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溫故(十一)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3374212
- 條形碼:9787563374212 ; 978-7-5633-7421-2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溫故(十一)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種陸續出版的歷史文化讀物,它以記述一個小人物生死與檔案的文字,以今天的視角來追懷與審視過去,并為當下的生存與未來的發展提供一種參照。我們需要溫故,是因為我們的健忘,從溫故中而知新則是我們溫故的目的。從《溫故》中,細心的讀者都能感悟到我們到底需要怎樣的溫故。
溫故(十一) 目錄
白先勇 戰后東北之爭(上)
人物
李偉 是是非非蔣碧微
蔡登山 五十年來千斛淚——顧頡剛的情感世界
祝曉風 有關柳無忌先生的書緣舊事
記憶
祝偉坡 我的“家庭成分”問題
周成林 伯父
沙漠 摯友老何
何蜀 夏工宣
風物
張家榮 家園憶往
桑新華 故居民風千年根——北京西郊古村落拍攝手
聚焦
岳玉明 張學良與影星胡蝶的緋聞
印象
李偉 隨蔣介石游太湖
仲煒 “文革”中拜訪傅作義
文本
姜慶剛 陳夢家先生的兩封信
片語
張書克 胡適:佳人乎?賊乎?
溫故(十一) 節選
戰后東北之爭(上) 白先勇
本文節選自美籍華裔作家白先勇的傳記作品《仰不愧天——白崇禧將軍傳》,該書即將由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在《戰后東北之爭》中,作者根據其父白崇禧將軍生前的回憶,并參諸臺灣與大陸出版的相關書籍,對內戰期間國共雙方的東北之爭作出了自己的詮釋,為我們認識半個多世紀前的那場決定中國命運的大戰,提供了一種新視角。因《溫故》篇幅所限,此次刊出有刪節。
——編者
前言
抗戰勝利后,國共兩黨展開斗爭,搶奪接收淪陷區。雙方主要的軍事沖突,首先啟端于東北。由于東北在國防戰略、地緣政治、工業經濟以及歷史傳統上,對全國甚至整個亞洲都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所以很自然的,東北便成為戰后國共斗爭勢在必得的首要目標了。
1946年4月18日至5月18日之間,國共雙方軍隊,精銳盡出,在東北中長鐵路上的重鎮四平街,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戰爭。這是抗戰后國共兩軍為了爭奪東北**次主力會戰,對于東北得失,以及整體內戰,關系至巨。會戰在四平街持久拉鋸不下,雙方攻守*激烈的時刻,5月17日父親奉蔣中正主席之命,飛往東北督戰。當時父親已發表為首任國防部部長,并將于6月1日就職,父親赴前線督飭東北保安司令長官杜聿明,并其部下新六軍、新一軍、七十一軍,三天內攻下四平街,并繼續往長春、永吉進攻。林彪部隊十萬余人大敗,潰不成軍,往松花江北岸哈爾濱倉皇撤退。此時馬歇爾正在南京代表美國政府調停國共內戰,向蔣中正施壓停戰。在此關鍵時刻,父親飛回南京向蔣中正報告戰果,并力主國軍應不顧一切,乘勝追擊,收復北滿哈爾濱、齊齊哈爾、佳木斯等城市,徹底肅清東北共軍。蔣氏基于國內外種種復雜原因,始終未能采納父親此一關系東北國共戰爭勝負的重大建議,于6月6日,片面下令停戰。時國軍孫立人所率之新一軍,已追過松花江北岸,抵達雙城,離哈爾濱不足一百公里,中共中央大為震動,毛澤東下令林彪,準備棄守哈爾濱。此次停戰,遂予林彪部隊喘息機會,整軍反撲,東北形勢,自此逆轉,后東北淪失,乃影響整個國共內戰。
