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貨幣大歷史:金融霸權與大國興衰六百年
-
>
(精)方力鈞作品圖錄
-
>
《藏書報》2021合訂本
-
>
(精)中國當代書畫名家作品集·范碩:書法卷+繪畫卷(全2卷)
-
>
(噴繪樓閣版)女主臨朝:武則天的權力之路
-
>
書里掉出來一只狼+狼的故事-全2冊
-
>
奇思妙想創意玩具書(精裝4冊)
你應該知道的中國文化常識 版權信息
- ISBN:9787801757425
- 條形碼:9787801757425 ; 978-7-80175-742-5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你應該知道的中國文化常識 節選
漫游歷史的長河,我們不禁驚嘆于兩岸美妙的風光和動人的景觀。但這風光不
是人為的簡單描摹,這景觀也不是工匠的謀篇布局,這一切都只是歷史的沉積、時
代的烙印、歲月的回聲。
中華五千年悠久的歷史孕育了五千年輝煌燦爛的文化。“文”是線條交錯的圖
形、花紋;“化”是變化、改變、教化。這五千年來,歲月積淀的人類所創造的一切物質
財富和精神財富,就像一顆璀璨的明珠發射出耀眼的光芒。
在中華文化的歷史長河中,許許多多的人都為之付出努力、作出貢獻,有神話
英雄、帝王將相,有科技大家、文學名流,有時代豪杰、普通一卒……這一切都源于
神州這片沃土和人民這個搖籃。
學習和繼承祖國的文化遺產,了解和掌握文化常識,對新時代的我們來說頗為
重要。社會的日新月異,使人們不斷地去接受新事物、新知識、新文化,從而疏遠了
古代的文化及常識,為了彌補這個缺陷,編者編寫了本書以供讀者覽閱、回顧。
本書在編寫過程中按文學典藏、哲學思想、宗教信仰、稱呼稱謂、民間習俗、音
樂舞蹈、科學技術、歷史知識、常識典故、繪畫和書法、工藝和建筑等11個方面,對
200多條古代文化常識作了簡明的講解。
. 文學典藏。主要介紹各時代和歷史時期突出的文學成就和文學名家。在中國文
學發展的漫長歷史中,不但名家輩出,作品豐富,而且流派紛呈,構成了一幅色彩繽
紛的文學歷史畫卷。我們摘取重點加以介紹,不求全面,只求讓讀者能夠窺知文學
的輝煌成就以及了解文學發展中的有趣知識。
哲學思想。中國古代哲學是世界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古代哲學思想源遠
流長,博大精深。中國古代哲學萌芽于殷周,從孔子的“任”開始,中國古代哲學經過
幾次大的發展,歷朝歷代都有突出的哲學成就出現,到宋明理學時達到其發展的高
峰。中國古代哲學也對中國古代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宗教信仰。中國是一個有多種宗教的國家,也是一個信仰自由的國度,所以在
宗教信仰方面的國情十分復雜,從*早的原始圖騰,到從國外傳入的佛教、伊斯蘭
教,還有土生土長的道教。這些宗教都在不同時期影響了中國的歷史進程,直到今
天還對人們的思想產生著影響。
稱呼稱謂和民間習俗。這兩部分內容囊括了古代的各種官職稱謂和民間稱呼
