢族以外的諸族
第七章 中國古代的疆域
第八章 古代社會的政治組織
第九章 古代社會的經濟組織
第十章 古代的宗教和文化
第二篇 中古史(上)
**章 秦始皇帝的政策
第二章 封建政體的反動
第三章 漢初的休養生息
第四章 漢朝的武功
第五章 前漢的衰亡
第六章 社會革命
第七章 后漢的興亡
第八章 秦漢時代的政治和文化
第二篇 中古史(中)
**章 后漢的滅亡和三國
第二章 兩晉和五胡
第三章 南北朝
第四章 軍閥和異族
第二篇 中古史(下)
**章 隋朝的內政外交
第二章 唐朝的初盛
第三章 從魏晉到唐的政治制度和社會情形
第三篇 近古史(上)
**章 近古史和中古史的異點
第二章 唐朝的分裂和滅亡
第三章 五代的興亡和契丹的侵入
第四章 北宋的積弱
第五章 北宋遼金的興亡
下冊
第三篇 近古史(下)
**章 南宋和金朝的和戰
第二章 南宋金元的興亡
第三章 蒙古的武功
第四章 元朝的衰亡
第五章 宋遼金元四朝的政治和社會
第四篇 近世史(上)
**章 明朝的對外
第二章 明朝的內治
第三章 清朝的興起
第四章 明朝的滅亡
第五章 清朝的盛世
第六章 近代的蒙回藏
第七章 近代的西南諸族
第八章 近代的后印度半島
第九章 清朝的中衰
第四篇 近世史(下)
**章 中西交涉的初期
第二章 成同時的大內亂
第三章 藩屬的喪失
第四章 清朝覆亡和民國的興起
第五章 明清兩代的政治和社會
第五篇 現代史
**章 從武昌起義到正式政府成立
第二章 俄蒙英藏的交涉
第三章 五月九日的國恥
第四章 帝制復辟和護法
第五章 南北分裂后的變故
第六章 *近的蒙藏
第七章 *近的交涉
第八章 *近的財政
中國史(上下冊) 節選
《中國史》,原名《白話本國史》,1923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長期被用為大學教材與青年“自修”讀物。在1933—1935年的3年間重版4次,影響20世紀20—40年代中國史壇極廣。
在此之前有柳詒徵《歷代史略》出版(1902),但系改編自日人那珂道世著《支那通史》。又有夏曾佑《*新中國歷史教科書》與劉師培《中國歷史教科書》出版(1904),但夏著止于隋,劉著止于西周末,均未完成。故自遠古及民國之完全意義上的“中國通史”,呂氏此書為**部。
中國通史的寫作,到迄今為止,出版的書雖已不少,但很少能夠達到理想的地步,……其中較近理想的,有呂思勉《白話本國史》。……及呂思勉先生出,有鑒于此,乃以豐富的史識與流暢的筆調來寫通史,方為通史寫作開一個新的紀元。……《白話本國史》四冊,書中雖略有可議的地方,但在今日尚不失為一部極好的著作。
——顧頡剛《當代中國史學》
他說:“凡學者,總是比較有良心的,因為研究學問的動機,就是出于良心好。天下有許多事情,昧著良心措置,就容易過去;摸著良心措置,就難于過去的。學者往往不肯昧著良心措置事情。”
他說:“……我覺得奮斗就是生命,奮斗完了,生命也就完了。從前文人的多感慨,不過悲哀矜不遇,奮斗是隨時隨地都有機會的,根本無所謂遇不遇。”
他說:“為學者自是則自暴,自足則自棄善哉言乎!事事責己,天下無不可處之人;事事責人,宇宙不足以容一己。
中國史(上下冊) 作者簡介
呂思勉(1884—1957),字誠之。江蘇武進(今常州市)人。曾任中華書局及商務印書館編輯。1920年后于沈陽、蘇州、上海等地執教。1926年起任上海光華大學史學系主任兼教授,直至1952年中國大學院系調查。光華大學并入華東師范大學后,任華東師大一級教授。胡適曾邀其加盟北京大學。因不忍辭別當時文學院長錢基博,未允。
著有《白話本國史》(1923)、《中國文學變遷考》(1926)、《經子解題》(1926)、《章句論》(1926)、《字例略說》(1927)、《說文解字文考》(1931)、《理學綱要》(1931)、《先秦學術概論》(1933)、《中國民族史》(1934)、《史通平》(1934)、《燕石札記》(1937)、《中國通史》(1940)、《先秦史》(1941)、《秦漢史》(1947)、《兩晉南北朝史》(1948)、《中國制度史》(1985)、《史學集林》(1987)、《呂思勉遺文集》(1997)等,約九百萬字。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二體千字文
- >
史學評論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我與地壇
- >
月亮與六便士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中國歷史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