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韓非子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4825897
- 條形碼:9787534825897 ; 978-7-5348-2589-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韓非子 本書特色
人或傳其書至秦。秦王見《孤憤》、《五蠹》之書曰:“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游,死不恨矣!”李斯曰:“此韓非之所著書也。”秦因急攻韓。韓王始不用非,及急,乃遣非使秦。秦王悅之,未信用。李斯、姚賈害之,毀之曰:“韓非,韓之諸公子也。今王欲并諸侯,非終為韓不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歸之,此自遺患也。不如以過法誅之。”秦王以為然,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遺非藥,使自殺。韓非欲自陳,不得見。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
——司馬遷《史記·老子韓非列傳》
韓非子 內容簡介
法家是我國古代與儒家、道家齊名的重要思想學術流派,對中國社會政治和思想學術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而《韓非子》則集法家思想之大成。《韓非子》全書共十萬余字,分為五十五篇。就其主體而言,它實在是一部政治學巨著,主要論述君主如何才能管好臣民、穩坐江山、富國強兵乃至稱王稱霸,亦即古人所謂的“帝王之學”。
韓非子 目錄
愛臣第四
主道第五
有度第六
二柄第七
揚榷第八
八奸第九
十過第十
孤憤第十一
說難第十二
和氏第十三
奸劫弒臣第十四
亡征第十五
三守第十六
備內第十七
南面第十八
飾邪第十九
解老第二十
喻老第二十一
說林上第二十二
觀行第二十四
安危第二十五
守道第二十六
用人第二十七
功名第二十八
大體第二十九
內儲說上第三十
內儲說下第三十一
外儲說左上第三十二
外儲說左下第三十三
外儲說右上第三十四
難二第三十七
難四第三十九
難勢第四十
問辯第四十一
定法第四十三
說疑第四十四
詭使第四十五
六反第四十六
八說第四十七
八經第四十八
五蠹第四十九
顯學第五十
忠孝第五十一
心度第五十四
韓非子 節選
《韓非子》全書共十萬余字,分為五十五篇。就其主體而言,它實在是一部政治學巨著,主要論述君主如何才能管好臣民、穩坐江山、富國強兵乃至稱王稱霸,亦即古人所謂的"帝王之學"。法家是我國古代與儒家、道家齊名的重要思想學術流派,對中國社會政治和思想學術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而《韓非子》則集法家思想之大成。
韓非子 相關資料
主道第五道者,萬物之始,是非之紀也。是以明君守始以知萬物之源,治紀以知善敗之端。故虛靜以待令,令名自命也,令事自定也。虛則知實之情,靜則知動者正。有言者自為名,有事者自為形。形名參同,君乃無事焉,歸之其情。故曰:君無見其所欲,君見其所欲,臣自將雕琢;君無見其意,君見其意,臣將自表異。故曰:去好去惡,臣乃見素;去舊去智,臣乃自備。故有智而不以慮,使萬物知其處;有行而不以賢,觀臣下之所因;有勇而不以怒,使群臣盡其武。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賢而有功,去勇而有強。群臣守職,百官有常,因能而使之,是謂習常。故曰:寂乎其無位而處,滲乎莫得其所。明君無為于上,群臣竦懼乎下。明君之道,使智者盡其慮,而君因以斷事,故君不窮于智;賢者敕其材,君因而任之,故君不窮于能;有功則君有其賢,有過則臣任其罪,故君不窮于名。是故不賢而為賢者師,不智而為智者正。臣有其勞,君有其成功,此之謂賢主之經也。[譯文]道是萬物的開始,是非的原則。因此圣明的君主守著道來了解萬物的開始,研究規則來了解事情成敗的原因。所以要清虛平靜,讓事物自己給自己定名,自己來規定自己的實際內容。清虛就可以了解事情的真實,平靜就可以了解變化的規律。把形與名參驗比對,看是否一致,君主就可以不去做具體的事,而得到真實的情況了。所以說:君主不要表現出自己的欲望,君主表現了自己的欲望,臣下就會修改掩飾自己的想法;君主不要表達自己的意見,君主表達了自己的意見,臣下就表現自己的異常之處來迎合。所以說:去掉喜好和厭惡,臣下就表現出自己的本質;去掉機巧和智慧,臣下就謹慎自己的行為。所以即使有智慧也不用來思考,讓萬物來明白自己的處所;即使有才能也不用來行動,用來觀察臣下行事的依據;即使有勇氣也不用來發怒,而是讓臣下來竭盡自己的力量。所以不濫用智慧而可以明察,不濫用才能而可以有功績,不濫用勇力而可以強大。群臣堅守職責,百官遵守規則,依據能力來任用他們,這就是遵循規則辦事。所以說:君主寂靜無聲,似乎不在其位卻至高無上;廣大無邊,臣子沒有人知道他心中所想。圣明的君主在上面不去刻意而為,群臣在下面就覺得驚悚恐懼。圣明君主的統治方法,是讓聰明人殫精竭慮,君主借此來決斷,所以君主不會覺得智力不夠;賢能的人使用自己的才干,君主依此來任用他,所以君主不會覺得能力不足;做事有功勞,君主就擔當賢能的名聲;做事有過失,臣下就擔當罪名,所以君主不會名聲不好。所以不賢
韓非子 作者簡介
韓非(約前280-前233),戰國后期韓國的諸(庶)公子。韓國弱小,處于秦、魏、楚等大國的包圍之中。當時,秦國統一天下的形勢越來越明朗,韓國首當其沖,面對秦國兵鋒的直接威脅,外部壓力極大。國內,君主暗弱,重人專權,政出多門,法治不章。鑒于形勢嚴峻,韓非多次上書韓王,建議改革,卻未引起重視。韓非為人口吃,不善道說,但長于寫作,他的許多文章在各國間流傳。秦王政讀到《孤憤》《五蠹》,深為感動,不禁嘆曰:“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游,死不恨矣!”公元前234.年,秦國出兵攻韓,形勢危急,韓王派韓非出使秦國,謀求一線生機。韓非企圖利用秦王政的好感,施展策術,保存韓國,不料,被在秦國當政的老同學李斯看出了破綻,再加上他貿然發表意見,批評秦的國策,觸怒了當地政要,被囚禁起來。第二年,李斯送來毒藥,韓非在獄中自殺身亡。漢初,司馬遷著《史記》,在《韓非傳》中曾提到“《孤憤》《五蠹》《內外儲》《說林》《說難》十余萬言”,所說篇章俱見今本,全書分量也相仿佛。他還全文轉錄了《說難》一篇,與今本內容基本一致。末了,司馬遷寫道:韓非著書“傳于后世,學者多有”,“余獨悲韓子為《說難》而不能自脫耳”!表達了深深的遺憾和同情。
- >
唐代進士錄
- >
隨園食單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山海經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推拿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朝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