戰后東北的國際形勢
——美蘇之間的勢力競爭
戰后東北不僅為國共相爭的**目標,亦是美國與蘇聯兩霸互相較勁的比賽場所,事實上是四組力量合縱連橫的復雜局面。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美國為了逼使日軍早日投降,以減低美軍在遠東戰區的傷亡,不惜犧牲中國領土主權,1945年2月4曰,與蘇聯訂立雅爾塔密約,以換取蘇聯向日宣戰出兵。美國估計日本海軍雖被擊敗,但日本陸軍戰斗力仍可觀,尤其是東北七十八萬關東軍,是一股強大力量,蘇聯參戰,乃屬必要。雅爾塔條約除了迫使中國承認外蒙獨立外,其他多為有關蘇聯在東北的權利:開大連為國際商港、租借旅順為蘇聯海軍基地、合營中長鐵路等。8月6日,美國原子彈轟炸廣島,日本投降在即,于是蘇聯趕緊于8日對日宣戰,次日,蘇軍一百五十萬人自由蘇、中韓邊境等,出兵東北,關東軍不戰而降,蘇聯勢力又再度輕易侵入中國東北領土,對國共接收東北的爭奪戰,產生了巨大影響。東北對蘇聯的利益既是經濟性的亦是國防戰略的。二次大戰,蘇聯工業遭到德軍嚴重破壞,蘇聯掠奪東北價值二十億美元的工業設備及原料,以做補償。歐戰結束,蘇聯勢力席卷東歐,美蘇兩國形成尖銳對峙,在歐洲大陸各處交鋒,同時兩國爭奪霸權亦在亞洲迅速展開。日本戰敗,美軍占領日本,不讓蘇聯插手,蘇聯已感芒剌在背。在國防上,東北如一柄利刃,深深插入蘇聯遠東區的腹部,如何阻止美國及親美勢力在東北生根立足,是蘇聯戰后遠東政策的**要務。因此當美軍協助國民黨軍隊海空運輸到東北,蘇聯便處處作梗,不讓國軍順利登陸,延誤國軍進占東北。蘇聯阻礙國軍接收,而讓共軍在此緊要階段,搶先一步,立足東北,在時間上占了先機,對其日后勝利,是大有幫助的。而共軍從蘇聯手幣獲得關東軍的武器軍備,當然雙是另一項蘇聯的“貢獻”了。
戰后美國對遠東的策略,首要目標仍是在于防止蘇聯勢力擴張,代替日本,獨霸東亞。但傳統上美國外交政策重歐輕亞,二次世界大戰,美國向日宣戰,出兵協助中國,是因為日本先偷襲珍珠港,美國還擊,出于被動。事實上美國政府一向對遣派軍隊至亞洲大陸作戰視為畏途,如何避免出兵中國而又能阻止蘇聯勢力擴張遠東,這便是美國戰后的一大難題。當時國共雙方,劍拔弩張,軍事沖突一觸即發,尤其日本甫投降,共軍已水陸兼程進兵東北,而雅爾塔密約美國引狼人室,蘇聯軍隊在東北形成尾大不掉之勢,東北形勢急迫,美國政府是認識的。但當時杜魯門政府打如意算盤,美國一方面積極協助國軍進占東北、華北,另一方面卻又派馬歇爾到中國調停國共內戰,向國民黨施壓,與中共組織聯合政府,這種兩面不討好的政策當然注定失敗。馬歇爾在中國調停一年,無功而返。當時對中國問題了解*深的是中國戰區美軍總司令魏德邁(Amert C.Wedemeyer),他估計國民黨軍隊并無能力單獨接收東北,曾向美國政府參謀總部建議派遣美軍七個師進駐東北,協助國軍,對抗蘇聯,但為美國政府所拒。戰后美國對華政策的底線是,美國絕對避免直接出兵干預中國內戰。蘇聯軍隊在東北為所欲為,而美國卻劃地自限,不肯介入過深,以免卷進國共內戰旋渦,被迫與蘇聯在遠東兵戎相見。國民黨政府戰后接收東北,可謂舉步維艱,既遭蘇聯作梗于先,又受掣于美國調停,國際形勢極為不利。
