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王洪圖內經講稿 版權信息
- ISBN:9787117093873
- 條形碼:9787117093873 ; 978-7-117-09387-3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王洪圖內經講稿 節選
《黃帝內經》是中國醫藥學現存**經典,業醫者必讀之書。醫圣張仲景
著《傷寒雜病論》即“撰用《素問》、《九卷》……”以《內經》作為理論依據;藥王
孫思邈在其不朽巨著《備急千金要方》的**句話,便說:“凡欲為大醫,必須
諳《素問》、《甲乙》、《黃帝針經》……。”所謂“大醫”,即是既有醫學抱負,又能
做出卓越成就的醫生。從古至今,凡在中醫藥學術上有突出貢獻的專家,無一
不是精研《內經》并以之為立說之本者。及至1956年我國開設中醫藥高等教
育以來,《內經》一直被列為中醫專業的必修和主干課程,并在大學本科課程
序列中,被定為“后期提高課”。
幾十年來,高等中醫藥教育的內經教學工作,曾由國家有關部門,組織專
家集體對《內經》教材進行過多次編寫和修訂,同時出版了若干部相應的教學
參考書。但作為教師獨自備課撰寫,并由自己使用的“講稿”,卻從未公開過,
我確信,每位教師的講稿,肯定是特色突出,各有獨到之處。在教材和教學大
綱的規定范圍之內,每份講稿或者說每位教師都會揚長避短,立異標新。對每
一位教師而言,由于教學經驗的增加、對《內經》理解的不斷深入、相關知識的
拓展,其使用的講稿,必然要時時更新。本人在初進教師隊伍,曾先后隨數位
前輩聽課,并見他們每遇暑假或無授課任務時,都要修改、重寫其講稿。作為
教師群體中的每一份子,無論其年資高低,只要他(她)登上講臺,都會把他所
掌握的相關知識中*精華的部分,無私地貢獻給學生們。
今天各位看到的這份《內經講稿》,恰是在本人從事《內經》教學工作40
年(2003年),為大學本科和本碩連讀(七年制)講課時使用的。該講稿力圖
從兩方面培養學生:一是看得懂,二是會運用。
看得懂教材內容,特別是其中《內經》原文能夠讀得懂,對某些重點經文,
還應該記得牢,會背誦。為此,本講稿充分注意了既簡明扼要,又重點突出;對
經文中難于理解的字句,常舉實例深入淺出地加以講解,又采取必要的校勘、
說明通假字等方法予以解說。不僅使學生明白經中文字的意義,而且加強了
記憶。
會運用,即在實踐中能夠運用已學的《內經》有關理論與知識,提高臨床
防治疾病的水平。為此,本講稿突出了對《內經》有關醫理部分的講解與詮
釋,在“理論闡釋”項下,采用條分縷析的方法,指出桌理論中所包函的若干要
素;并聯系已經學過的相關知識,由此及彼地相互印證,使學生在全面理解的
前提下,抓住其要領,為臨床運用打下基礎;以生動而淺近的古今醫案為論據,
講解氣1缶證指要”。其中貫穿著本人的臨證心得與體會,多數醫案理法方藥兼
備,不僅可以驗證有關理論,也可以直接用于臨證實踐。
此外,貫徹本講稿始終的是培養《內經》分析和認識醫學問題的思維方
式,以及“普救天下生靈之苦”救死扶傷的高尚醫德與醫風。
雖然相對于內容浩繁、博大精深的《內經》而言,本講稿僅是講解其極小
的一部分,但確系本人研習《內經》的心得所在,盡我之所能而已。希望對讀
者有所裨益,并請指正。
王洪圖
2007年12月
[臨證指要]
藏象是診治疾病的基本理論
我們曾經說過,藏象是《黃帝內經》理論體系的核心,它的重點主要是研
究人體的生理功能,雖然包括臟腑組織器官的形態結構,包括一定的解剖知
識,但畢竟是以研究臟腑生理功能為主。既是《黃帝內經》理論體系的核心,
那當然也是診斷疾病和防治疾病的一個基本理論。舉例說,我們中醫診治疾
病的一個方法,叫做辨證論治,治病是以診斷為基礎的,診斷就需要辨證,辨證
完了才能夠做出診斷嘛,在診斷的基礎上才能夠談到正確的治療。那么辨證
是辨什么呢?雖然有臟腑辨證、經絡辨證、氣血津液辨證、六經辨證、三焦辨
證、衛氣營血辨證,乃至于病因辨證等,很多的辨證方法,但是所有這些辨證方
法,可以說都是以臟腑辨證作為其基礎的,因為不論氣血、氣血津液,還是經
絡,都是和藏象相聯系的,或者說氣血津液經絡本身就是屬于藏象的。即使是
