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四千年農夫 中國、朝鮮和日本的永續農業
-
>
(精)中華古樹名木(全2冊)
-
>
線辣椒優質高產栽培
-
>
生命的藝術:動物解剖學的神秘歷史之旅
-
>
正確使用農藥知識問答
-
>
龍眼譜:外二種
-
>
迷你花園:打造你的玻璃生態瓶
西藏農業氣候資源區劃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2943295
- 條形碼:9787502943295 ; 978-7-5029-4329-5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西藏農業氣候資源區劃 本書特色
本書是根據西藏自治區科技廳2002年重點科研項目《西藏農業氣候資源區劃》課題、2006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西藏羊卓雍湖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響應》項目(40565002)的研究成果編寫而成的專著。全書共分6章:西藏自然地理和氣候概況、西藏農業氣候資源、西藏農業氣象災害、西藏作物農業氣象條件分析、西藏經濟林木與氣象條件分析、西藏農業氣候區劃等。 本書應用比較系統、翔實的近30年(1971—2000)西藏氣象、水文站、短時氣候考察等氣象資料。首次利用G1s技術,繪制了西藏自治區高分辨率的氣候資源空間分布圖,較為客觀地揭示了光、溫、水資源在復雜地形條件下的分布狀況;完成了高分辨率的農業氣候區劃圖,對氣候資源進行了分區評述。采用現代氣候診斷分析方法,分析了西藏高原近30年主要氣象要素的基本氣候特征、年際和年代際變化;分析了西藏干旱、洪澇、冰雹、雪災和風災等主要農業氣象災害的時空分布、發生規律、年代際變化特征,并針對不同災害提出了防御對策。 本書可供從事農業、氣象、林業、水利、環境資源開發利用及其發展規劃等方面的生產、科研、教學及管理部門的人員參考。
西藏農業氣候資源區劃 內容簡介
本書利用GIS技術,繪制了西藏自治區高分辨率的氣候資源空間分布圖,較為客觀地揭示了光、溫、水資源在復雜地形條件下的分布狀況;完成了高分辨率的農業氣候區劃圖,對氣候資源進行了分區評述。
西藏農業氣候資源區劃 目錄
西藏農業氣候資源區劃 節選
西藏是以農牧業為主體產業的邊疆少數民族地區,2004年農牧業總產值占
全自治區工農業總產值的30%,發展農牧業不僅是現階段西藏經濟建設的戰略
重點,而且在今后相當長的時期內,農牧業的戰略地位是不會改變的。農牧業
發展速度與廣大人民群眾對農畜產品日益增長的需要和全區經濟建設發展的
需要相適應,建立一個經濟效益高、社會效益好、生態效益穩定、良性循環的農
業經濟機制,達到高產、優質、高效益的農業目標,實現農業現代化是西藏農牧
業發展戰略的總目標。要使農牧業生產按預定目標發展,取得預期的效果,必
須采取相應的對策和具體措施,農業要發展必須根據不同農牧業區的氣候特
點,充分利用氣候資源優勢,實行分類指導,提高氣候資源和農畜副產品的利用
率,提高農牧業的總體經濟效益。
自20世紀80年代初期大規模完成第二次農業氣候區劃以來,中國農業生
產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①隨著農業科學技術進步,高新技術引進,農業朝高
產、優質、高效、低耗方向發展;種植業向糧食一經濟一飼料作物三元結構轉變;
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向農業氣候區劃提出了新的要求。②氣候條件與氣候資源
本身發生了變化,如中國東北地區平均氣溫升高,北方地區干旱范圍擴大,長江
流域洪澇增多,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異常氣候事件呈現明顯增多的趨
勢,有必要重新認識氣候資源的變化及其合理利用和保護問題。③農業氣候區