共軍闖關東北
中共深刻認識到東北在戰后國共斗爭中,有決定彼此勝敗的重要性。除了經濟以外,戰略地形上東北對中共尤其緊要。如果中共能控制東北,不但可以背靠蘇聯、外蒙、北韓等周邊共產主義勢力,除去后顧之憂,而且可以與華北各解放區連成一片,突破長期被國民黨包圍的狀態,使中共軍隊有一個戰略的后方。如果東北被國民黨所控制,就會切斷華北解放區與蘇聯、外蒙、北韓的聯系,使華北地區處于南北夾擊的地位,對國共斗爭極為不利。爭奪東北,是中共戰后**要務,中共全力以赴。
遠在1945年4月,在中共第七屆全國代表大會上,中共中央已經提出爭取東北的戰略任務,指出:“如果取得了東北,中國革命就有了鞏固的基礎。”8月9日,蘇聯進軍東北,國際形勢發展對中共大為有利,兩天后,朱德于11日接連發布七道命令,令各地共軍出發進占淪陷區,接受日本投降。其中第二道,“為了配合蘇聯紅軍進入中國境內作戰,并準備接受日滿偽軍投降”:
一、原東北軍呂正操所部由山西、綏遠現地,向察哈爾、熱河進發。
二、原東北軍張學思所部由河北、察哈爾現地,向熱河、遼寧進發。
三、原東北軍萬毅所部由山西、河北現地,向遼寧進發。
四、現在河北、熱河、遼寧邊境李運昌所部,即日向遼寧、吉林出發。
1945年8月15日,日本_投降,中共部隊八路軍及新四軍的一些骨干,馬上開動,沿著長城里外以及山東、蘇北,日夜兼程,分水陸兩路源源抵達東北:
9月初,冀熱遼軍區曾克林部到達沈陽、本溪。同區李運昌部,到達山海關、錦州。
10月上旬,山東蕭華部到達安東,沙克、萬毅、呂正操各部抵達南滿各地。
10月下旬,吳克華、楊國夫、劉立人等各率部由山東紛紛到達山海關至沈陽一帶。
11月,羅榮桓、黃克誠等由山東、蘇北,率大隊人馬到達安東、沈陽地區及錦州一帶。黃永勝率部到達熱河。
由9月至11月,短短三個月間,中共各路部隊,先后到達東北,有十一萬人。中共中央又從各地抽調黨政軍干部二萬多人,一同進入東北。
同時中共中央制定了幾項重大措施,提出“向南防御,向北發展”的戰略方針。9月15日,成立中共中央東北局,以彭真為東北局書記,委員有陳云、伍修權、葉季壯、林楓。彭真等即刻飛東北,21日在沈陽召開會議,宣布東北局成立。此后陸續派往東北的高級干部又有高崗、張聞天、李富春等,先后到達的中央委員和候補中央委員竟達二十人之眾,政治局委員就占有四名。
10月31日,中共中央決定成立“東北人民自治軍”,林彪為總司令,彭真任政治委員,羅榮桓任副政治委員,周保中、呂正操任副總司令;1946年1月,改稱為“東北民主聯軍”,除八路軍、新四軍外,并包括東北舊有的“東北抗日聯軍”、“民主自衛軍”、“自治軍”。
由此,在甚短期間,中共在東北便建立了掌握黨政軍的初期架構,開展工作。
中共能夠如此迅速進軍東北,一來由于抗戰期間,中共部隊在華北冀、熱以及山東、蘇北一帶常年打游擊已奠下根基,由這些地區進軍東北,得了地利。中共中央搶奪東北志在必得,一聲令下,劍及履及,其果斷決心,也是成功因素之一。至于蘇聯在東北到底幫了中共多少忙,迄今仍有爭議。但至少中共部隊初到東北,蘇軍沒有像對待國軍那樣百般刁難,則是不爭之事實。國共兩軍爭奪東北,共軍搶得了機先。
中共對進軍東北的人事布置是下了大本錢的,黨政軍精英盡出。軍事上林彪是當時共軍中頭一號戰將,其他如羅榮桓、黃克誠、蕭華也是共軍將領中的佼佼者。中共又大量啟用東北人士,張學思(張學良弟弟)、呂正操、萬毅等率領的老東北軍,返回東北故鄉有一定的號召力。東北局的彭真、陳云,后來又加高崗、張聞天等人,更是中共黨內的核心人物,連長期居留蘇聯走國際路線的李立三也回轉東北,參加工作。中共對東北下了如此大的賭注,連羅榮桓自己都說:“如果還搞不好,那就該打屁股。”。
