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古鏡臨習 版權信息
- ISBN:9787801805638
- 條形碼:9787801805638 ; 978-7-80180-563-8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古鏡臨習 本書特色
興衰溯源
知遇之恩
聲教遠播
高山仰止
英雄末路
經天緯地
一代天驕
曠世文豪
著史治國
貞觀英主
經濟奇才
雄才大略
千古一帝
古鏡臨習 內容簡介
本書是寫古代名人及帝王生平事跡的文集。包括收錄開國名相、貞觀英主、丹心汗青、謀略大師、興衰溯源等內容。
古鏡臨習 目錄
古鏡臨習 節選
br />
對鏡方知自真形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以人為
鏡,可以知得失。”
——《舊唐書·魏征傳》
《古鏡臨習》是本寫人物的文集,是我多年心血的結晶,是長期積累
而成的。其形成顧名思義,其意自見,我就不贅述了。既是讀書所得,也
是思考所得。這里所寫的都是我所喜歡的人物。這些人物的經歷、言行曾
使我明白許多道理,也給了我許多信心、力量和安慰,使我懂得在紛繁萬
象、忠奸混雜、真偽難辨、美丑交陳的世界中到底應該怎樣做人處世。這
些文章從搜集、寫作到定稿大都經過了數十年之久。他們經常放在我的案
頭,我不時翻閱、品讀,總有新的收獲。每次從閱讀中發現新的材料或思
有所得,都及時補充進去。因此,這些文章既是我的作品,也是我學習的
教材,每每以其中人物的言行作為自己行為的準則。遺憾的是,限于時間
和精力,也限于書的篇幅,還有許多十分珍貴的資料和事件沒有能寫進
去。在幾千年的文明史中,我們的先人在生存和發展中積累的做人做事的
經驗是一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豐富的精神寶藏,其中的每一粒“砂
子”都價值連城,我們只能是采一漏萬。因此,在本書即將出版之際,我
的心情就像一個發現了一座大的“金礦”,而自己只能夠撿一塊“砂金”
就不得不離去的旅人那樣,總有一種戀戀不舍的心情。為了使這座金礦不
被埋沒,而能給別人帶來福祉,我愿把自己的發現公諸于世,以便為有志
于“淘金”的后來者指出一個方向,使他們少走彎路。下面就是我要奉獻
給大家的。晏殊為北宋詞人。7歲時即獲神童之名,后經人舉薦,破格與其他進
士一道參加宋真宗主持的殿試。題出后,晏殊一看就報告說:“這道題我
十天前做過,請另擬。”真宗見其誠實而多才,乃賜同進士出身。后宮中
需請一位太子的教師,真宗想用晏殊,但吏部官員認為他資歷淺。真宗
說:“聽說館閣臣僚們游山玩水,吃喝飲宴,唯晏殊閉門讀書,處事謹慎,
不是很適合教育太子嗎?”晏殊知道后便如實回答:“不是我不想干那些
事,是沒銣,有了錢我也會干的。”真宗聽后,更加賞識他的誠實。晏殊
為北宋詞人,不少人都知道,“無坷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乃是
他寫的名句。但是,不一定許多人會知道,他又是一位非常誠實的人。北
宋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年輕時,由于家貧,上不起學,他就一個人跑到
一間僧舍中去讀書。他每天晚上,用糙米煮好一盆稀粥,等第二天粥凝凍
