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貨幣大歷史:金融霸權與大國興衰六百年
-
>
(精)方力鈞作品圖錄
-
>
《藏書報》2021合訂本
-
>
(精)中國當代書畫名家作品集·范碩:書法卷+繪畫卷(全2卷)
-
>
(噴繪樓閣版)女主臨朝:武則天的權力之路
-
>
書里掉出來一只狼+狼的故事-全2冊
-
>
奇思妙想創意玩具書(精裝4冊)
重慶卷-中國氣象災害大典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2944599
- 條形碼:9787502944599 ; 978-7-5029-4459-9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重慶卷-中國氣象災害大典 節選
nbsp; 序
我國是一個季風氣候特點顯著的國家。季風氣候有利的方面是:氣候類型多樣,氣候
資源豐富,世界上絕大多數動植物類型都能在我國生存繁衍,從而為大農業(農林牧副
漁)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種質資源。但是,季風氣候不利方面是:它的不穩定性又使我國
成為氣象災害頻繁發生的國家。干旱、洪澇、臺風、寒潮以及冰雹、龍卷風、高溫酷暑、
低溫冷害等對國民經濟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造成嚴重危害,此類災害所帶來的損失約占所
有自然災害的70%,隨著經濟不斷發展,氣象災害造成損失的絕對值越來越大。2()世紀
90年代全球重大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比50年代高出10倍。我國每年因氣象災害造成的
經濟損失占GDP的3%~6%。天氣氣候的變化,氣象災害的發生是客觀存在。中國幾千
年的文明史就是認識自然,掌握天氣變化規律,與氣象災害作斗爭,推動生產力向前發展
的歷史。早在原始社會時期,人類就學會了在各種天氣氣候條件下生存的本領,在殷商時
期的甲骨文中就有關于氣象災害的記載,在2000多年前,黃河流域一帶形成了反映季節
與農事活動關系的“二十四節氣”。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為了取得生產的主動權,更
加關心天氣氣候的變化,在生產實踐中逐漸加深了對氣象變化規律的認識,學會了在復雜
變化的天氣氣候條件下生產、生活,逐步積累了預防、抵御氣象災害的經驗,從而推動了
氣象科學的發展。氣象科學的發展離不開勞動人民的實踐與智慧。
隨著現代科技水平的提高與全球化趨勢的發展,氣候變化和氣象災害問題受到世界各
國的普遍關注。由于人類對自然認識的局限性以及社會經濟和科技發展水平等諸多原因,
從總體上說,今后相當長的時期內氣象災害對國民經濟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帶來的危害仍
然是難以完全避免的。但是,只要我們在規劃國民經濟、社會發展時堅持可持續發展的觀
點,依靠科技進步,充分重視氣象災害所帶來的影響,加強對氣象災害規律的研究、監測
和預報,立足于趨利避害,增強防災抗災意識,克服僥幸心理,樹立長期作戰的思想,人
類必將在防御減輕并*終戰勝氣象災害的斗爭中不斷前進!
編纂《中國氣象災害大典》(以下簡稱《大典》)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經過長期醞釀而
付諸實施的。編纂《大典》旨在全面反映我國幾千年來發生過的氣象災害以及勞動人民與
其斗爭的歷史,總結歷史經驗,承上啟下,繼往開來,服務當代,有益后世。編纂《大
典》既是氣象文化建設的內在要求,也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系統工程的組成部分。
《大典》把實用性放在**位,以現代資料為重點,由近及遠,詳今略古,立足氣象行業,
面向全社會。
《大典》的問世將有助于提高全民族對氣象災害的憂患意識,加深對氣象工作在經濟、
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認識,為各級黨政領導規劃經濟、社會發展和組織防災減災提
供科學依據。《大典》收集了大量寶貴而翔實的資料,不僅可以為氣象科研人員研究氣候
變化特別是短期氣候預測提供基礎性資料,同時也為其他學科的專家學者從事社會、經
濟、軍事、科技、文化諸多領域的研究提供歷史證據,為后人搜集整理我國勞動人民與自
然作斗爭的史料奠定基礎。
編纂《大典》按照“大統一,小靈活”的原則,整體上分卷、章、節、目四級。全書
編成若干卷,每卷單獨成冊,綜合卷為全國性氣象災害的綜述、評價;地方卷為各地具體
災害的“概述”與個例的輯錄,分地區單獨成卷。章按氣象災害種類劃分,每卷設章數量
按各地災害種類發生的多少與頻繁程度而定;節按年代劃分,每章設節的多少按資料密集
程度而定。章節的設定地方卷有一定的靈活性。章節之前分別撰寫“緒論”和“概述”。
條目是《大典》內容的基本單元,每個條目包括:災害出現時間、地點,災情(氣象要
素、造成的危害),防災減災措施等,編排按時間先后列出。
《大典》既是歷代勞動人民的貢獻積累,也是當代氣象工作者集體智慧的結晶。編纂
者雖然盡了很大的努力,但不足與疏漏仍在所難免,懇請讀者批評指正。
《中國氣象災害大典》編委會
2005年3月23日
第三節 公元1841—1949年的冰雹大風災害
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 涪州、武隆、彭水,七月三日大風,損禾稼百
余里。
清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 綦江,九月二十一日夜大雨雹。
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 三月二十日大風壞民房。
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 江津,四月初八日晚雨雹,大如卵,風大,拔