中共軍隊干部初入東北,開展工作并不十分順利。長期以來,日偽統治時代,對于中共在東北的地下游擊抗日工作嚴厲鎮壓,周保中等人領導的“東北抗日聯軍”犧牲很大,1942年后被迫退入蘇聯境內。不同于華北、蘇北等地,中共的勢力在東北民間并未生根,東北人民當時都只“認同國民黨的中央政府,想中央,盼中央”,對于中共不甚了解。中共軍隊開始并未獲得東北人民支持,初到東北,相當艱苦。黃克誠11月26日打電報給毛澤東抱怨,共軍“七無”;
“無黨(組織),無群眾(支持),無政權,無糧食,無經費,無醫藥,無衣服鞋襪等。部隊士氣受到極大影響……”
共軍在東北無錢無糧,黃克誠的新四軍第三師到東北已一月,僅領到滿洲偽幣二百萬元,夠伙食十六天用,他12月7日打給軍委的電報說:“對人民強迫使用五百元、一百元之大邊幣,造成物價飛漲,商店關門,糧食除一部分吃日本存糧外,其余到一處吃一處,吃空燒盡,有如蝗蟲,人民怨聲載道。”
中共部隊進關初期,本身也有不少問題。**是逃兵問題。9月7日,萬毅給軍委的電報:“部隊采取逐次動員,但逃亡仍嚴重,僅昨夜即逃副排長以下八十余。”
黃克誠的新四軍第三師共三萬二千五百人,11月15日給“軍委林彭”的電報中說:“沿途逃亡掉隊病號約三干人。”
其次,中共部隊組成分子良莠不齊。第三縱隊副司令員韓先楚如此批評:
“進入東北之后,一些偽滿散兵游勇和雜色團伙混入我軍,有些以‘明當八路,暗投中央’為目的的組織也鉆了進來。所以,雖然出現參軍高潮,但真正工農群眾所占的比例不大;部隊發展雖很快,但大量新成分,實際上是不鞏固和缺乏戰斗力的。”
中共部隊進入東北,蘇聯紅軍雖然開了方便之門,沒有刻意阻止,但紅軍對待共軍,也并非完全友善的。據黃克誠、羅榮桓等人的回憶,他們的部隊初到東北,曾受過紅軍不少氣。蘇聯借口與國民政府訂了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東Stask城須交到國民黨手上,中共部隊欲進駐沈陽,也被紅軍趕了出去。蘇聯原來答應將日偽留在沈陽的大批武器移交給中共,后來并未實踐諾言。不過羅榮桓承認,一些中小城市的日偽武器還是交到了共軍手中,“改善了裝備,保證了戰爭初期的需要”。
斯大林對毛澤東領導下的中國共產黨,一向輕視,他曾對美國駐華大使赫爾利(Patrick Hurby)譏稱中共為“奶油共產黨”(Margarine Cornmunists)。斯大林對中共戰后武裝奪權的勝算,起初并不看好,當時國軍的人數軍備遠超過共軍,又有美國援助,看起來國民黨遠占優勢。斯大林老謀深算,對國共施展的是兩面外交,并非完全一邊倒向中共,國共相爭,斯大林是坐山觀虎斗,伺機從中取利。在東北,蘇聯對中共部隊,*初援助是有限度的。
中共搶先進軍東北,天時、地利、人和雖然都占了便宜,但遭遇到的問題及困難亦不少。
國軍進軍關外
國民黨政府當然亦深知戰后接收東北的重要性與復雜性。不同于其他淪陷此這是外交交涉行動,牽動國際勢力。而戰后大批共軍已先抵東北,國軍進軍東北,勢必引起國共軍事沖突,接收東北,亦是軍事行動。