后,就用刀劃成四塊,每天早晚各取兩塊來吃;沒有萊,就用鹽腌點野菜
莖作為副食。一天,一位同學來看他,見到他的情景,回家告訴當南京留
守的父親,他父母即命人給范仲淹送去酒肉。過了幾天,那同學再去看
他,見到那些酒肉原封不動地放著,已經發霉變味了。同學問其故,范仲
淹說:“我并不是不感謝令尊的厚意,只是我平時吃稀飯已成習慣,不覺
得苦;現在如果貪圖吃喝,一生中如何能再吃苦呢?”同學聽罷,更由衷
敬佩。自有科舉以來,古人就得靠讀書趕考,求得金榜題名,謀取一官半
職。對于窮書生來說,十載寒窗也就難免的了。北宋的范仲淹也是走這條
道路,不同的是,他顯得更有骨氣,更有志向,人生的目標也更為明確。
他不因貧困而喪志,恰恰相反,他以貧困勵志,以苦為樂,自覺而又嚴格
地約束自己。同學父母送來的酒肉,對于長久以冷稀飯為食的范仲淹來
說,實在是太難得的佳肴了,然而,他知道,自己正在艱苦奮斗之中,吃
了一兩頓美味佳肴,就會滋長一分貪圖吃喝之心意,所以,他寧可讓酒肉
發霉變味,也不嘗試一點。能夠這樣約束和激勵自己,也無怪他能夠學有
所成,并成為北宋朝一代名臣了。明朝人徐溥在求學時,為了撿點自己的
言行,別出心裁地想了一個方法。他在桌上準備了兩個瓶子,每當自己做
了一件好事,說了一句好話,想了一個好念頭,就在一個瓶子里放一顆黃
豆;反之,就在另一瓶子里放一顆黑豆。開始時,黑豆頗多,黃豆寥寥,他就深刻反思;過了一段時間,黃豆黑豆各半,他再接再厲、律己更嚴;
到*后,黃豆很多,黑豆寥寥。徐溥就是這樣,嚴于律己,有錯必糾,*
終成為明朝的一代名臣。這個徐溥的做法,也實在令人贊嘆。古人講究修
養自身,我們今人也同樣需要,只不過方式方法不同而已。徐溥的方法,
我們很難做到,學他的做法恐怕會很累,但是,他的做法*本質的,我認
為就是“自覺”二字。有了自覺修身的愿望,并不一定以瓶裝豆;如果沒
有改造和提高自身的愿望,那么就肯定會放縱自己,“黑豆”越多也不以
為恥,來自外界的各種道德說教,那更是隔靴搔癢了。
宋朝人楊時很有學問,但仍很謙虛好學,四十多歲時,仍到洛陽投理
學大師程頤。到了程家門口,恰遇程頤午睡,楊時就謙恭地在門外等候。
這時,天降大雪,楊時仍肅立不去。到程頤醒來,雪已下了一尺多深。這
就是“程門立雪”的故事,向來是用于謙虛好學或尊敬老師方面。今天的
人,已很難會去學“楊時立雪”了,或者還會認為他有點“傻”。春秋時,
吳人季扎出使北方,途經朋友徐君家時,徐君對其佩劍十分喜愛,因禮儀
之需,季扎還要用,答應回來時送給他。等到季扎返回時,徐君已死,于
是,季扎就把劍系在徐君墳頭的樹上。別人問:“徐君已死,還給他干什
么?”季扎回答:“我心已許,怎能因他死了而背信?”后漢人郭僅,當并
州牧時到美稷視察,受到一群兒童的歡迎。郭僅和他們約好,某日回來時
再和他們相聚。但是返回時,比原來說的早了一天,他為了守信,就住在
城郊,到次日才如約進城。上述兩個故事,說的都是古人講誠信、重承諾
的美德。的確,講誠信,重承諾,靠的主要還不是一紙合同,而是內心的
責任——說過的,就要做到。
春秋時,管仲輔佐齊國公子糾,為了奪權,管仲曾射殺公子小白,但
僅射中衣帶鉤。后小白奪得王位,即齊桓公,管仲被捕并要處死。這時,
輔佐桓公的鮑叔牙極力勸阻,聲言自己有五點不如管仲:寬惠愛民不如,
治國理政不如,忠信得民不如,制定禮儀不如,領兵打仗不如。因此,桓
公要稱霸天下,必須忘記一箭之仇,重用管仲。于是,桓公任管仲為相,
鮑叔牙甘居其下,二人輔佐桓公,成為諸侯盟主。后來,管仲感慨地說:
“我當初與鮑叔做生意,賺了錢總是自己多拿,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是
家貧所致;我曾與鮑叔謀事,但屢屢失誤,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我有順有
不順;我曾三次做官,三次被貶逐,鮑叔不以我為無能,知我乃是未逢其周公吐哺
周公旦在中國歷史上具有重要影響,以勤政為國、殫精竭慮而傳為美
談。周本來是商朝的一個屬國。這個“舊邦”,傳說是帝嚳的后裔,屬于
姬姓之族。到虞夏之際,它的祖先定居在邰(今陜西武功縣西南)。邰這
個地方,處在渭北平原中心,土地肥沃。
周人在這片肥田沃土上休養生息,發展生產,境內一片太平盛世。姬
歷死后,他的兒子姬昌繼立,稱為周文王。周文王在周人中實行“懷保小
民,惠鮮鰥寡”,以此緩和階級矛盾。這些和當時商王朝內部的混亂情況,
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文王治岐的主要措施有:耕者九一,仕者世祿,關市
譏而不征,澤梁無禁,罪人不孥。這是鞏固奴隸制的經濟基礎,安定了人
心,自然得到周人的擁護。
文王去世后,次子姬發登上了王位,即周武王。周武王的兄弟眾多,
諸兄弟中,論聰明才智,不同凡響的就要數排行老四的周公旦了。當初文
王在世時,周公旦作為兒子就非常孝順有禮貌,并且智謀過人,在所有的
兒子中出類拔萃,深受文王喜愛。兄弟們在一起相處時,周公旦也能以身
作則,尊長愛幼,從不自恃聰明而欺負、蔑視兄弟們。武王對他更是欣
賞,凡事都要和他商量,請他為自己出謀劃策。武王即位后,把周公作為
自己*得力的助手,兄弟二人攜手共進,為完成文王的滅商大業而共同
奮斗。
經過幾年的準備,時機基本上成熟了。于是在武王九年,武王在周公
等人的協助下,在盟津(今孟津)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戰前演習。大軍從
盟津(今孟津)渡河,沿河向東進攻。于周武王十一年正月甲子日清晨到
達殷郊牧野(約在河南汲縣境內)。武王在此舉行戰爭前的誓師動員大會,
誓詞就是《尚書》中有名的《牧誓》。
《牧誓》是周公代武王而作。全文分為兩段,**段痛斥商紂王只聽
婦人(妲己)之言,不祭祀祖先天地之神,連自己同祖兄弟都不進用,反而重用四方逃亡的罪人,讓他們欺凌百姓,導致天怒人怨,招致殷紂王滅
亡;第二段周公以武王的口氣寫了武王是躬行天罰、順應歷史潮流而討伐
商紂的。同時宣布了作戰紀律,鼓勵戰士勇猛殺敵。
宣誓后的將士精神振奮,斗志昂揚,一鼓作氣,勇往直前,勢如破
竹,直逼朝歌。紂王倉皇出城應戰,那些被迫從軍的奴隸一到陣前便掉轉
矛頭,倒戈起義,往回沖殺,引導周軍攻入朝歌,商軍潰敗。紂王在鹿臺
自焚身亡。武王手持大白旗指揮諸侯,諸侯都朝拜武王,武王也向諸侯們
還禮。禮畢,諸侯們跟隨武王進入商都,百姓皆跪地相迎,武王讓群臣告
訴商百姓:“上天降休。”百姓們感激不盡,連連跪拜武王。周公拿著大
鈹,畢公拿著小鉞站立在武王兩側,向上天和商民宣布紂王罪狀,正式宣
告商朝滅亡,周取而代之,武王為天子。
武王以周公在伐紂滅商中功勞卓越而封周公于少昊之曲阜,稱魯公。
可是,鑒于剛剛消滅了商紂,周武王還面臨著許多治理國家、發展生產的
大事,身上的擔子實在太重了,于是周公就對武王說:“如今正是您需要
人的時候,我怎么能留在魯地享清福呢?”武王被周公的一片赤誠之心所