病因辨證,辨出是什么病因來,病因還得落實到具體的部位上,風傷于什么地
方了,濕傷于什么地方了,還得落實到部位上。也就大家常說的,辨證的時候
啊要注意辨病性、辨病勢、辨病位,其中病位,到底是哪個經呀,到底哪個臟腑
啊,即使病性與病勢,*后也要落實到臟腑氣血上去,要落實到這個部位上去,
而這個部位就是屬于藏象的。診斷就是這樣,只有落實到病位上才能夠正確
的施治。比如病人是虛證,氣虛吧,是什么氣虛弱?是脾氣虛、肺氣虛,還是心
氣虛啊,得落實到具體的部位上,然后才可以知道補什么氣,而不是籠統的補
氣。也就是說,這些辨證,都得要辨到病位上去,而病位一落實它就屬于藏象
的具體內容了。所以說,藏象是《黃帝內經》理論體系的核心,它必然是要貫
穿到所有的理論當中去,這里只不過是舉例說診斷和治療的問題。
同時,雖然藏象是講生理的問題,但是,我們在認識疾病、認識人體、認識
很多問題的時候,都有一個知常達變的觀點,也就是說通過正常來衡量它是否
反常,所謂知常達變!藏象主要是講生理,講正常的人和天地自然相應的關
系。但是,人若不能夠和自然相應了,也不和正常的生理相一致了,那就是有
病了。因此只有掌握了生理,并用其去辨別認識哪些是疾病的狀態。
此外,我們知道心氣通于夏、。腎氣通冬等等,那么心臟之病、腎臟之病在相
應的季節容易出現哪些變化了?比如說心為火臟,陽中之太陽,那么心火亢盛
之病,到夏季一般說是要病勢加重,就要注意了,因為自然界陽氣很亢盛嘛;腎
主藏精,腎主封藏,通于冬氣,如果患有腎氣不藏一類的疾病,到冬天的時候尤
其應該注意了。所以說藏象理論,在臨證應用上那是非常重要的,從辨證論治
乃至于預防都是離不開的理論。
[題解J
《素問·五臟別論》這是一篇很短的文章,周學海寫的《內經評文》,評論
這篇文章是“經文之小品”,是小品文。文章既短而精湛,同時又闡明了很重
要的理論。為什么叫做《五臟別論》呢?我們說藏象是《黃帝內經》理論體系
的核心,五臟是藏象*重要的組成部分,藏象是以五臟為中心來研究和說明問
題的,五臟六腑、奇恒之腑、經絡、氣血津液、形體官竅,這么一個系列,它是以
五臟為中心去認識問題的。但是有關五臟的論述在《黃帝內經》里很多,比如
我們前面講的《靈蘭秘典論》、《六節藏象論》都是討論五臟的,或者說都談論
臟腑的問題,當然還有《黃帝內經》的一些其他篇章也是研究藏象問題的。但
是,討論的具體內容、特別是討論的方法不一樣,本篇不是具體討論每一臟、每
一腑是什么功能,而是討論以藏瀉作為劃分臟腑的標準。同時,又通過臟腑和
經脈的關系,討論了觀察孔竅和寸口脈在診斷中的意義。在討論的內容和討
論的方法上跟其他有關藏象的文章不一樣,所以叫做“別論”。有的注家說
~“五臟別有所論,不在常談之列”,所以叫“五臟別論”。文章短小,理論意義重
大,所以把全文選下來了。
**段以藏瀉分臟腑
[原文誦讀]
黃帝問日:余聞方士,或以腦髓為臟,或以腸胃為臟,或以為腑,敢問更相
反,皆自謂是,不知其道,愿聞其說。
岐伯對日:腦髓骨脈膽女子胞,此六者地氣之所生也,皆藏于陰而象于地,
故藏而不瀉,名日奇恒之腑。夫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氣之所生也,
其氣象天,故瀉而不藏,此受五臟濁氣,名日傳化之腑,此不能久留,輸瀉者也。
魄門亦為五臟使,水谷不得久藏。所謂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
實。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則胃實而
腸虛;食下,則腸實而胃虛。故日:實而不滿,滿而不實也。
[串講]
, “黃帝問日:余聞方士,或以腦髓為臟,或以腸胃為臟,或以為腑,敢問更
相反,皆自謂是,不知其道,愿聞其說”。方士,又叫方術技巧之士,在這里就
是指醫生。我聽說呀,醫生們有一些不同學術觀點。“或以腦髓為臟”,有的
人把腦髓作為臟來看待,“或以腸胃為臟”,而又有的醫生呢他們把腸胃作為
臟,有的又把腸胃或者腦髓都稱為腑,說法太不一樣了。“敢問更相反”,如果
冒昧地問一下,他就可以更改前說,提出相反的說法。你看,在中醫學的初始
階段,即在理論形成階段,也是處在一種混亂的狀態,而且還“皆自謂是”,都
