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鄧小平在魯山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7325621
- 條形碼:9787507325621 ; 978-7-5073-2562-1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鄧小平在魯山 節選
一
在紀念鄧小平1948年4月25日在魯山作《躍進中原的勝利形勢與
今后的政策策略》報告60周年之際,《鄧小平在魯山》一書與我們見面
了。這對于我們學習、研究、宣傳鄧小平生平和思想,加深學習理解鄧小
平理論,都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位于河南省西部的魯山,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抗日
戰爭時期,鄧小平等就指揮抗日支隊南渡黃河挺進豫西,為奪取抗戰勝利
建立戰略基地。1948年4月,鄧小平和劉伯承、張際春、李達一起率領中
原局、中原野戰軍機關來到豫西及魯山。在半年時間里,鄧小平和劉伯
承、陳毅等指揮部隊整軍經武,領導地方發動群眾進行土改。成立了擴大
了的中原局和中原軍區,鄧小平擔任中原局**書記、中原軍區政委。
在魯山,鄧小平作過四次重要報告,其中,已經收入《鄧小平文選》第
一卷《躍進中原的勝利形勢與今后的政策策略》的著名報告,就是他在魯
山召開的中共豫陜鄂前委和后委聯席會議上作的。他的報告總結和分析
了戰略反攻以來全國和中原的勝利形勢,明確提出了今后的任務。文章
通過敵我雙方對內線與外線作戰這個戰略方針的認識和實施,說明時機
成熟了就應該轉到外線,從而正確地回答了反攻的遲與早問題,指出:蔣
介石的反革命戰略方針是要把戰爭扭在解放區打,這是他從長期反人民
戰爭中得到的經驗。文章還根據黨中央的指示精神,論述在三五年內取
得解放戰爭勝利的條件。文章*后指出:如果沒有政策和策略,黨的路線
就是空的。正確的路線一定要用正確的政策和策略來保證。全黨同志都
學好黨的政策和策略,這樣,我們才會無比強大,誰也不能戰勝我們。這
篇文章突出反映了鄧小平在革命斗爭中從全局出發的戰略思想和勇挑重
擔、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革命精神,顯示了一個共產主義者的寬闊胸懷
和黨性原則。3個月后,鄧小平赴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參加中共中央政
治局擴大會議。10月15日,在魯山縣城東程村,他在中共豫西區黨委召
開的擴大會議上作了重要報告,傳達了中央九月會議精神。隨后,鄧小平
與陳毅奔赴鄭州戰役前線,直至他作為淮海戰役總前委書記,指揮了淮海
戰役。所以,我們說,鄧小平和劉伯承、陳毅在豫西及魯山地區的這一段
的活動是十分重要的。
*后,我們感謝《鄧小平在魯山》一書的作者們,并對他們的辛勤勞
動表示衷心的感謝!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第三編研部副主任劉金田
2008年4月1日
**節中共豫陜鄂前委文獻
一、中共豫陜鄂前委擴大會關于土改運動的總結
(1948年2月)
(一)五個月來土改的基本總結
基本上執行了與執行著黨的土改路線,依靠貧雇農聯合中農,消滅封
建與半封建的剝削制度。這表現在依靠貧雇上,是從貧雇人手,抓緊貧雇
的迫切要求,充分發動貧雇,滿足貧雇的要求,樹立貧雇的領導權,并在這
樣的精神下團結中農。在聯合中農上是吸收中農參加運動,分給他們一
定果實,但不馬上吸收農會,到一定時候,中農要求參加農會時,經過貧農
介紹加入,并要教育貧雇使其了解到要中農(以后改成一定要中農離開,
中農不行),但依靠中農也不行。在消滅封建與半封建剝削制度上,我們
采取放手發動群眾的精神,這些基本上均是正確的。
但有嚴重的偏向:
首先,表現在一開始即錯誤的機械的搬用了不適應新區情況的徹底
平分土地、徹底消滅封建經濟、徹底打垮封建勢力的方針。隨著對新區情
況的逐漸了解與實際工作的摸索,雖也感到在新區不能設想一次平、一次
徹底與需要有不同的策略步驟,并做了這樣的規定,但因有快的思想作
祟,只有策略步驟的規定,沒有劃成階段,因而實際效果也不大,實際上仍
是一切地主一齊打,甚至對富農也有采取沒收辦法的。這基本上忽視了
或否認了老區過去許多年的斗爭經驗,地主一次打不垮,農民覺悟一次提
不高。
其次,是表現在一些政策觀點上的“左”,如提出貧雇路線就是階級
路線,就是群眾路線,這樣一方面是否定了黨的領導,另一方面也就會發
