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清代儀征劉氏《左傳》家學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1060218
- 條形碼:9787101060218 ; 978-7-101-06021-8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清代儀征劉氏《左傳》家學研究 本書特色
本書綜述了劉氏家學的研究現狀,考察了劉氏學人學行,分析劉氏四世之學術變化
與發展。以專書和專人研究相結合,對劉氏《左傳》學進行了比較系統的考察:對《春
秋左氏傳舊注疏證》一書進行深入系統的分析,厘清以往研究籠統將此書歸功于劉文淇
的說法,指出劉氏四世學人對此書都有貢獻;探討了劉師培研究《左傳》的動力與成就,
認為劉師培為《左傳》學建立了完整的理論構架。*后以劉氏家族為代表,從治學方法
論角度分析了清儒治經方法,對清代學術發展規律進行了總結。
中華書局
郭院林 著
清代儀征劉氏《左傳》家學研究 節選
bsp;序
郭院林在南京大學從我攻讀碩士學位,接著又在北京大學師從安
平秋先生攻讀博士學位,學的都是古典文獻學專業,經過五年奮斗,終
于有了這部著作。這部著作的*大優點,就是具有堅實的文獻學基
礎。作者于導論部分首先介紹了清代儀征劉氏家學研究現狀,可以說
對海內外的相關著作了如指掌,并且關注到海內外的學位論文,如臺
灣私立逢甲大學的碩士論文《劉文淇《(春秋左氏傳舊注疏證)體例之
研究》與南京大學的博士論文《揚州學派研究》就很有參考價值。接
著,作者還為劉氏家族的著作編了一個目錄,記錄了文獻名稱、版本以
及收藏情況。對于重要的、罕見的資料,還詳細描述了版本特征,錄其
序跋,甚至篇目。作者對不少著作還作了考述與評價。附錄中編有
《儀征劉氏家族學譜簡編》,顯然這是對劉氏家族學術研究的歷程與成
果作了深入研究之后才能完成的。所有這些材料不僅為作者的研究
提供了方便,而且對研究清代學術史者也極有參考價值。
郭院林在搜集資料方面下了很大功夫,頗有竭澤而漁的勁頭。譬
如到上海圖書館檢閱了《春秋左氏傳舊注疏證》的原稿,發現其中涂抹
修改處不計其數,眉批很多。中國科學院整理本功不可沒,但是《春秋
左氏傳舊注疏證》稿本的史料價值要高得多,則是不言而喻的。再如
作者在國家圖書館找到了劉師培的《江南鄉試墨卷》(光緒壬寅并行
庚子辛丑恩正科),其第三道題目為《中外刑律互有異同,自各口通商
日繁,交涉應如何參酌損益,妥訂章程,令收回治外法權策》,從中不難
看出國際形勢、國內形勢的急劇變化,對科舉考試制度以及考生讀書
治學所產生的巨大影響。此外,作者還在國家圖書館普通古籍閱覽室
發現劉文淇書札四通,為我們研究劉文淇的交游與著述情況提供了第
一手資料。
法國丹納在他的《藝術哲學》中談到我們分析一件藝術品,要注意
聯系作者的全部作品、作者所隸屬的同時同地的藝術家家族,以及藝
術家所屬的時代的精神和風俗概況。我們注意到郭院林在本書扉頁
上引用了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的一段話:“著學術史有四
個必要的條件:**,敘一個時代的學術,須把那時代重要各學派全數
網羅,不可以愛憎為去取;第二,敘某家學說,須將其特點提挈出來,令
讀者有很明確的觀念;第三,要忠實傳寫各家真相,勿以主觀上下其
手;第四,要把各人的時代和他一生經歷大概敘述,看出那人的全人
格。”看來中外兩位著名學者都強調在學術研究中要用全面的、客觀
的、發展的眼光去觀察問題與分析問題。本書的另一個優點也恰恰是
能夠聯系家族、地域、學派、時代,以及整個學術史,來從事清代儀征劉
氏家學之《左傳》學的個案研究。
就家族背景而言,本書專門寫了《儀征劉氏家族譜系》一章,此外
還專門編了《劉氏家族譜系略表》、《儀征劉氏家族學譜簡編》、《劉文
淇、劉毓崧、劉壽曾交游合表》作為附錄,可謂做了十分透徹的研究。
書中偶然提到的一些細節也能反映劉氏家族的學術傳統,如謂:“劉氏
第四代學人名字皆含漢代經師之名,師蒼字張侯,暗藏西漢歷算家張
蒼名字;師慎字許仲,暗藏東漢古文經學大師許慎名字;師培字申叔,
暗藏西漢經師申培公名字;師穎字容季,暗藏東漢古文經學家穎容的
名字。這樣的命名方式,取效法經學家之意,反映了劉氏世代傳經,以
漢代經師為典范的家風。”
就地域與學派背景而言,本書專門設有《占籍儀征:地域環境》、
《學派傳承:學術淵源》兩節專門作了探討,特別是揚州學派的重鎮阮
