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山西文物日歷2025年壁畫(特裝版)
-
>
老人與海
-
>
愛的教育
-
>
統編高中語文教材名師課堂教學實錄
-
>
岳飛掛帥
-
>
陽光姐姐小書房.成長寫作系列(全6冊)
-
>
名家經典:水滸傳(上下冊)
兒童是個人格心理學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4384202
- 條形碼:9787534384202 ; 978-7-5343-8420-2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兒童是個人格心理學家 節選
是一部讀不完的書
兒童從出生之日起,就處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之中,兒童的生
存和發展離不開對社會關系中的他人的理解。兒童對復雜的社
會關系的認知比對周圍的物理世界的認知具有更大的發展價值
和意義。目前,兒童社會認知的發展研究已成為發展心理學研究
中*為活躍的研究領域之一。
社會認知是人對社會性客體及其之間關系的認知,其中,兒童
對他人特質的理解是社會認知研究的重要內容。兒童對他人特質
的理解包括兒童在觀察他人穩定的連續的行為基礎之上認識、理解
他人的特質,或者說,明確“他人是個什么樣的人”,并涉及兒童對他
人的內心狀態和行為進行合理的判斷、預測以及內在的因果解釋。
關于兒童對他人特質的理解研究在我國尚屬起步,杜燕紅博士采用
實驗研究、調查研究和教育干預研究相結合的方法,圍繞我國兒童
對他人特質理解的發展與教育進行了系列研究,從不同層面說明了
不同年齡的兒童對他人特質理解的發展特點和發展趨勢,真實地揭
示了現實教育中,教育者、教育內容和教育環境在促進兒童對他人
特質理解發展中的不力現狀。此外,作者還對兒童實施教育干預研
究,通過實施有目的、有計劃的主題活動,注重家園共育、環境創設
等教育環節,切實促進了兒童對他人特質理解的發展,并在此過程
中,也推動了教師和家長教育觀念和教育方式的改變。本書的研究
表明:兒童確有理解他人特質的發展潛能,并且,5~7歲期間正是
兒童對他人特質理解的發展特別敏感和迅速的時期;而教育對兒童
的社會化發展進程具有導航和推動作用。本書的研究結果說明,兒
童心理發展的可能性與教育現實性的有機結合是推進兒童心理和
諧發展的基本途徑,也是教育的藝術所在。
我認為,本書在以下三個方面可以對我們確立新的兒童觀、
發展觀和教育觀有所啟迪:
首先是對兒童特殊能力的理解。杜燕紅博士的研究成果為
我們展示了兒童對他人特質理解的自然、真實、生動的表現。不
管是實驗情境中兒童對他人特質的理解,還是日常生活情境中兒
童對他人特質的理解;不管是來自于教師的記錄,還是來自于家
長的觀察;不管是兒童靜態的認知,還是兒童動態的交往,都鮮活
地顯示出兒童確實是個人格心理學家。你看:兒童可以理解眾多
復雜的特質詞匯,依據他人穩定的行為恰當地使用特質詞匯概括
出他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兒童可以體驗他人不同的愿望、情緒和
意圖,作出內在的判斷和推理;兒童可以根據他人不同的特質采
用不同的交往策略,與他人有不同的互動方式,等等,這些一再表
明“兒童是個人格心理學家”。顯然,這些研究成果大大地超出了
我們對兒童的傳統理解,豐富了我們對兒童的認識和解讀,有助
于形成認識兒童、尊重兒童的新理念。
其次是如何全面認識兒童發展內涵的問題。人們愈來愈重
視兒童的發展,而兒童發展的內涵非常豐富,人們關注兒童哪些
方面的發展、引領兒童朝向什么方向發展,折射出入們不同的價
值取向。杜燕紅博士指出,當前在兒童發展內涵的抉擇過程中所
存在的一種普遍傾向,是過于偏重兒童識字、計算、彈琴等知識技
能的訓練,而對兒童社會性發展的重視不足。之所以出現這種現
狀,原因非常復雜,既有理論研究的滯后,又有人們認識觀念的誤
區。從本質上講,這種現象反映出的是成人對兒童發展的粗暴扭
曲,表現出急功近利、盲目攀比的浮躁心態。*理想的兒童發展
應該是其身心的和諧發展,而和諧發展就離不開兒童的社會性發
展。雖然,兒童的社會性發展進程比其他過程更復雜,但兒童的
社會性發展也是有規律的。杜燕紅博士的研究成果不僅闡述了
兒童對他人特質理解發展的路徑和規律,還針對教育現狀,呼吁
人們應重視兒童的社會性發展,確立正確的兒童發展觀,展現出
一個學前教育工作者應有的社會愿望。