生排斥中農與一切反封建分子,*少也會形成不積極的主動的去團結他
們,不在聯合中農上積極的吸收與發動,中農參加運動不夠,在組織口規
定農會委員會有個別中農積極分子參加也可以,*好是與貧農團一致起
來,也就是說*好不要中農參加。在殺人問題上只強調群眾路線與堅決
鎮壓反動禍首,但沒有說明殺人越少越好,以及認為經過人民法庭的手續
怕會束縛群眾手足等,因而在個別地區已開始發生亂打亂殺的現象。對
地主之工商業雖無明文規定,但思想上還是因襲老區后期群眾要斗就斗
的左的精神,還有些地方曾規定給地主富農留壞地等。
再就是表現了強調快。快曾在一個時期內支配了一切,并曾經片面
的過分的強調群(眾)條件好,已經成熟了,一點就著了,無須醞釀了。又
以此為理由來支持了快,強調群眾要求快,要求粗,要求亂,過分強調在行
動中組織,在行動中教育,以至群眾要求帶頭就帶,一兩次也不要緊。再
與主觀上的要求快結合起來,就在事實上忽視了或否認了必要的教育、醞
釀與組織工作,因而助長了形式主義、包辦代替,實際上輕視了發動群眾
的精神,把發動群眾看的太簡單了。另一方面就是對國民黨地主力量認
識不夠,再加以更多的注意滿足群眾的經濟要求,忽視領導群眾,反惡霸
與反反動分子的政治斗爭,因而沒有有計劃的摧毀蔣黨一套統治機構,則
更增加了群眾的顧慮,便利了國民黨地主打入我口的各種組織。再加上
武裝斗爭沒有結合好,因而在地主武裝反攻的面前就表現了無能,有些地
方就受了損失。以后對情況雖有了進步的認識與研究,并且批判對地主
力量認識不足,注意到了要摧毀蔣黨的一套組織機構,但對群眾除迫切要
求翻身外,對其覺悟程度與組織程度還差,則并未清楚的認識,特別是沒
有jE面的批判了快。
總之,上述偏向均說明了我們不根據新區情況(地富力量還很大、群
眾覺悟尚差)與干部質量數量來決定策略步驟與工作快慢,而是一時急于
求成,犯了急性病。
(二)今后群眾工作與土改工作方針
1、路線是依靠貧雇鞏固的聯合中農,放手發動群眾,徹底消滅封建制
度,同過去基本精神仍是一樣。但毛主席對聯合中農提得分量比這重些,
為了更好的執行這條路線,就必須要掌握毛主席說的兩條原則:一是必須
滿足貧雇農要求,這是土改基本任務;二是必須堅決團結中農,不要損害
中農利益。
2、策略步驟:必須明了為了消滅封建制度,只有堅定不移的立場還不
夠,還必須有正確的策略方針。根據我區幾個經驗證明,毛主席、中央給
新區土改的指示是完全正確的,毛主席指示,“這種地區,群眾尚未發動,
國民黨和地主富農的勢力還很大,我們一切尚無基礎。因此,不應當企圖
一下實行土地法,而應當分兩個階段實行土地法”。中央指示,“不要性
急,應依環境、群眾覺悟程度和領導干部強弱決定土地改革工作進行的速
度。不要企圖在幾個月內完成土地改革,而應準備在兩三年內完成全區
的土地改革”。不應所有封建勢力一齊打,而是應該分化敵人,各個擊破,
隨著群眾覺悟性與組織性的逐步提高而逐漸擴大打擊面。在總的方面,
打擊面不能超過總戶數的8%,人口的10%。因之必須劃做兩個階段來
做,在每個階段內又分作幾個步驟。這是為了更好的執行黨的土改路線,
更徹底的消滅封建勢力,而不是保存封建制度;是為了更好的充分發動群
眾,更實際的根據群眾覺悟程度領導群眾斗爭,而不是限制群眾要求,這
個策略步驟的規定合乎群眾的要求,也就幫助我們更好的走群眾路線。
在**階段內是中立富農,專打擊地主,并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步是結合剿匪收槍,建立政權,安定社會秩序,宣傳各種政策等,進行必要
的宣傳醞釀組織工作。
第二步,發[動]群眾,開展訴苦反霸運動,用群眾力量摧毀蔣黨各種
統治機構與自上而下的摧毀國民黨各種統治機構(通緝與逮捕其首要分
子并瓦解其下層相結合),并分大地主惡霸的浮財,使經濟斗爭與政治斗
爭結合起來,并結合群眾性的剿匪收槍,這運動規模就會大,運動就會轟
轟烈烈。 .
第三步,進一步發動群眾,訴苦挖窮根,反對封建剝削制度,分大中地
主土地,照顧小地主,不一定都要斗,可以個別接受獻田,但不能造成獻田
運動。
第二階段對富農多余的土地與財產實行抽多補少,抽肥補瘦,以及對
地主尚不徹底部分要進行斗爭,達到徹底平分。
- >
巴金-再思錄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煙與鏡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推拿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有舍有得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