劃技術條件發生了巨大變化。“3S"與寬帶高速網技術在農業氣候資源動態監
測與開發應用中展示出廣闊前景。基于此,中國氣象局于1997年12月下發“關
于組織開展第三次農業氣候區劃試點工作的通知”,利用“3S"技術進行氣候資
源開發利用和保護監測體系的建立,實行資源的平面與立體、時間與空間的全
方位優化配置。為各級政府分類指導農業生產,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發揮區域
氣候優勢,趨利避害減輕氣候災害損失,提高資源開發的總體效益。為此,2002
年課題組向西藏自治區科技廳申報了“西藏農業氣候資源區劃”項目,并得以立項。
課題組在研究分析西藏農業氣候條件和農牧業生產實際的基礎上,參考了
近年來國內完成的有關西藏全區、地(市)級和縣級農業氣候區劃,以及各種單
項農業氣候研究成果,收集了大量的氣象資料和水文資料,采用現代氣候診斷
分析方法,并結合GIS技術,完成了高分辨率的農業氣候資源分布圖,揭示了近
30年(1971—2000)西藏自治區農業氣候資源和農業氣象災害的時空分布規律、
年際和年代際氣候變化特征;對農作物、經濟林木的氣象條件進行了較為系統
的分析,繪制了高分辨率的自然種植區劃圖。課題研究過程中,在《地理學報》、
《自然資源學報》、《應用氣象學報》等國家核心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8篇,并出版
了《西藏高原霜凍氣候特征及預報方法研究二》一書。
《西藏農業氣候資源區劃》共分6章。第1章:西藏自然地理和氣候概況。
介紹了西藏的地形地貌、冰川、河流和植被情況,以及農業氣候資源特點。第2
章:西藏農業氣候資源。在地理信息系統支持下,進行了500 m×500 m網格點
氣象要素的推算和分析,繪制了高分辨率的氣候資源空間分布圖,較為客觀地
揭示了西藏光、溫、水資源在復雜地形條件下的分布狀況;利用現代氣候診斷分
析方法,分析了西藏近30年日照時數、總輻射、氣溫、地溫、降水量、降水日數、平
均風速等氣象要素的基本氣候特征、年際和年代際變化特征等;評價了如何利
用氣候資源以利于西藏農業發展。第3章:西藏農業氣象災害。分析了干旱、洪
澇、冰雹、雪災和風災等西藏主要農業氣象災害的時空分布、發生規律、年代際
變化特征,并針對不同災害提出了防御對策。第4章:西藏作物農業氣象條件分
析。重點分析了冬小麥、青稞、油菜、豆類、玉米、水稻的氣象條件,以及主要作
物產量的變化趨勢;利用GIS技術,繪出了西藏冬小麥、青稞自然生態分布圖。
第5章:西藏經濟林木與氣象條件分析。根據生態條件和果樹種類,繪制了西藏
果樹自然分布圖,分析了蘋果、梨、桃、杏、核桃、茶樹、花椒等主要經濟林木的氣
象條件。第6章:西藏農業氣候區劃。基于全自治區39個氣象站和21個水文
站,以及臨時氣象站、已撤銷氣象站的氣象觀測資料,參考國內區劃指標,結合
西藏實際,提出區劃指標,劃分了具有明確農業意義的農業氣候區;完成了基于
GIS下的高分辨率農業氣候區劃圖,并對氣候資源進行了分區評述。
本書各章節執筆如下:第1章:杜軍、張勇;第2章:杜軍、胡軍、張勇;第3
章:杜軍、張勇;第4章:杜軍、胡軍;第5章:杜軍;第6章:杜軍;統稿:杜軍;資料
收集整理:索朗歐珠、格桑卓瑪、拉巴。
本書編著過程中,得到了西藏自治區科技廳、西藏自治區氣象局、拉薩市氣
象局有關領導的關心,以及西藏自治區氣象臺正研級高級工程師假拉、西藏自
治區衛星遙感中心高級工程邊多師、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高級工程師莊立偉、
西藏自治區氣候中心高級工程師張核真的指導和幫助,同時還得到了2006年國
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西藏羊卓雍湖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響應”(40565002)的資
助,在此表示*誠摯的感謝。
“西藏農業氣候資源區劃”課題組
2006年12月
