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zhàn)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tài)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文化認同性的變形 版權(quán)信息
- ISBN:9787100043809
- 條形碼:9787100043809 ; 978-7-100-04380-9
- 裝幀:暫無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文化認同性的變形 內(nèi)容簡介
《文化認同性的變形》是由《第歐根尼》(DIOGENES)中文精選版編輯委員會編選的文化卷論文集。《第歐根尼》系國際哲學與人文科學理事會會刊DIOGENES的中文選刊,該刊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主辦,國際哲學與人文科學理事會贊助并在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支持下出版。
文化認同性基本上是指民族性。民族性是指一個集團的特征,這種特征表現(xiàn)為其成員有著共同的歷史或起源以及一種特殊的文化遺產(chǎn),盡管其歷史或起源經(jīng)常被神話化,其文化遺產(chǎn)從未是完全同質(zhì)的。
文化認同性的變形 目錄
文化認同性的變形
“我是他人”:對于同一性的誤解
大眾文化和世界文化:論“美國化”和文化保護主義政策
歐洲文化的鄉(xiāng)村根源和21世紀的挑戰(zhàn)
狩獵運動美學
將部族浪漫化:部族文化在文學描寫中的固定形式
作為全球語言的英語:問題、危險與機遇
陰暗時代的語言——卡內(nèi)蒂、克萊姆佩雷爾、本雅明
絲綢之路沿線的語言與文化交流
絲綢之路與中國西北部的混合型語言
絲綢之路的地理和語言狀況
少數(shù)民族語言——一種文化遺產(chǎn)
語言消亡的原因和環(huán)境
語言系統(tǒng)與語言學中的構(gòu)擬原則
翻譯,語言學家和各種文化的會合
作者簡介
人名索引
文化認同性的變形 節(jié)選
“我是他人”:對于同一性的誤解
馬克·富馬羅利 著 蕭俊明 譯
“同一性”一詞如同許多抽象的詞,在當代已經(jīng)成為一個反復使用的口號,有時使用起來甚至不假思索。同一性是神圣的;同一性是明確的:我們只能去贊同。
我們使用這個不很抽象的詞時未免太不嚴肅。我們急于在其之上建立意識形態(tài)營地。然而,同一性隱藏的奧秘正是自柏拉圖以來的偉大思想家所潛心探索的。我們可以在《蒂邁歐篇》有關(guān)存在及其對立面生成的段落中讀到這樣的議論:“同一性是一個孤獨和獨一無二的圈子,但是由于它的卓越之處在于能夠自己單獨生活,不需要其他人的幫助,而且在對待各種關(guān)系和朋友方面能夠獨立自主,因此它是自足的。”
這就是同一性,把自己封閉起來,成為絕對的東西。同一性的當前用法已經(jīng)超出了形而上學的范圍,簡直成了口頭禪;這無非是要營造一種輕浮和虛榮的跡象。這種虛榮是危險的,它可能很快變成神經(jīng)質(zhì)和攻擊性。我們每天都可以聽到要求同一性的呼聲,這種呼聲簡直是無處不在,各個國家,省、地區(qū)、教派、民族集團以及性團體都在對同一性大加標榜,它好像成了一種圖騰,同時又宣稱它受到了威脅,于是為了拯救同一性于水火之中,宣布了一場近乎于圣戰(zhàn)的戰(zhàn)爭。自從埃里克森的《同一性,青年及危機》一書在1968年問世以來,在個體心理學的語言中也可以聽到同一性的歌聲,但只不過是老調(diào)重彈,以學術(shù)探討的姿態(tài)來提出同一性的“探索”、“危機”、“構(gòu)建”以及“要求”等問題。
……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姑媽的寶刀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巴金-再思錄
- >
隨園食單
- >
我與地壇
- >
莉莉和章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