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中國文化與中國的兵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055949
- 條形碼:9787100055949 ; 978-7-100-05594-9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文化與中國的兵 內容簡介
本書以獨特的視角探討古代中國中央與地方的關系,文官與武官的關系、家族制度與國家治理的關系,皇族血統退化與國力盛衰的關系等問題。
中國文化與中國的兵 目錄
總論——傳統文化之評價
一 中國的兵
二 中國的家族
三 中國的元首
四 無兵的文化
五 中國文化的兩周
下編
總論——抗戰建國中的中國
六 此次抗戰在歷史上的地位
七 建國——在望的第三周文化
附錄
世襲以外的大位承繼法
殷周年代考
君子與偽君子
雅樂與新聲
古今華北的氣候與農事
中國文化與中國的兵 節選
一 中國的兵
(一)春秋
(二)戰國
(三)秦代
(四)楚漢之際
(五)西漢初期
(六)漢武帝
(七)武帝以后——光武中興
(八)東漢
(九)后言——漢末至*近
歷代史家關于兵的記載多偏于制度方面,對于兵的精神反不十分注意。本文范圍以內的兵的制度,《文獻通考》一類的書已經敘述甚詳。所以作者的主要目的是要在零散材料的許可范圍內看看由春秋時代到東漢末年當兵的是什么人,兵的紀律怎樣,兵的風氣怎樣,兵的心理怎樣;至于制度的變遷不過附帶論及,因為那只是這種精神情況的格架,本身并無足輕重。作者相信這是明了民族盛衰的一個方法。
(一)春 秋
西周的兵制無從稽考,后世理想的記載不足為憑。但西周若與其他民族的封建時代沒有大的差別,那時一定是所有的貴族(士)男子都當兵,一般平民不當兵,即或當兵也是極少數,并且是處在不重要的地位。
關于春秋時代,雖有《左傳》、《國語》內容比較豐富的史籍,我們對于當時的兵制仍是不甚清楚。只有齊國在管仲時期的軍制,我們可由《國語》中得知梗概,其他各國的情形都非常模糊。按《國語》: 管子于是制國以為二十一鄉,工商之鄉六,士鄉十五。公帥五鄉焉,國子帥五鄉焉,高子帥五鄉焉。這段簡單的記載有一點可以注意,就是工商人沒有軍事義務,因為只有十五個士鄉的人才當兵。這些“士”大概都是世襲的貴族,歷來是以戰爭為主要職務的。這個軍隊的組織與行政組織是二位一體的。行政的劃分如下:
(一)國分十五鄉——由鄉良人治理;
(二)鄉分十連——由連長治理;
(三)連分四里——由里有司治理;
(四)里分十軌—
……
- 主題:我的一些看法
這各版本的書恐怕很難找了吧?品相不錯,和新的一樣。文章自然是很棒了,雷先生此書十分經典,角度新穎,敘事著眼于宏大之處,學識相當淵博,難得的書,值得購買。
- 主題:經典之作,一氣讀完
雷海宗先生名作。先生之名氣與其學術水平不成正比,或與其逝世較早有關。此書抗戰中所作,能反映當時的大背景,“文章合為時而著”,蘊含鼓舞民族精神、提振抗戰熱情之意。上編開宗明義,即指出上古兵民合一、文武兼備,而至戰國則開始轉變,人皆視從軍為畏途為下流,而中國幾千年之受外敵侵略均與此有關。下編則強調指出中國文化壽命之長世所罕見,認為世界上其他文明,只有一個生命周期(第一周,約千年)的壽命,僅中國文化實現了第二個生命周期(第二周),而今日正可能實現第三個生命周期(第三周)。其觀點或可商榷,然而論從史出,說皆有據,值得好好學習研讀。
- >
巴金-再思錄
- >
推拿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月亮與六便士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二體千字文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