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當代科學中心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4648075
- 條形碼:9787504648075 ; 978-7-5046-4807-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當代科學中心 本書特色
本書是對國外科學博物館學發展現狀的介紹,提供了一個機會來讓國內的同行們了解這些新的爭論、新的思考、新的觀點,在*小的意義上,這是一種知識上的“進補”,一種學識上的熏陶。全書共分三篇,分別為新的課題、新的探討、新的質疑。
當代科學中心 內容簡介
科學博物館在不斷地探索新的運作方式,為的是使參觀者能夠洞悉各種學科的基本原理,熟悉現有的技術,了解科學的研究,知曉其在工業領域的應用,統而言之,就是要使他們萌發出一種意識,從而明鑒科學技術正在影響著我們共同的未來和個人的未來。
展覽、演示、解說、研討及各類活動在不斷地變換更新,一句話,所有供人們前來參觀的活動項目每日都在變化中。博物館是項目叢集之地,是持續創新之所。
今天,創新的呼聲越發激烈。新的傳播技術、密切關注公眾需求、政府裁減經費、價值觀念質詢等問題日益突顯,所有這些因素迫使博物館不斷做出調整,以適應動蕩不安的社會環境和難以兩就的未來期盼。他們必須重新審視自己的策略,變革運行的方式,不僅如此,他們還必須重新思考其歷史使命的真正內涵。
本書的目的旨在概要描述當前博物館領域各個方面的實際狀態,不拘一家之說,不為一家置辯。書中涵蓋的范圍展現了博物館當前正在開展的基本活動,博物館機構自身的演化以及所有已發生的變化對科學技術博物館學所帶來的影響。
為達此目的,全書蔡萃了該領域部分一流專家的來稿,他們是:史蒂文·艾里森-布內爾、詹姆斯·布拉德伯恩、克里斯托·布賴恩特、瑪麗-珍妮·喬菲爾-梅爾費特、讓·達瓦隆、戈里·德拉科特、多米尼奎·費里奧特、艾倫·弗里德曼、安德烈·喬丹、邁克爾·戈爾、杰克·基查德、保羅·海爾弗利奇、丹尼奧·雅各比、布魯諾·雅各米、喬勒·勒·馬雷克、布魯斯·萊文斯坦、羅杰·邁爾斯、喬恩·米勒、雷蒙德·蒙佩帶。
當代科學中心 目錄
**部分 新的課題
**章 巴黎工藝和技術行業博物館的變革(1998~2000)
**節 可供參觀的保護藏品
第二節 展覽:技術創新的足跡
博物館作為歷史的一部分
選擇“主要部門”
跟蹤時間的足跡
“開放的空間”:技術的展望
一條優選路線
分層次展示
獲取信息的方式
第三節 知識網絡
第二章 尋找我們的道路:適應21世紀的博物館學戰略
**節 將博物館交給使用者
對科學博物館的疑問
自下而上——博物館學探討的兩個方面
第二節 新大都會——21世紀世界科技博物館的雛形
一種理念的誕生
設計戰略
新大都會將是怎樣的科技館?
