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中秋節 內容簡介
中秋節是流行于全國眾多民族中的傳統文化節日,據說此夜月球距地球*近,月亮*大顯圓*亮,所以從古至今都有飲宴賞月的習俗。
本書是《中國民俗文化叢書》之一,主要介紹了中秋節的來歷與演變、月餅的由來、主要習俗等內容。
中國民間文化是世世代代錘煉和傳承的文化傳統,其中凝聚著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真、善、美,是中華民族彼此認同的標志,是祖國同胞溝通情感的紐帶。歷史悠久、內涵豐富的傳統文化也是我們中華民族對人類文化多樣性發展的巨大貢獻。 《中國民俗文化叢書》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優秀部分及其真諦展示給包括農民兄弟在內的廣大民眾,使他們對中華大地、對祖國同胞、對優秀的文化傳統和淳厚的民俗民風懷有更深刻的眷戀、熱愛和崇敬。
中秋節 目錄
古代的月亮崇拜、月亮神話與仲秋祭典
中秋節的形成與演變
第二章 天上月圓,人間餅圓
月餅的由來
月餅的種類與地方特色
月餅的消費特點與市場趨向
第三章 中秋節的主要習俗與地方特色
中秋節的主要習俗
各地的特色節俗舉例
南方地區的節俗
跋
在新加坡過中秋節
歲月河流上的碼頭
主要引用與參考書目
中秋節 節選
**章 中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是每年一度的中秋節。中秋節是有著古遠歷史源頭的中國傳統節日。在現代社會,它是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節。中秋之夜,一輪又大又圓的月亮掛在深沉高遠的夜空,向九州四海播撒著它的皎潔的光華。月下,家家戶戶親人團聚,擺上月餅、果品,或拜月祝壽,或賞月抒懷,或圍坐敘談,或游戲觀燈,神州處處呈現出溫馨和諧、其樂融融的節慶景象。
秋季為農歷七八九3個月,八月十五恰值三秋之半,是中間一個月的正中間的日子,就自然被稱做“中秋節”。現在, “中秋節”是普通話里采用的名稱,為社會各方廣泛接受,并有取代其他名稱的趨勢。與它很近似的名稱是古人說的“仲秋節”。古代以“伯”、 “仲”、 “叔”、 “季”表示排行,“仲”是“排行第二”的意思, “仲秋”就是七八九3個月中的第二個月,即八月,所以“仲秋節”的意思就相當于“八月節”。江南一些地方就稱此節為“八月節”。北方人更習慣稱為“八月十五”。由于其習俗多和月亮有關,民間又有“月亮節”、 “月夕”的叫法。這時正值許多瓜果成熟上市,又稱“果子節”。此外還有“團圓節”、 “八月半”、“秋節”等名稱。
這樣一個重要節日是怎么形成的呢?主要說法有三種:一是源于上古時期就開始的月亮崇拜;二是源于祭祀月亮中的女神嫦娥;三是源于古人在秋季為慶祝豐收而舉行的祭祀土地神的活動。這三種說法各有道理,都各自跟中秋節的部分習俗活動有關系。一般認為**種說法更能說明問題,因為中秋節的民俗活動不管是祭月賞月,還是吃月餅、慶團圓,都跟月亮有關系。從歷史記載來看,中秋節一出現,就是以月亮為主題的,后來其主題演變為合家團圓則是由團聚賞月的活動和“圓月”的“圓”字引申發展而成的。第二種說法基于嫦娥奔月的故事,把拜月賞月說成是祭祀或感念月中仙女嫦娥,實際上是后世的人們把月亮人格化了,嫦娥成為月神或月亮的化身,祭祀嫦娥跟拜月實質上是一回事。所以前兩種說法可以歸并為一種。第三種說法著眼于農歷八月是莊稼和瓜果成熟的季節,中秋節也有一些嘗新糧、吃瓜果、慶豐收的習俗,不過這些活動在中秋節習俗中只是居于次要的位置,以此來解釋整個中秋節習俗的起源就顯得牽強了。
……
中秋節 作者簡介
黃濤,河北景縣人,民谷學博士,溫州大學人文學院教授,中國民俗學會副秘書長。曾在中國人民大學任教20年。主要研究傳統節日,民間語言,文化遺產保護等。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月亮與六便士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推拿
- >
巴金-再思錄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經典常談
- >
二體千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