第3章 西藏農業氣象災害
農業生產是按人們的經濟目的而進行的綜合性生物生產,F階段的農業生產主要還是
在露天自然條件下進行的,因此,受氣象條件的影響很大,如果遇有氣象條件異常,超出了農
業生產能夠適應的范圍和農業技術措施的調節能力,這些氣象條件就會嚴重危害農業生物
的生長發育和產量的形成,導致減產、產品質量下降,使人們的經濟收益受到嚴重損失。這
種由于氣象條件異常給農業生產帶來的嚴重危害和給人們經濟上造成的嚴重損失就是農業
氣象災害。它是一種或多種致災因子對某一區域農牧業生產過程或生產對象所造成的抑制
破壞作用,超越了當地農牧業生產對象的調節承受能力而形成不同程度損失的天氣氣候異
,F象,它的發生往往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通常還具有較大強度的短時性和滯后性危
害,是直接或間接導致農牧業生產產量年際間增減幅度差異顯著的主要原因。
西藏自治區主要的農業氣象災害有干旱、洪澇、冰雹、霜凍、病蟲害和雪災,它們每年都
會給當地農牧業生產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據不完全統計,1982—2000年平均每年受災面
積為2.844萬hm2(圖3.1),其中1983年受災面積*大,達20.37萬hm。,其次是1995年,
為13.23萬hm2。從各種災害面積占總受災面積比例來看(圖3.2),干旱所占比例*大,達
38%,病蟲害次之,為25%。因此,通過研究,應充分掌握本地區農業氣象災害的季節性、周
期性、突發性特點和規律,采取各種有效的防御措施,使災害對本地區農牧業生產的影響和
危害程度降低到*低限度。
本章我們重點分析干旱、洪澇、冰雹、雪災和大風等農業氣象災害的時空分布和發生規
律。由于《西藏高原霜凍氣候特征及預報方法研究》一書系統地介紹了西藏霜凍發生的類
型、危害的作物、一般規律和農業氣象條件;利用GIS技術揭示了西藏霜凍的空間分布狀況
和區劃;分析了西藏高原主要農區近40年霜凍的基本氣候特征、年代際變化、年際變化、趨
勢變化、氣候異常和氣候突變;介紹了西藏霜凍發生的環流形勢,建立了長期預報方法;根據
西藏各地霜凍發生的特點,提出了海拔3 800 m以上高寒農區幾項防霜措施。因此,關于霜
凍的發生規律和時空分布特征,本書就不再詳細闡述。
3.1 干旱
干旱通常是指因長期沒有降水或降水顯著偏少,造成空氣干燥、土壤缺水甚至干涸的氣
候現象。
農業干旱的發生是一個很復雜的過程,它受多種因素的制約。首先是氣象因素,除了降
水量外,降水的強度、氣溫、光照、風速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干旱的等級;其次是農業生產
本身的特點,農業結構、耕作制度、農作物種類、生育時期及耕作措施等;第三是某些自然地
理條件,如土壤、水文、地形、地貌等;第四是社會經濟條件,如灌溉條件、土壤水分保持所需
的物質條件等。
從氣象角度看,干旱有兩種含義:一是指氣候干旱。如春季(3—5月)西藏主要農區平
均降水量為20~60 mm,僅占年降水量的5%~10%;而農田蒸散量高達280~350 mm,占
年蒸散量的26%~30%。此期,農田水分的支出遠大于收入,土壤年年處于干旱狀態,因此
春旱是西藏的基本氣候特征。另一是指由于氣候異常而引起的天氣干旱。如盛夏(7—8
月),西藏各地已進入雨季,但有的年份會出現一段晴熱少雨的天氣而發生干旱,此時正值小
麥、青稞抽穗、開花和灌漿期,需水量大。干旱的發生,將影響作物開花授粉,減緩籽粒灌漿
速度,縮短灌漿時間,致使籽粒不飽滿,千粒重下降,造成減產。
持續時間長、發生強度大的干旱現象,常常會給當地社會、經濟發展,工農業生產,生態
環境,甚至人類生存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干旱在世界上不同地區不同時期都可能發生,一
般說來,季風氣候區是干旱發生*為頻繁的地區。西藏高原屬于季風氣候區,在羌塘高原西
北部,由于接近亞洲大陸腹地中心,加以重山阻隔,很少受到南來水汽的影響,平均年降水量