*后是關于學前教育實踐的探索。學前教育改革需要深入
的科學研究和理論指導。兒童發展心理學應該首先承擔起這方
面的研究,以真正的科研成果幫助學前教育工作者建構符合兒童
心理發展特點的課程體系和教學法體系。課程的組織應兼顧文
化傳統、學科邏輯、兒童發展的心理邏輯和社會發展需求。長期
以來,我國幼兒園社會教育比較偏重于品德教育,教育方法多為
空洞說教,流于形式,沒有較好地顧及兒童的心理邏輯,也談不上
有嚴謹的學科邏輯。雖然在已頒布試行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
要》中,“社會”領域占有一席之地,并且,明確提出了“社會”領域
的教育目標、教育內容和要求,但由于社會領域的界定有難度,社
會教育的內容與教育的載體之間的關系難以區別,社會教育的效
果較難鑒定,在教育實踐中,仍存在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諸如:
如何根據兒童社會性發展特點以及未來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確立
恰當的社會性培養目標?如何構建適合幼兒認知、情感、社會化
發展規律的系統的社會性教育方案?如何整合家庭、社會和幼兒
園的教育資源,為兒童社會性發展服務?杜燕紅博士在這些方面
進行了教育干預的嘗試,雖然只是初步的,但卻是寶貴的。作者
在這里所提供的,更多的不是答案,而是對問題的探索。對于科
學研究來說,提出問題比羅列答案更有挑戰性。從杜燕紅博士的
這項研究成果中,我深深地感到,兒童是一部讀不完的書,需要我
們認真探索研究的東西還很多很多。
借此機會,我想就發展心理學的研究成果與幼兒教育的關系
贅言幾句。發展心理學的研究成果本來是應該,而且事實上也已
經服務于學前教育的。無論是學前教育的教育目標,還是教學內
容、教學方法、教學評估手段,都能從發展心理學的研究成果中找
到理論上的支持和幫助,兩個學科之間的關系是良好的。雖然,
發展心理學肯定不是學前教育的唯一支柱,但至少是一根重要的
支柱。可是,我注意到國內外一些學者受后現代主義思潮的影
響,在學前教育界以反對“科學主義”為由,否定因果性的、數量化
的科研方法的價值;以個體多樣性為由,反對學前教育的質量要
求;以多元化為由,排斥兒童發展理論對學前教育的指導作用。
有人甚至認為,長期以來的幼兒園課程改革之所以收效甚微,根
源就在于學前教育過于迷戀心理學的發展目標,而發展心理學并
沒有為幼兒園課程提供什么有實際價值的東西,大有“何必當初”
的氣概。這里既涉及如何看待發展心理學的研究成果,也涉及如
何把認識規律轉化為教學過程的技巧。但*根本的問題還是在
于如何看待科學,如何看待科學的優勢和局限,如何看待科學的
不確定性。事關重大,非本文或本書就能說得清楚的,但如果在
這個問題上含混不清,至少容易引起對科學的誤解。我們生活在
一個熱愛科學、崇尚科學和利用科學的時代,但真正了解科學的
人并不很多。正如一位美國學者所說,不喜歡科學所述東西的那
些人,常常準備對科學發動微妙或并不微妙的攻擊。這些微妙或
并不微妙的攻擊,往往集中在科學的不確定性上。他們以科學具
有不確定性為由,宣布科學是不可靠的、不可信的,應該拋棄的。
其實,科學研究是一套公認的認識程序,更通俗地說,是科學共同
體共同遵守的一套游戲規則,即通過假設、收集證據、檢驗假設、
形成理論的程序去認識世界。科學研究所得出的結論能部分地
解釋自然現象,這一解釋功能能持續多久,不取決于科學家個人
的聲望,而取決于是否有新的研究成果來取代原有的舊理論。由
于客觀的和主觀的原因,每一個科學研究的結果,無論從共時性
還是歷時性的維度來看,都只是一種局部認識,都具有不確定性,
沒有哪一項研究能消除不確定性。“不確定性非但不是阻礙科學
前行的障礙,而是推進科學進步的動力。科學是靠不確定性而繁
榮的。”①正是科學的不確定性才為人類的認識發展提供了無窮的
動力和魅力。因此,可以說,利用科學的不確定性來證明科學的
不可靠性,進而否定科學的作用的言論,是一種對科學本意的曲
解,是認識論意義上的一種無所作為的悲觀主義。如果我們的學
前教育盛行這類悲觀主義認識論,學前教育的內傷就是不可避免
的。因為,“不愿意受不確定性的激勵,才是前進的真正障礙”②。
第五章
觀念層面的提升:促進兒童對他人
特質理解發展的教育原則
簡略概述前幾章的研究內容,核心的邏輯線索就是分析兒童
對他人特質理解發展的可能性和現實性。從可能性的角度講,通
過大量的研究,可以得出研究結論,即幼兒園階段,兒童可以初步