樹。
清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 江津,四月初八熱甚,至晚雨雹大如卵。
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 開縣,縣西北九龍山大風,有牧童戴笠乘風直上
四五丈,緩緩向東南行五六里,始墜無恙。
清咸豐元年(公元1851年) 忠州,大雨雹。
清咸豐二年(公元1852年) 黔江,六月大風雨雷。
清咸豐三年(公元1853年) 武隆、彭水,三月十四日雨雹。
三月十四日,涪州雨雹,雹大者如碗,地上積雹深尺余,損木毀禾,打死人畜。
清咸豐四年(公元1854年) 武隆、彭水,五月雷雹大雨。
五月,涪州雷雨雹,稻田盡打毀。
清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 綦江,六月初六雨雹。
清咸豐六年(公元1856年) 忠州,春,大雨雹,鴉片煙苗全毀。
榮昌,五月十二日大雹雨。
清咸豐七年(公元1857年) 秀山,秋,東鄉雨雹。
涪州、彭水、武隆,正月大風壞奎閣。
黔江,七月大風拔木。
清咸豐八年(公元1858年) 永川,昌州,三月大風拔樹,屋瓦皆震。
清咸豐九年(公元1859年) 黔江,春三月辛酉,清明,書晦。是日近午,天忽
陰霾,大風雷電雨雹,昏黑如夜。時民間俱掌燈午食。經兩時許,天復漸黃,始霽焉。
璧山,十一月十日水風,是夜天雨墨水。
清咸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 秀山,四月大風雹。
涪州,五月黑雨三日,田疇水盡黑。
清 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 武隆、彭水等縣三月八日風雷雨雹交作,雨如注。
鹿鳴鄉雨雹,蕎麥胡豆并盡,飛鳥絕。
三月初八近午時,涪州城雨雹交作,太平軍石達開部攻城受阻。
涪州、武隆、彭水,四月二十七日夜大風拔木。
黔江,五月大風拔木。
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 酉陽,水風雹。十一月下旬夜雷電風雨,有紅云一
股自西徂來,其吼如雷。
清 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 春,秀山,北鄉雨雹。忠州,十二月,天降黑雨。
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 重慶、巴縣,三月二十三日大雨水,同時風雹大作,
房屋多傾頹。
忠州,四月初四日,大雨雹。
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 墊江,三月初八,大雷雨雹。
墊江,六月大雷雨雹,西關凌云橋圮,北關凌云書院石獅二失其一。
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 巫山、大寧,三月雨雹,雹大如雞卵。
黔江,四月大雨雹,風雷交作,雹大如拳,傷牲畜民田苗樹無數。
銅梁,夏大雨雷雹,如彈丸破損屋瓦,風電所經樹木折拔,疫癥四起,城鄉棺木為之
一空。
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 彭水,春,大雨、冰雹成災。
涪州、彭水、武隆,十二月三日黑雨。
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 潼南,六月十六日大風拔樹。
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 潼南,二月十八日大雨雹。
大寧,三月,大雨夾雹。
忠州,七月初一日,大鬧雹。
綦江、巴縣,六月初六大風,大木多拔。
南川,五月初一日大風,起自江北廳之洛磧,由西北而東南橫貫三縣各數百里,大木
多拔,為數百年末見,惟禾苗無損,是秋大熟。
清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 黔江,洞塘、水洞溝、王家洞一帶夜遭冰雹,如杯、
拳大,屋瓦盡碎,蕎麥無蹤,樹無枝葉,牛馬打得沿山大叫,死者無數,田中魚蝦以及飛
禽蛇蟲無分大小打死無數。
清光緒四年(公元1878年) 豐都,農歷六月初五,大風夾冰雹。秀山,秋雨雹。
清光緒五年(公元1879年) 巫山,春,三月,冰雹。南岸朝洞巖處尤甚。
黔江,四月大雨雹。
奉節,五月初五日酉刻,大風雨雹,禾苗盡毀。六月二十四日大風。
清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 黔江,六月大雨雹雷電并至。
清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 昌州,四月大風,拔木屋瓦皆震。
黔江,四月縣南大風雹如盂,壓損民舍牲畜甚多。
清光緒八年(公元1882年) 奉節,四月十一日已時,縣東白馬嶺曲龍坡等地大
風雹,溝渠深積尺余,大者如雞蛋,毀壞屋宇樹木禾稼無數。災后,邑令親往踏勘,詳情
賑災。
大寧,春,冰雹,害禾稼,次年,縣境兇荒,草根樹皮掘食殆盡。
綦江,夏間大雨冰雹,河水陡漲,沖沒田廬,淹斃人口。六月久雨,江水大漲,全墉
堤崩。
巫山,夏,大雨冰雹,河水陡漲,沖沒田廬,淹斃人口,籌款賑濟。
永川,雨雹,河漲,沖沒田廬,斃人極多。
涪州、彭水、巫山,大雨冰雹。涪陵、彭水,大雨冰雹,河水陡漲,沖沒田廬,淹斃
人口。
清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 永川,二月大雨雹。夏秋連月皆旱,百谷無收,米
價騰貴,饑民多殍亡者。
江北,冬十月被水、被雹。
涪州、彭水、豐都,水雹。
萬具、巫山等十七廳州縣水雹。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史學評論
- >
山海經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回憶愛瑪儂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