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中國通史:當代卷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2237037
- 條形碼:9787562237037 ; 978-7-5622-3703-7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通史:當代卷 內容簡介
本書內容主要包括: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與中國現代化的起步、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與現代化建設的起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創與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
中國通史:當代卷 目錄
**編 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與中國現代化的起步
**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
**節 南京國民政府的傾覆
第二節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第三節 大陸的統一和各級人民民主政權的建立
第二章 人民民主政權的鞏固
**節 社會主義國營經濟的建立
第二節 穩定經濟秩序的斗爭
第三節 土地改革和鎮壓反革命運動
第四節 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第三章 向社會主義過渡
**節 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提出
第二節 中國工業化道路的選擇
第三節 國家工業化的起步
第四節 對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
第四章 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和初期體制
**節 經濟制度的建立和經濟體制的形成
第二節 政治制度的確立和政治體制的形成
第三節 民族區域自治的確立
第五章 新中國初期的外交
**節 “一邊倒”政策與中蘇結盟
第二節 中美對峙與抗美援朝
第三節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
第四節 從日內瓦到萬隆
第六章 主導性意識形態的確立
**節 對舊有文化事業的改革
第二節 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中領導地位的確立
第三節 思想文化領域的批判
第四節 “雙百”方針的提出及其命運
第七章 國民黨敗退臺灣后政策大調整
**節 思想體系的修補與對國民黨的改造
第二節 “確保臺灣,安定臺灣”的各項政策
第三節 教育與科學研究的整頓
第四節 臺灣經濟的初步發展
第二編 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與現代化建設的起伏
第八章 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初步探索
**節 **代領導集體的探索過程
第二節 **代領導集體的探索內容
第三節 經濟體制的初步調整
第四節 整風運動與反右派斗爭
第九章 現代化建設的頓挫
**節 兩種發展觀:冒進和反冒進
第二節 趕超戰略的實踐:大躍進運動
第三節 理想社會的試驗:人民公社化運動
第四節 由糾“左”到“反右傾”斗爭
第五節 國民經濟的嚴重困難局面
第十章 調整與探索
**節 經濟建設方針的調整
第二節 國家政治關系的調整
第三節 經濟的恢復與新的發展起點
第四節 十年建設的成就
第十一章 政治上的迷誤
**節 “左”傾錯誤理論的系統化
第二節 社會主義教育運動
第三節 意識形態領域的政治大批判
第十二章 “文化大革命”的發生與發展
**節 “文化大革命”的全面發動
第二節 全國大動亂
第三節 林彪集團的形成與覆滅
第十三章 “文化大革命”的終結
**節 糾“左”的曲折
第二節 整頓與反整頓的較量
第三節 “四人幫”集團的禍國與滅亡
第十四章 動亂年代的經濟與文化科學
**節 “文革”時期的國民經濟
第二節 動亂中的“左”傾社會思潮
第三節 浩劫中的文化教育和科學
第四節 十年浩劫的歷史啟示
第十五章 曲折發展與動亂時期的對外關系
**節 中蘇從論戰到對抗
第二節 中美關系從對抗走向正常化
第三節 以民促官:中日建交漫漫路
第四節 中國重返聯合國
第五節 冷眼向洋看世界:“三個世界”理論的提出
第十六章 臺灣的政治革新與經濟起飛
**節 國民黨的政治革新
第二節 臺灣經濟的起飛
第三節 教育發展與文化運動
第四節 外交大失敗
第三編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創與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
第十七章 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
**節 徘徊中前進的兩年
第二節 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
第三節 歷史性的偉大轉折
第四節 撥亂反正,平反昭雪
第五節 改革開放的啟動
第十八章 體制創新
**節 農村經濟體制改革
第二節 城市經濟體制改革
第三節 政治體制改革
第四節 科技和教育體制改革
第五節 全方位、多層次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
第六節 從計劃經濟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第十九章 社會結構與觀念、文化的變遷
**節 社會經濟結構的裂變
第二節 社會階級階層結構和利益格局的變動
第三節 生活方式和觀念、文化的變遷
第二十章 國際新格局下的對外關系
**節 和平與發展外交戰略的制定
第二節 中國同歐洲、日本及發展中國家的關系
第三節 折沖與合作:中美戰略伙伴關系的建立
第四節 結束過去開辟未來:中蘇關系的新階段
第五節 中國與俄羅斯關系的發展
第二十一章 “一國兩制”的理論與實踐
**節 “一國兩制”的構想
第二節 “一國兩制”構想提出的歷史條件與理論基礎
第三節 “一國兩制”構想的成功實踐:香港、澳門回歸
第二十二章 臺灣社會轉型及兩岸關系
**節 政黨政治的啟動與實現
第二節 臺灣經濟的國際化、自由化
第三節 社會問題與社會運動
第四節 海峽兩岸關系的曲折發展及走向
中國通史:當代卷 節選
**編 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與中國現代化的起步
**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
**節 南京國民政府的傾覆
中國共產黨誕生后,在艱難困苦環境中英勇奮斗,領導中國人民經過不屈不撓、前仆后繼的流血犧牲,由小到大,由弱變強,由幼稚走向成熟,黨的事業也由挫折走向勝利。當歷史的車輪駛進1949年,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曙光已躍上地平線。
1949年是解放戰爭的第三個年頭,是中國歷史大轉折的一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中國共產常和毛澤毛的英明指揮下,經過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的戰略決戰,使國民黨蔣介石賴以進行內戰的本錢基本輸光,其統治已陷入絕境。政治上,國民政府“一國三公”,內部傾軋愈演愈烈。蔣介石雖被近“引退”溪口,介仍遙控一切;“代理”總統李宗仁不愿做蔣介石的傀儡,欲守江謀和,頻頻向中共發動“和平攻勢”,同意中共提出的八項條件為談判基礎;孫科領導的行政院不受代總統節制而南遷廣州。軍事上,由進攻轉為防御,國民黨名義上尚有兵力204萬,但實際可用于作戰的僅146萬,且分布于全國各地布防,已不具備戰略進攻的條件。經濟上,金元券改革的失敗,導致物價飛漲,工商業倒閉,農業破產,財政經濟崩潰,愈來愈多的人被甩到失業大軍的行列之中。國民黨民心喪盡,眾叛親離。南京國民政府的垮臺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已是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
……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巴金-再思錄
- >
山海經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隨園食單
- >
史學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