以及直到今天還被人們繼續傳承的風俗習慣。這些都是歷史和文化的產物,凝聚的
是人們樸素情感。
歷史知識和常識典故。悠久的歷史、朝代的更迭、影響歷史進程的著名事件,被
人們廣為使用的常識典故,這些都為讀者展現一個脈絡清晰、高潮迭起、趣味橫生
的歷史多幕劇。
音樂舞蹈、繪畫和書法、工藝和建筑。中國的音樂、繪畫、書法、工藝、建筑都有
著重要的地位,成為了解中國的窗口和中國文化明顯的標志。許多珍品成為人們爭
相收藏的首選。
以上知識簡略的介紹,很多人們隨口就來的俗語、典故,熟知的作品、常見的稱
謂、頻繁接觸的文學和哲學宗教,盡管都被人們廣泛使用著,卻并不甚了解它們的
來由和背后的故事。本書的撰寫正基于此,力求做到常識性、通俗性和趣味性并舉。
本書以常識介紹為主,注意語言表述的流暢通俗,內容上不求全不求深,不作專門
的學術研討,只作賞識性的敘述,努力提高趣味性,力求讓讀者在休閑中求知,在求
知中獲得閱讀的樂趣。本書的結構屬松散型,書寫體式不求統一,敘述風格也不求
一致。既是一本知識儲備辭典,又是生活之余的休閑書。
文化需要延續,那么我們首先就要知道這些文化常識,然后在繼承的基礎上傳
播、發揚光大,并創造更多更新的文化成就,像古人留給我們一樣,將它們作為中華
文明的優秀成果饋贈他人,讓更多的人得到啟迪和教益。
本書在編寫過程中涉及到古代文化知識的方方面面,它們共同構成了一幅絢
麗多彩、深入淺出、錯落有致、層次分明的古代文化知識的篇章,把中國古代社會較
完整地展現在讀者的面前,也為讀者進一步了解古代文化知識掃清障礙。
◎“大夫”是如何從官職名變成醫生的
“大夫”一詞在古代就有,現在我們常常稱醫生為“大夫”,但在古時候“大
夫”并不指稱醫生,而是官職的名稱。
“大夫”一詞的較早記載是在西周時期,當時的官員爵位分為卿、大夫、士
三級,共同輔佐國君統治國家。“大夫”由此成為一般任官職者的俗稱。后來的
各個朝代所指的內容不盡相同,但都是用士大夫代稱入仕之人。到秦漢之后,名
叫“大夫”的官員逐漸增多。如有御史大夫、諫大夫、太中大夫、光祿大夫等
名,這些官員以議論政事為職,雖有些并不專任行政事務,俸祿卻較為豐厚。隋
唐之后,“大夫”又成了高級階官的稱號,而且名稱更為繁多:如光祿大夫、金
紫光祿大夫、銀青光祿大夫、正議大夫、通議大夫、太中大夫等等。到了清代
時,文官階自正一品至五品,都稱大夫。
那么“大夫”一詞又是怎么與醫生扯上關系的呢?
原來在唐末五代以后,官銜泛濫,以官名稱呼逐漸形成社會風氣。到了宋
朝,醫事制度和醫學教育發展迅速,負責管理醫療行政的醫官漸漸被分為七級,
每級皆有幾種官職,共有22種,如:和安大夫、成和大夫、成安大夫、成全大
夫、保安大夫等等。這些大夫多為醫官,一些北方人開始尊稱醫生為“大夫”。
從此,“大夫”便和醫生開始有了聯系。而為了區別于官名,人們將稱醫生為
“大夫”的“大”讀成dai,而不讀da。后來逐漸轉為今義,專指掌握醫藥衛生知
識和以治病救人為業的專業人士,也就是今天我們所說的醫生。
◎太醫與御醫的區別
在一些古裝宮廷電影、電視中,不乏聽到“太醫”、“御醫”這兩個稱呼,
那么這兩種稱呼的意思一樣嗎?