感動,答應了周公的請求,讓他留在自己身邊輔佐,共同治理周朝這新生
的國家。
周公在武王伐紂滅商的過程中,以自己的聰明才智,為武王出謀劃
策,起草政令,立下了汗馬功勞,取得武王的信任和賞識,也受到文武百
官的愛戴,使他的威望日益提高,為日后的攝政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由于過度勞累,武王身染重病,無法料理國事。
武王死了,太子誦還是個年幼的孩子。周公雖然擁立他繼承了王位,
稱為成王,但面對國家初立,尚未穩固,內憂外患接踵而來的復雜形勢,
成王怎么應付得了?《尚書》中記載:“有大艱于西土,西土人亦不靜。”
武王之死使整個國家失去了支柱,形勢迫切需要一位既有才干又有威望、
能及時處理問題的人來收拾這種局面,于是,這個責任便落到了周公肩
上。周公雖無心王位,但卻擔心天下聞武王病死而發生分裂和叛亂,因此
他決定代成王攝政當國,暫渡難關。
商侯武庚在殷地趁管叔、蔡叔對周公攝政不滿之際,煽動他們發動叛
亂。又串通了東南各地的徐、奄、薄姑和熊、盈等國,共同起兵叛國。據
說東方十七國俱反,聲勢浩大,一時烽火四起,導致周人所居的西土也騷動不安,人心惶惶。關鍵時刻,周公當機立斷,堅決主張武力東征平叛。
他向成王和召公等人解釋了東征的理由,認為如不及時平叛,恐怕會使這
種動亂局面迅速蔓延,遍及全國,那時將后患無窮。成王、召公等同意了
周公的意見,決定召集大軍東征平叛。當時周朝的很多貴族畏懼打仗,周
公便以天子身份作《大誥》一文,激勵畏縮之人。為了分化關東之敵,周
公曾親赴楚國,說服楚人不要參加叛亂。全部工作準備就緒,周公開始調
兵遣將組成浩浩蕩蕩的東征大軍。周公親自統率軍隊,并讓在齊國的姜太
公也自行指揮所屬兵馬一起討伐叛軍。經過三年,叛亂終于在公元前1022
年被平定了。周公東征時期,曾作《微子之命》、《歸禾》、《嘉禾》、《康
誥》等紀事篇章,現存于《尚書》之中,成為周公東征的實證資料。東征
中那殘酷而激烈的斗爭場面在我國文學史上**部詩歌總集《詩經》中也
有反映。《詩經·豳風·破斧》寫道:“既破我斧,又缺我折。周公東征,
四國是皇。哀我人斯,亦孔之將。”
周公東征像疾風驟雨席卷了大河下游,改變了原有民族部落的格局,
形成了民族大遷徙大融合,使周朝的國勢大為擴展,國威四揚,四方的國
家都來順服于周。周公的卓越功績使他得到了成王和臣民的信任和敬仰。
周公東征之后,全國的局勢基本穩定下來,周公便積極采取措施,鞏固周
王朝的統治。
怎樣統治先后被征服的地區,是戰爭勝利之后的大問題,武庚和奄
國、淮夷的叛亂,表明重要地區不能再用舊的氏族首領,必須分封周族中
*可信賴的成員,這已和武王時的分封不一樣了。周公的這次分封,被稱
作封藩建衛,以藩屏國。封藩就是在以前周武王分封的基礎上,繼續實行
再分封,就是將周天子的子弟、親戚、功臣和古代先王至賢后裔分封到各
地區去做首領,他們一定會忠心耿耿地為周天子管理政務,將天下分而治
之,集中管理。
周公共分封了七十一國諸侯,其中分給姬姓的就有五十三國。因此分
封主要是封同姓,濃烈地體現著天下一家的血緣關系。
- >
巴金-再思錄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唐代進士錄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回憶愛瑪儂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