日本投降前后,重慶政府軍政要員曾為戰后東北接收問題,從各種角度向政府提出建議。1945年9月初旬,立法院院長戴傳賢曾邀何應欽及父親等人召開會議,討論東北接收的方針。父親認為欲保東北必須先固平、津,欲固平、津,必須先收熱、察。萬一必須大軍出關,亦只宜先駐沈陽,俟包(頭)、綏(遠)解圍,錦(州)、承(德)肅清,再收長(春)、哈(爾濱),否則軍械補給、士兵寒衣,均生困難。父親從軍事戰略的8艮光來看東北、華北的接收,東北的補給線過長,國軍的力量,同時占領東北、華北、力有不逮;部隊入東北,孤軍深入,乃兵家大忌、故應先鞏固華北,步步為營,再作北上打算。父親曾任軍訓部部長八年,對國軍部隊的實力,了若指掌。父親的看法,與魏德曼不謀而合。魏德曼亦認為獨國軍沒有力量同時占領華北又北上接收東北。他向蔣中正建議,政府應立即派遣軍政精英人員,至長城以南的華北地區,先鞏固其地政權。他并向蔣氏建議,將東北問題國際化,邀請美、英、法、蘇,與中國暫時共管東北,以監控蘇聯在東北單獨行動,蔣氏亦深知東北國際形勢的復雜,曾認真考慮過魏德曼的建議。他在《蘇俄在中國》中,對東北接收問題,作此痛切檢討:
“東北的安危,換句話說,就是東北是否落在俄共手中,是一個國際安全有關的問題。當時中國既不能單獨解決,也非直接對俄談判所能解決,則我們應該采取停止接收的決策,一面將我們的部隊集中平津,堅守榆關,而以錦州為前進據點,一面將東北問題提出聯合國公斷,同時公諸世界輿論,課蘇俄以應負之責任。如此則我政府在關內有充分實力,戡定中共的叛亂,控制華北的全局,而以東北問題提出國際交涉,暴露蘇俄獨占東北的狂暴企圖,以阻止其東進太平洋的野心計劃。
然而我們決策之后,卻受了國內和國際各種牽制,不能堅持到底,而又轉向蘇俄直接談判,同時更將我們國軍精銳的主力調赴東北,陷于一隅,而不能調度自如,爭取主動;*后東北一經淪陷,華北即相繼失守,而整個局勢也就不可收拾了。”
蔣氏在此檢討認為國軍應先集中平津,也就是父親當年的建議。
國民政府為處理接收東北事宜,1945年8月31日,國際*高委員會和國民黨中常會聯合通過《收復東北各省處理辦法綱要》,規定設立軍事委員會委員長東北行營及政治、經濟兩委員會,劃東北為九省,先后任命熊式輝為行營主任兼政治委員會主任委員,張嘉璈為經濟委員會主任委員,杜聿明為保安司令長官,此外并任蔣經國為外交特派員。
國民政府當時計劃分外交、行政、軍事三方面進行接收東北,而以外交、行政先行。當初國民政府委曲求全與蘇聯訂立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即希冀以外交談判與蘇聯交涉接收東北,而蔣中正任命蔣經國為外交特派員,足見國民政府對中蘇談判,寄望之殷
10月12日,熊式輝、張嘉撤、蔣經國抵長春,設立東北行營,并開始與遠東蘇軍總司令馬林諾夫斯基(Rodin Y.Ma1inovsky)展開一連串崎嶇曲折的談判。中國方面,談判重點在于蘇聯撤兵日程以及中國部隊進駐東北的問題。中國要求部隊在大連、營口、葫蘆島安東港上岸。但蘇聯堅稱大連乃自由港,中國軍隊不得使用,而營口、葫蘆島等港,蘇聯則稱情況不明,無法保證國軍安全。后國軍部隊運抵葫蘆島港口,果遭共軍射擊,只得改向秦皇島登陸。
……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煙與鏡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二體千字文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莉莉和章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