太醫這個稱呼則是古代醫官名。早在周代,宮廷中就設有掌管醫藥的官員,
當時稱為醫師。到秦漢時,醫官被稱為太醫令丞,這個官名一直沿用到南北朝。
隋文帝時期,在太常寺下設立了具有一定規模的太醫署。到唐代時發展為皇家直
屬的醫學行政、教學機構,成績優良者會得到獎勵和晉升,有機會成為御醫。
到宋代時便有了醫官院,是*權威的醫學機構,對太醫院的大夫分四個級
別,**等稱御醫,第二等稱吏目,第三等叫醫士,第四等叫醫生,醫生們通常
來說是不能獨立看病的。這些人都可以被稱為主醫,他們都是經過層層選拔、醫
術高明的醫生。
因此,宋元以后,太醫這個稱呼就常用來作為對一般醫生的敬稱了。
而“御醫”雖也同為醫官,卻有不同意思。其中的“御”字在古代時表示對
帝王的所作所為及所用之物的敬稱,如我們常聽到的“御旨”、“御賜”等都是
此意,而“御醫”即指御用醫生,指的就是專門為皇帝、妃嬪、皇子等皇室成員
看病的醫生,無論是供職在太醫院的醫官還是地方上舉薦來為皇帝看病的名醫,
都可以被稱為“御醫”。
所以,御醫確實被人們尊稱為太醫,但是被尊為“太醫”的絕大多數都不是
御醫。真正的御醫是極少的。正如為官者常被人稱為“老爺”,而被稱為“老爺”
者不一定是做官的。
◎“教師”的古今稱謂
幾千年來,人們對教師一向頗為尊重,對教師的稱呼也有很多種。
*早的教師出現在原始社會末期萌芽中的學校里,學官們被稱為“司徒”、
“秩宗”、“典樂”,這些學官既是管理行政的首領或長老,又是社會教育的承擔
者。
進入奴隸社會,官辦學校出現,教師名稱也同時出現,“師氏”、“父師”、
“少師”,由官吏擔任。“師氏”簡稱“師”,是周時掌管輔導王室、教育貴族子
弟及朝儀得失之事的官,也是國學中的教師。“父師”是退休的大夫,“少師”
是退休的士大夫。他們在退休之后,一般會在鄉學中擔任教師。
到孔子辦私學時,對教師有了“塾師”、“書師”、“學究”、“老學究”、
“村夫二嚴”、“門客”、“館師”、“館賓”等稱呼,但這些稱呼表示的身份不同,
比如“學究”和“老學究”是指私塾的教師; “村夫子”是鄉村塾中的教師;
“門客”是家塾的教師。
自戰國至唐宋,人們尊師重教,教師地位很高。人們對教師又有了新的尊
稱。比如:
先生:起初是指年長而有學問的人,后來指稱老師。
講席:原指高僧、儒師講經講學的席位,后用作對師長、學者的尊稱。
夫子:*早指年長者,后為孔門弟子名師孔子的尊稱,后用以沿稱教師,以
示尊敬。
西席:古人席地而坐,以居西而面東為尊,故教師被稱為西席,也稱“西
賓”。
函丈:也稱“函仗”,原指講學者與聽講者的坐席之間相距一丈的距離,以
后用來指對學者或老師的敬稱。
師范:此用法在今日仍沿用,因為教師應當有豐富的知識和高尚的德行。
他們的言談舉止都應是學生的表率。所以,這一詞便理所當然地成了教師的別
稱。
絳帳:漢代著名的學者馬融在授課之時,常居于高堂之上,身邊放下紅色的
帷帳,“前授門徒,后列女樂”。此后也有人用“絳帳”或“絳帷”作為對師長
的尊稱。
除了以上這些之外,教師的別稱還有:“世儒”、“師儒”、“耆艾”、“老
夫子”、“尊師”等。
◎為什么用“桃李”來比喻學生
我們常說那些培養過、教育過眾多學生的老師為“桃李滿天下”,這里的
“桃李”代指的就是學生,可“桃李”原本就是指常見的水果,為什么用來指代
學生呢?
原來,在我國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有“華如桃李”的詩句,暗指了桃花和
李花盛開的時候紛繁艷麗,后人便用桃李來形容人長得貌美,也喻人青春年少。
另外,在春秋時,魏國有個大臣叫子質,他得勢的時候,曾培養和保舉過不
少的人,后來因得罪了魏文侯,他便獨自跑到北方去了。在北方,子質遇到一個
叫子簡的人,就向他抱怨,埋怨自己培養保舉的人落井下石,不肯為自己出力,
有的還翻臉不認人。
子簡笑著說: “春天種下桃樹和李樹,夏天可以在樹下休息納涼,秋天還可
以吃到果子:可是你春天種下的是蒺藜(一種帶刺的植物),不僅不能利用它的種
子,秋天長出的刺還會刺人。所以君子培養人才,要像種樹一樣,應該先選準對
象,然后再加以培養。”
此后,人們就把提拔起來的優秀人才稱為“桃李”。
到了唐朝,有記載:狄仁杰推薦了姚元崇等數十人,這些人后來皆為名臣,
時人對狄仁杰說: “天下桃李,悉在公門矣。”后來“桃李”便用來比喻栽培的
后輩和所教的門生。流傳到今天,人們便用“桃李滿天下”來比喻所培育的人才
極多,遍布各地。
- >
莉莉和章魚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二體千字文
- >
隨園食單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朝聞道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