不足100 mm,自然降水遠不能滿足作物和牧草生長的需要,致使該地常年處于干旱狀態。
在藏東南和喜瑪拉雅山的南坡,受特殊地形影響,降水較多,平均年降水量大于600 mm,其
中波密、察隅、墨脫年降水量達1 000 mm以上,屬輕干旱區。其余廣大農牧區,因雨水較
少,平均年降水量為200~500 mm,年際、月際變率較大,致使干旱發生較為頻繁,屬干旱或
重旱區,其中以雅魯藏布江上中游農業區*為嚴重,尤其是夏季干旱的危害*大。
據不完全統計,1982—1999年平均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干旱發生(圖3.3),年平均受災
面積為3.412萬hm2,其中1983和1986年為全區大范圍的重旱年,受災面積分別為10.07
萬和9.3萬hm2。
3.1.1干旱類型及其影響
3.1.1.1依據干旱發生的時間,大致可分為春旱、夏旱和春夏連旱
春旱是指3—5月因氣溫偏高、太陽輻射強烈、風力大、蒸發力強、長期無雨、降水量明
顯偏少所引起的干旱現象。春旱的危害主要影響春播作物的正常播種、出苗及前期的生長
發育,造成斷壟、缺苗、死苗現象發生;使冬作物返青后幼穗分化過程和拔節期生長發育受
阻,導致后期穗數、粒數減少;使牧草返青期推遲或延緩其生長速度,導致牲畜食物匱乏、飲
水困難。
夏旱也稱伏旱,指發生在6—8月的干旱。夏旱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初夏干旱,由于雨季
開始期偏晚,推遲到6月中、下旬才進入雨季,在6月上、中旬出現一個降水相對偏少的時
段,往往會發生旱象,此時期正是西藏地區小麥、青稞拔節孕穗期,土壤水分散失與增補矛盾
特別突出,作物處在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并進期,對水分需求量增大。穗器官形成,特別是
花粉母細胞四分體形成期,對水分要求敏感,若遇干旱,影響作物小穗小花的形成,直接影響
到有效穗粒數的多少和產量的高低。另一種是盛夏干旱,指雨季7—8月問出現一段晴熱少
雨的天氣而發生的干旱,亦稱“卡脖子旱”。在此期間,正值小麥、青稞抽穗、開花和灌漿期,
需水量大。若水分不足,影響作物開花授粉,減緩籽粒灌漿速度,灌漿時間縮短,致使籽粒不
飽滿,千粒重下降,造成減產。
春夏連旱。是上述兩種干旱于一年中連續發生的持續干旱現象。因其持續時間長,強
度大,危害程度*大。常會導致農牧業生產遭受巨大損失,而且還會導致河水干涸斷流,給
地方經濟發展和脆弱的生態平衡系統帶來嚴重的滯后影響。
上述干旱類型中,以春夏連旱的危害*嚴重。
3.1.1.2依據干旱發生的原因,干旱以土壤干旱為主
按干旱的成因,可將干旱分為土壤干旱、大氣干旱和生理干旱。土壤干旱是指土壤水分
不能滿足植物需要的一種干旱現象。久晴不雨,長期大氣干旱是土壤干旱的主要成因。大
氣干旱是指大氣中的干旱現象。這時空氣十分干燥,加之高溫,有時并伴有一定的風力。土
壤可能并不缺水,但因作物蒸騰速率遠大于根系水分的吸收速率,作物體內水分收支不平
衡,因水分虧缺而受旱。生理干旱,并非是土壤缺水而引起的,往往土壤中有足夠的水分,但
由于其他環境因素不利(如氣溫過高,土壤通氣不良——CO。增多、O:不足,土壤含鹽分濃
度偏高,土壤過濕等)或農業技術措施不當(如化肥施得過多,影響根系的吸水),使作物體內
水分平衡失調而造成危害。
西藏大部分地區極端*高氣溫不超過30℃,并且各種土壤的酸、堿、鹽濃度適中,因而
作物生長期間基本上不存在大氣干旱和生理干旱現象。相反,在長期無雨或少雨的情況下,
土壤干旱現象卻時常發生。
- >
推拿
- >
自卑與超越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唐代進士錄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月亮與六便士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