元對劉氏家族學風的影響尤為明顯,正如南桂馨《劉申叔先生遺書序》
所說:“文達先生生長是邦,道光季年,告休野處。邗上才俊之士,莫
不奉其風教。云蒸霞蔚,人人說經。劉孟瞻先生由是崛起,四傳益勁,
以有申叔。”本書所分析的劉氏家族學兼吳皖、兼治經史、溝通諸子乃
至劉師培持平漢宋、會通中西等治學特點,無不體現了揚州學派融會
貫通的精神。
就時代背景而言,作者將經學研究與史學研究緊密聯系在一起,
并且以之貫穿全書。作者注意到不斷發展變化的政治形勢對劉氏家
族的影響,并且細致入微地分析了劉氏家族四代人在治學方面的共同
之處與不同之點。如書中指出:“劉師培是矛盾時代產生的矛盾的人,
多變時代出現的多變的人。”作者正是聯系中國近代風起云涌而且變
化莫測的時代背景,給予劉師培以同情之理解,并且對他的學術成就
與特點作了客觀的評價,指出:“劉師培在前人基礎上將遺稿進行整
理,對其義例進行歸納,并且將夷夏觀念運用于民族革命宣傳,發掘
《左傳》民主思想,從而成為論學論政的驍將。也正因為他的努力,學
林才銘記了儀征劉氏;也正是由于他的家學特色,才使得他成為揚州
學派的殿軍。”
就中國學術史背景而言,作者對學術史,特別是清代學術史;對經
學史,特別是《左傳》學史有深入的了解。孟子說過:“先立乎其大者,
則其小者不能奪也。”本書正是以整個中國學術史為背景來研究清代
儀征劉氏家學之《左傳》學,才能把問題說深、說透、說得比較準確。如
書中談道:“清代學者不滿唐宋舊疏,而必欲為十三經重撰新疏。既
然清人都認為唐代《正義》成而五經亡,那么要挽救已亡之經的話,*
好的途徑當然就是恢復舊疏,恢復舊疏才能恢復經典的原貌,也就可
以找到真正的經義。”我們從中也就清楚地知道了劉氏家族《春秋左氏
傳舊注疏證》的緣由與價值。
該書還有一個突出優點是作者不僅能詳細地占有資料,而且還善
于做分析與歸納工作,如《春秋左氏傳舊注疏證》中有不少按語,這些
按語究竟是劉氏家族中哪些人寫的,作者作了精心分析,真是心細如
發。再如該書對劉氏幾代學人治學特色都要言不煩地作了總結,如稱
劉師培的治學特點是“等視經史,平分古今,持平漢宋,會通中西”,非
常貼切。作者還將劉氏《五經舊疏考正》的方法歸納為直接法、本證
法、他證法、目錄法、版本法、史證法、矛盾法、文理法、理證法,并且一
一舉例作了論證,真可謂綱舉目張、條分縷析,如庖丁解牛般痛快
淋漓。
中國學術史研究著作通論多,斷代研究也不少,分類、分派研究就
更多,但是像郭院林博士《清代儀征劉氏家學之(左傳)學研究》這樣
深入系統地進行個案研究的尚不多見,我讀后覺得獲益匪淺,聊述一
二感想如上。
徐有富
2007年12月18日
第三章劉師培的學術思想
——以《左傳》學為中心
劉師培是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少年國學大師”①,他年吝著豐,
短短的三十六年生命卻為中國學術提供了七十四部學術著作。如果
說那只是表象的話,那么更令人矚目的是他站在中國學術由傳統轉向
現代的關捩點上,與諸多大家一起結束了中國經學的時代,開啟了現
代人文學科的新時期。錢玄同先生論當時五十余年以來中國學術思
想大勢,認為那是“中國學術思想之革新時代”。他所提出的“黎明
期”(1884~1917)于國故研究之新運動,進步*速,貢獻*多,影響社
會政治思想文化*巨者十二人,“皆能發抒心得,故創獲極多”。而劉
師培名列第十位且年齡又*小,可見他在中國近代學術史上的分量②。
劉師培復雜多變的一生給人太多思考,然而他所有的變化始終沒
有離開他對文化的思考。他所有論政論學的文章都基于自己的家學
素養,對文化教育的重視;他不僅把文化作為改造世界的武器,而且把
文化當成了*終的目標。他試圖用自己精熟的古代文化來解救那個
紛亂的世界,文化是解開他迷一樣多變人生的鑰匙。
劉氏家族恰好處在懷疑《左傳》之風逐漸強盛的時期。如果說在
劉文淇時代還是漢學余波不減,那么到了劉毓崧、劉壽曾時代漢學就
已經風光不再,宋學、漢學成為匯流;而到了劉師培前期,時代風云驟
變,今文經學勢頭強猛,在這種情況下,劉師培作為《左傳》學家,必須
為《左傳》正名,力挽頹勢。劉師培所采取的策略就是從歷史傳承上進
一步闡明《左傳》的真實性,這是顧炎武以來眾多《左傳》學者已經做
了的事情;而他*為顯明的特色還在于吸納今文經學的理論,為《左
傳》搭建了經學的理論結構。劉師培不僅使得《左傳》學有了清晰的
理論,而且使《春秋》學達到了真正的合流。
綜其一生來看,劉師培在論學上力求會通,但有時將彼此互異的
東西糾合在一起就會產生矛盾,融而未化。他在論政上往往借助學
術,試圖從學理上予以闡明依據,然而他未能很好地處理學術與政治