新大都會的布展
第三節 面向新世紀——探索的道路
科學中心的危機
科學中心——學習的工具
第三章 在信息高速公路上建立入口,設計、實施并使用本地的博物館設施
科學學習網絡
開端
**節 階段1:設計博物館基礎設施
以任務為基礎和教學法問題
涉及概念的一些問題
技術問題
經濟問題
政治問題
第二節 階段2:博物館基礎設施的實現
以任務為基礎和教育學的課題
技術問題
人員問題
經濟問題
政治問題
第三節 階段3:使用
概念問題
在線資源和節目設計策略
網絡博物館的持續發展策略
附錄A——科學學習網絡
第四章 創建一個非正規科學教育的學術之家
**節 非正規教育的興起
有關一項新興產業的問題
學術界是否準備給予幫助
研究與評估的需要
第二節 關于方法的需要
一個形成性評估研究的案例:關于人體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病毒)檢測的一堂計算機應用指導課
非正規科學教育重要嗎
領導層面培訓的需求
第三節 一個以研究和培訓為主的機構
一個非正規科學學習中心的多項描述
課程大綱
……
第五章 公眾理解科學中心的演進:對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經驗的一些思考
第二部分 新的探討
第六章 科學中心作為一種演化中的公共服務
第七章 在科技館中創造知識:服務公眾及科學界
第八章 超越“科學中心”的范疇,為了科技的闡釋
第九章 通過有關理解和學習的新理念去重新考慮博物館的概念和定位
第十章 針對兒童的科技博物館
第十一章 與博物館的觀眾達成一致
第十二章 書面的科學傳播——從雜志到博物館陳列的教科書
第三部分 新的質疑
第十三章 21世紀的科學素質與公民身份
第十四章 博物館文化行動的新形式
第十五章 沉寂的科學博物館學
第十六章 評博物館與其參觀者之間的關系
第十七章 立足博物館弘揚科學
參考文獻
作者介紹
當代科學中心 節選
**部分 新的課題
就像概述中介紹的那樣,科學博物館學是一個需要不斷創新的領域。
首先,正在運行的三個杰出的項目正反映了這種創新:巴黎工藝和技術行業博物館(Musee des Arts an Mfitiers)的革新,*近開幕的新大都會博物館(阿姆斯特丹),富蘭克林研究院(費城)科學博物館當地通信網絡的建立,它們擁有著共同的信念目標去建造一種與科學技術的親善關系,并探索傳播的方式去幫助建立和增強這種關系。它們的每一個實踐,都基于非正規傳播科學教育的理念。
由費里奧特(Ferriot)和杰科米(Jacomy)所展示的巴黎工藝和技術行業博物館的革新,其前提是基于三個積極的教育理念:試驗的重要性、實物的作用和對歷史的貢獻。這個“新博物館理念是植根于按照主題和年代序列”布展的工作場所并“體現技術實物環境的開放”。既然這些實物是對歷史的描述,它們必須作為當時科技的一部分的描述向公眾進行展示。因此技術演進可被理解為一個發展的過程。收藏品的豐富使得這一歷史的描述得以具備一定的準確性,在主要的步驟之間標出參照點。這一想法是要賦予歷史以全球的特點,給展示的全程賦予一種綜合的視野。
布拉德伯恩(Bradburne)研究大眾癡迷電子游戲和家庭電腦快速發展的趨勢,他認為這種傾向是廣大青少年公眾對科學中心興趣下降和參與互動式展教活動減弱的原因之一。有關設施和游戲在家庭中出現,以一種非正規的傳播方式替代了在科技館里的活動。他建議要重新思考參觀者和科學中心的關系,要了解“怎樣給參觀者帶來*充分的多樣性的體驗又能保持和有效學習的協調一致”。他也建議將參觀者——實際已成為使用者——引導到這樣一種境界里,把他們的現有能力調動起來,用以發展他們對世界的理論認識。“新大都會”將提高參觀者的能力,“從而使科學中心的作用成為創造一種環境,以便參觀者能在這一環境中積極主動地修正他們和科學技術之間的關系。路徑應由參觀者自己決定:學習,應根據一種上升的模式,由他們自己掌握”。
……
當代科學中心 作者簡介
伯納德·希爾博士現任蒙特利爾魁北克大學博物館研究碩士生項目負責人,長期從事科學技術會傳播研究,參與指導過此類問題的各種種國內外研究項目。埃姆林·科斯特博士具有地質學背景,曾在艾伯塔皇家蒂雷爾考古學博物館(1986-1991)和安大略科學中心(1991~1996)主持工作,現為曼哈頓近郊的自由科學中心主席兼總執行官(1996-)。
- >
推拿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隨園食單
- >
史學評論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經典常談
- >
自卑與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