說自己是對的,并“不自以為非”,我不知道這里是什么問題,請你給講一講。
因為藏象,弄清什么是臟什么是腑,這在醫學理論中是至關重要的問題,理論
出現了這樣的混亂,醫學很難得到正確的發展,更不要說指導臨床實踐了,所
以這些問題是必須首先要明確的。從這篇文章也可以反映出來,[理論形成階
段,肯定出現過混亂狀態,只不過在《黃帝內經》形成的時候那仲狀態也已經
過去了,為了表述方便,還把它擺出來,以便繼續討論這個問題,這也可以說是
個寫作方法。
“岐伯對日:腦、髓、骨、脈、膽、女子胞,此六者地氣之所生也”。先說這六
者的性質,是地氣之所生,地氣就是陰氣,天為陽地為陰嘛,陰的特點就是靜、
藏、柔,相對而言,陽就是動、就是瀉、就是剛。所以說腦髓骨脈膽女子胞這六
者,都屬于陰的性質,皆是地氣之所生。
“皆藏于陰而象于地,故藏而不瀉,名曰奇恒之腑”。藏于陰就是藏陰,這
個“于”字在這里是助詞,沒什么具體意義,上述六者都是屬于藏陰精的,而其
象是地,相對是沉靜的。所以它們的生理功能特點,是屬主于藏而不主瀉,以
靜藏為主,這是六者的功能特點,稱之為奇恒之腑。雖然泌藏精者為臟,但是
這六者不叫做臟,也沒把它叫做一般的腑,而叫做奇恒之腑。奇,就是奇異,就
是特殊。恒,就是恒常。奇恒就是異于恒常,異于平常之腑,和平常的腑有區
別,因此把它叫做奇恒之腑。雖然是叫做腑,但是和一般的腑還不一樣,它異
于常腑,所以叫奇恒之腑。這就提出了一個奇恒之腑的名稱,整個《黃帝內
經》162篇,只有此篇提出奇恒之腑這樣一個概念,而奇恒之腑的概念,在后世
中醫理論發展過程當中,它又是十分重要的一個理論,并指導臨床實踐。
“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氣之所生也,其氣象天,故瀉而不
藏”。這五者,是天氣之所生,也就是陽氣之所生,其屬于陽,其性主動、主瀉,
所以,這五者的功能特點是瀉而不藏的。
“此受五臟濁氣,名日傳化之腑”。這五者是接受了五臟的濁氣,不單是
水谷糟粕之氣,我們講過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都能接受水谷之氣,或者說含有
糟粕的,不像五臟,五臟不能進糟粕,不能進水谷。但是這里又說此受五臟濁
氣,看到了嗎?五臟固然是藏精氣的,但是并非無濁氣,只不過五臟所產生的
濁氣,傳之于腑而已。從此受五臟濁氣這句話上我們看到了這個問題,五臟在
它生命過程當中也產生濁氣,但是這濁氣要傳給于腑就是了,由腑傳導排泄出
王洪圖內經講稿 作者簡介
p>作者簡介
王洪圖,男,1937年出生于天津市薊縣。
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北
京中醫藥大學內經教研室主任、國
- 主題:非常好的圖書
王老先生研讀的《黃帝內經》是中國最著名、最古老的中醫典籍之一,也是一本包羅萬象的書籍,它不象西醫書籍那樣去講解生理病理的專業知識,它只是幫助我們去認識自己的身體,幫助我們認知日常生活中的玄妙,告訴我們什么是壞的生活習性,什么是好的生活習性,最重要的核心就是告訴我們怎么不生病,怎么順應春夏秋冬的自然規律。
- 主題:不錯的圖書
《黃帝內經》一書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上有著不可估量的地位,當然其在中醫學領域的經典地位更是家喻戶曉的了。它作為一部國學經典不僅僅是醫學生應該好好研讀的,它在養生方面也給我們很多啟示,它指導我們如何才能順應自然以達到健康和諧的狀態。
- 主題:非常好的圖書
奉了姨母的命令,買了這本書送給她,自己也跟著翻看了一下,僅此而已。 我是喜歡逛書店的,甚至到了偏僻的小縣城,只要看見了一家新華書店也要走進去轉悠一圈,雖然我是個不喜歡交際的人,但是卻總是和住處附近書店的店員混個臉熟。 走進書店最大感受,就是好象我們這個國家的人都病了,人人都在養生。 那書店最醒目的地方,擺放的全是養生的書,醫學書籍的架子前也總是圍滿了讀者。
- >
回憶愛瑪儂
- >
我與地壇
- >
史學評論
- >
姑媽的寶刀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