理解他人的特質,5—7歲是兒童對他人特質理解發展比較迅速而
重要的時期;而從現實性的角度分析,教育者、教育內容、教育環
境等各種教育因素在促進兒童對他人特質理解的發展方面都存
在著許多問題和不足,不能適應兒童社會性發展的需要,從而凸
顯出可能性與現實性之間的矛盾和沖突,也顯示出協調兒童對他
人特質理解發展與教育的迫切性。
教育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培養人的活動,而這種培養人
的活動應以教育對象的身心發展特點為依據,惟有如此,才能保
證實現教育目的,促進兒童身心的和諧發展。那么,解決上述可
能性與現實性之間矛盾的惟一選擇,就是順應兒童社會性發展的
需求,變革教育活動。具體來講,就是要以兒童對他人特質理解
發展的特點規律為依據,改革以往教育因素中,種種不適應兒童
社會性發展的認識和做法,科學有效地發揮教育在兒童社會性發
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育變革是一個極其復雜的過程。其中,教育觀念是一切教
育活動的先導,教育觀念的提升也就成為教育變革的首要之舉和
前提保證。教育觀念包含了人們對教育活動中各種問題、現象的
總的認識和看法。由于教育活動的紛繁多變,人們所持有的教育
觀念也應不斷更新,與時俱進。因此,隨著新的研究成果的不斷
揭示,社會對人才培養要求的不斷提高,人們也應以新的視角和
觀念來認識兒童對他人特質理解發展的教育價值和深遠意義。
具體地說,在促進兒童對他人特質理解的發展方面,教育觀念的
提升集中體現在變革傳統認識,遵循教育原則。教育原則是在教
育過程中教育者應遵循的基本要求,對教育實踐具有指導意義。
今天,如果站在一種新的視野背景下,以一種新的觀念來審視兒
童對他人特質理解的發展與教育,那么,我們應遵循的教育原則
包括: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正確認識兒童及兒童的發展;正確認
識兒童社會性發展的意義;注意調動各方面的影響因素,形成教
育的“合力”,以促進兒童社會性的和諧發展。
**節 重新認識兒童及兒童的發展
我們常說尊重兒童、理解兒童是教育的前提。那么,在促進
兒童社會性發展的教育過程中,要尊重與理解兒童就需要正確地
認識兒童及兒童的發展。具體來講,包括要認識兒童社會性發展
的潛能,把握兒童社會性發展的特點和規律,等等。
一、正確認識兒童社會性發展的潛能
在許多成人的眼里,兒童是懵懂無知、天真無邪的,兒童是一
塊“白板”或是一張白紙,可以任由成人揮毫潑墨。對此,蒙臺梭
利(2000)曾批判說:“總之,成人把自己看作是兒童的創造者,并
從他們自己與兒童行為的關系的角度來判斷兒童好或壞。成人
使自己成為了兒童善良和邪惡的試金石。成人一貫是正確的,兒
童必須根據他來塑造。兒童在任何方面偏離了成人的方式就被
當作是一種罪惡,成人必然會迅速加以糾正。一個成人的如此做
法,即使可以確信他對兒童充滿著激情和愛以及為兒童的犧牲精
神,他也會無意識地壓抑兒童個性的發展。”
成人的這種高高在上的姿態常常導致他們不能正確認識兒
童的潛能,低估、輕視兒童的發展。而從訪談中家長們所反映的
兒童社會性方面的種種表現來看,比如:“孩子在家比較任性、暴
躁,在幼兒園老師說孩子綜合能力比較強,自理能力比較強,善于
幫助別人,在家里和在幼兒園有脫節的感覺”;“兒童和陌生的孩
子玩比和熟悉的孩子玩產生的矛盾少”;以及“孩子在父母、老人
面前表現不一樣”,等等,都說明孩子并不像我們大人想得那樣什
么都不懂,而是很聰明、很能干,在一定程度上,他是“心理學家”
“特質理論家”,他能在正確地把握周圍環境、理解周圍人的基礎
上,采取適當的應對策略。他知道自己在幼兒園必須和其他小朋
友友好相處,做個乖孩子,老師才會表揚他;到家里以后,他知道
我回家了,就可以在家長面前耍點小任性,但卻不敢在老師面前
任性;他知道在什么人面前該怎么做,采取什么樣的策略。由此
也表明,孩子很清楚他在家和在幼兒園所扮演的不同的角色,在
幼兒園,他意識到自己只是一個普通的孩子,而在家,能意識到自
己在家中的中心地位。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朝聞道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山海經
- >
有舍有得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