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zhàn)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tài)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文化人類學概論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2139324
- 條形碼:9787562139324 ; 978-7-5621-3932-4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文化人類學概論 內容簡介
本書以文化多樣性為基本的敘述視角,簡潔而系統地介紹了文化人類學的學科歷史、研究對象、研究方法,以及文化人類學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并結合諸多民族志資料,扼要地介紹了文化人類學研究的主要領域,如婚姻家庭與親屬制度、語言、宗教信仰等等。本書既可作為面向大學本科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的入門教材,也可供人類學愛好者參考閱讀。
文化人類學概論 目錄
**章 導論
**節(jié) 何為文化人類學
一、人類學的誕生及文化人類學的學科地位
二、文化:文化人類學的核心概念
三、文化人類學的研究對象:他者的文化
四、理解文化:學習文化人類學的意義
第二節(jié) 如何學習文化人類學
一、文化人類學的學科性質和特點
二、關于文化人類學的方法論
三、文化人類學課程學習的具體方法
第二章 符號、文化與人類社會
**節(jié) 人與符號
一、人的符號性
二、符號的功能
三、文化人類學視野中的公共符號
第二節(jié) 文化的差異性和相似性
一、文化的差異性及其理解
二、文化的相似性及其理解
三、文化是差異性和相似性的統一
第三節(jié) 文化的特性及其結構功能
一、文化的特性
二、文化的層次結構及其功能
第三章 文化生成的基礎
**節(jié) 生境、適應及文化的生成
一、文化與環(huán)境關系的不同界說
二、生境與文化的生成
三、經濟文化類型理論及其在中國的運用
第二節(jié) 人類社會的生計方式
一、狩獵與采集
二、園圃農業(yè)
三、集約農耕
四、畜牧業(yè)
第四章 田野調查與民族志
**節(jié) 田野調查及其歷史
一、什么是田野調查
二、田野研究方法的確立
三、中國人類學家進行田野調查的歷史回顧
第二節(jié) 田野調查的基本方法及過程
一、田野調查的基本方法
二、調查課題的選擇及提綱擬定
三、調查前的準備工作
四、進入田野
五、文化震撼
六、價值中立與田野倫理
第三節(jié) 民族志及其反思
一、什么是民族志
二、西方科學主義民族志的確立
三、民族志的反思
第五章 語言與文化
**節(jié) 語言的本質和功能
一、語言的本質
二、語言的功能
第二節(jié) 語言與文化的關系
一、語言與文化的關系
二、語言與文化結構的關聯
第三節(jié) 語言瀕危與文化多樣性危機
一、世界瀕危語言現狀
二、瀕危語的成因及搶救
第六章 婚姻家庭與親屬制度
**節(jié) 性別與社會性別
一、性別與社會性別
二、社會性別理論
三、性的禁忌
第二節(jié) 婚姻、家庭和親屬制度
一、婚姻
二、家庭
三、親屬稱謂
四、繼嗣群
第七章 族群與族群認同
**節(jié) 族群概念
一、西方族群概念的認知歷史
二、中國學術界對族群概念的界定
第二節(jié) 族群與民族的關系
一、族群與民族的學術論爭
二、族群與民族的區(qū)別
第三節(jié) 族群認同研究現狀
一、族群認同的基本特點
二、族群認同的基本理論
第八章 宗教與儀式
**節(jié) 宗教的含義及類型
一、作為一種文化現象的宗教
二、超自然存在的類別
三、宗教中介
第二節(jié) 儀式與巫術
一、儀式
二、巫術
第九章 濡化、社會化與涵化
**節(jié) 濡化、社會化與涵化
一、濡化——文化傳遞的方式
二、社會化
三、涵化——文化輸入的方式
第二節(jié) 文化中斷與文化適應
一、文化中斷
二、文化適應
第十章 文化人類學理論與流派
**節(jié) 范式與理論流派
一、起源——歷時階段
二、結構——共時階段
三、意義——互動階段
第二節(jié) 人類學中國化
一、何為“人類學中國化”?
二、中國人類學的實踐
三、人類學的中國經驗
譯名對照表
文化人類學概論 節(jié)選
**章 導論
文化人類學:人及其文化的理解
第二節(jié) 如何學習文化人類學
作為一門課程的學習方法,與作為一門學科的研究方法在側重點上肯定有所不同,盡管二者之間有許多的聯系。文化人類學學科的性質和特點內在地規(guī)定了對這門課程的學習方法。
一、文化人類學的學科性質和特點
1.文化人類學的人文取向
人類對世間萬物的認知方式是不一樣的,由此也形成了不同的學科傳統。從大的方面,我們經常講的“自然科學”、“人文科學”(或有時我們擴大一點將社會、人文并稱而為“人文社會科學”)分別將自然現象(物質世界)和文化現象(精神世界)納入到了“科學”的研究視野中。文化人類學屬于人文科學的范疇。在這里稍微討論一下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在研究對象和方法上的差異有助于我們深入理解文化人類學的學科性質。尤其是在“科學主義”居于一種強勢地位、擁有幾乎毫無限制的話語權的時候,我們更應該認真思考二者之間的關系。②
首先,“科學”的含義并不是自然科學的專有名詞。就“科學”概念的希臘傳統而言,“科學”主要是指廣義而言的“學問”。如在亞利斯多德的學問體系中,除了“理論的學問”外,還包括了“邏輯的學問”、“生產的學問”、“實踐的學問”等。而“實踐”以下又可細分為“倫理學”、“政治學”、“經濟學”等,這些都是與人類的心智活動息息相關的。在德文中,“科學”(Wisen-schaft)一詞是源于德文“知識”(wissen)的抽象名詞。自啟蒙運動以來,“科學”一般都用以泛指任何有一定規(guī)模的學問。康德明確界說了“科學”的定義:
“任何一門學問,只要能構成為一系統,即一按原則而被組織起來的知識整體,都可稱為科學。”③
因此,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都是基于不同認知對象而產生的系統的學問。不應該將二者截然地對立起來。
其次,二者在研究方法和具體的研究路徑上有顯著的區(qū)別。舉例來講,自然科學的許多具體的研究可以通過反復實驗的方式進行論證。而這種方法在人文科學領域中卻無法實施。這不是人文科學的“先天不足”,而是由于人文科學研究對象的特點,使人文科學不應該也不可能按照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進行自己的研究。例如,文化人類學屬于人文科學,其探究的文化和心智大體上屬于能感知卻無法精確度量的精神世界。對這樣一個世界的探索,是不可能通過實驗的方式進行論證的。
與自然科學相比,文化人類學致力于探討人性(如善惡、美丑等),無論是從其傳統的主要論題,還是從其現實的關懷來看,這一學科都更具人文取向。它不是一門冷冰冰的學科,它追求的是在理解文化的基礎上弘揚屬于人類的人文精神價值。這種態(tài)度貫穿于人類學研究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兩大領域。
2.文化人類學的實證性
實證是文化人類學的重要特征,并構成了文化人類學研究的重要范式。
……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qū):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二體千字文
- >
推拿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山海經
- >
我與地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