的關系,結果成了政治的笑話。他這種“援古經世”的做法遭到了時代
的拋棄。在生命晚期,他沉浸學術之中,逐漸走出經學誤區,走上了學
術專業化的道路。
**節劉師培的思想歷程①
劉師培在清末民初是一個顯赫的人物。他所涉及的每一個領域,
無論是激進的政治思想(無政府主義),還是傳統的國學領域(經學與
小學),都是成果斐然。在短暫的三十六年生命中,他留下了七十四部
著作,此外還有一百多篇文章散載于各地各種刊物,未能收入《劉申叔
先生遺書》,著述總量超過400多萬字,蔚為大觀。在上世紀初的學者
當中,無疑是名列前茅的。這些著述不僅涉及經學、小學、校讎學等傳
統國學領域,而且還包括體現時代關懷的“預流”學問:政治、經濟與教
育,采取近代西方的學術方法與體系研究中國學術。他的論政文章成
為當時的一大亮點,為此他曾有“東亞盧梭”②、“激烈派**人”③等稱
謂。他作為揚州學派的殿軍,反映了該學派探索政治革命與學術革命
的努力。
劉師培父祖三世治《左傳》,而家運不興,前三代人壽命不永,難以
自立,依人入幕。經濟拮據而仕途不順是前人留下的一個“情結”,能
①貴州大學的陳奇對劉師培的思想研究花了14年時間,撰成《劉師培思想研究》(貴
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該書依據時間為線索,從劉氏生平到劉氏作品都作了全面介紹。
但他的材料缺少考辨,論述多有繳繞,對于劉師培思想發展歷程的介紹并不清晰。
②1903年劉師培撰《中國民約精義》后,棣臣在《題(國粹學報)上劉光漢同志諸子》詩
中稱:“劉生一健者,東亞一盧騷。赤手鋤非種,黃魂賦大招。人權光舊物,佛力怖群妖。倒
挽天瓢水,回顧學海潮。”見《國粹學報》合訂本第二年第十六期。
③1904年3月6日,劉氏在《中國白話報》上發表《論激烈的好處》,署名“激烈派**
入”。
夠引以自慰的是家傳左氏之學(《春秋左氏傳舊注疏證》),而這一任
務三代未能完成,又是一個家族遺傳的“心病”。劉師培生于此種家
庭,接受優秀的家庭熏陶和傳統文化的教育是一個方面;另一方面,無
形中增加一種憂患意識,一種心理焦慮與壓力①。劉師培自小聰慧,以
振興揚州學派自任,繼承家學,對古文經學頗有心得。以古文字學《說
文》為起點,沿襲二王(王念孫、王引之)訓詁、音韻之法,汲取揚州學
派前賢的成果,對儒家經典獲得了自己的看法。這一點恰是劉氏賴以
安身立命之本。
劉師培一生多變,從舉業士子一變而為反滿派的民族民主革命
者,再變而為無政府主義者,三變而為君政復古的鼓吹者。人知劉師
培多變表象,而不知其不變之精神;知三變之跡,而不知其三變之理。
劉師培處于天崩地裂的時局,又素懷士大夫式的救世情懷,所以不甘
做一個純粹的學者。他所精熟的經學本來就是經世的作品,所以他試
圖從中吸收救世的藥方。他用文化作手段,希望救世,但這種“援古經
世”的方式在國家近代化歷程中遭到了遺棄。劉師培是一個優秀的學
者,但卻是一個蹩腳的思想者。
一、民族民主革命
劉師培生于亂世,近代中國面臨著尖銳的階級矛盾和嚴重的民族
危機,半殖民化程度加劇。他出生當年中法戰爭爆發;十歲時,中日戰
爭爆發。在內憂外患面前,有志之士紛紛尋求救國自強之路。政治
上,康、梁變法;孫中山建立“興中會”;義和拳運動。學術上,張之洞提
倡“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康有為、廖平等倡導的今文經學興盛;章太
炎《馗書》追求古文經學學術真理。而揚州歷史上的屠殺事件,前此
16年的教案事件,以及家中研習王夫之的影響,使得劉師培較早就孕
有民族革命思想。劉師培所處時世,與父祖時期相比,中國殘敗局勢
有過之而無不及。凡有責任之志士仁人無不以救亡存種自任。而劉
師培救亡存種的手段就是繼承其家學而來的“以禮治左”,在《春秋》
中發掘“華夷之辨”。
清代儀征劉氏《左傳》家學研究 作者簡介
p>郭院林,1975年生于江西星子
縣。1997年畢業于南昌大學中文系;
后執教鞭4年,為鄉梓育才;2004年
于南京大學獲得文學碩士學位;2007
年7月于北京大學獲得文學博士學位。
現為石河子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屯墾
與文化
- >
我與地壇
- >
巴金-再思錄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煙與鏡
- >
經典常談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