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殷墟的發現與研究 本書特色
同系列圖書購買鏈接:《新中國的考古發現和研究》
★ 16開精裝,方志出版社出版
★ 本書原由科學出版社于1994年出版,2001年2月第2次印刷,2007年入選“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庫”
★ 由考古學家夏鼐生前親自提出設想,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5位長年從事殷墟考古工作的學者鄭振香、楊錫璋、陳志達、楊寶成、劉一曼聯袂編撰
★ 該書出版展示了當今學術界關于殷墟考古工作的*有力度的研究,為讀者全面了解殷墟的發掘及研究現狀提供了方便
★ 本書可供考古、文物工作者,中國古代史、藝術研究者,以及廣大歷史愛好者參考
殷墟的發現與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是我國商代后期王都遺址——殷墟近60年(1928-1986)來重要發現與研究的成果總結。書中對殷墟發掘的意義、殷王都的范圍與布局、殷墟文化分期,重要遺址(包括王宮、手工業作坊、王陵、平民墓群)、文化遺物(包括甲骨文、青銅器、玉石器、陶器、象牙器等)作了論述。
殷墟的發現與研究殷墟的發現與研究 前言
本書是一部近60年(1928~1986)來般墟重要發現和研究成果的綜合性著作。殷墟發掘與甲骨文的發現密切相關,因此也將對1928年以前甲骨文的出土情況與研究概況作一回顧。提出撰寫此書任務的是已故考古研究所前所長夏鼐先生,并將此項任務交給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承擔。夏鼐先生還對編寫體例和要點提了原則性意見。撰寫工作于1984年列入考古研究所第二研究室科研計劃。
為紀念殷墟發掘60周年,經編寫者共同商討,資料收到1986年,個別重要項目收到1987年。各部分文稿寫出后,編寫者互相提了些意見,隨即作了修改,于1988年完成了全書的撰寫工作。經專家審稿后又作了一次修改,并增補了1989年在小電村東北地大型宮殿建筑基址群有關內容,于1990年4月定稿,交考古研究所編輯室,但當時未被列入出版計劃。股墟發掘工作在不斷進行,199~1992年,殿墟考古又有兩項重要發現。這些新發現不影響已有的論斷,目前資料尚未作全面整理,故將這兩項重要發現列入本書后面的“補記”中。
1993年,恰逢殷墟發掘65周年,我們謹以奉獻此書作為紀念。
殷墟是我國商王朝后期的王都,位于今河南省安陽市西北郊,橫跨洹河南北兩岸及其附近的20多個自然村。
據《史記・殷本紀》《正義》引古本《竹書紀年》:“自盤庚徙殷,至紂之滅,七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近代學者多認為“七"”百當為“二”百之誤。自盤庚遷殷至帝辛覆亡,共經八代十二王,歷時二百七十三年。殷王朝在殷墟建都的絕對年代,據陳夢家先生考證為公元前1300~1027年。有學者認為也有提早數十年至百來年的可能。
1899年,甲骨文被發現,后經有關學者察訪,弄清了甲骨文的真實出土地點,即今安陽小屯村。通過古文字學家對甲骨卜辭的研究,特別是有關祭祀的卜辭中出現的稱謂,恰與《史記・殷本紀》和《世本》等文獻所記載盤庚遷殷以后的商代諸王世系相合。而小屯村一帶的地望又與《史記•項羽本紀》“洹水南殷虛上”,鄅道元《水經注》“洹水出山東逕殷虛北”的記載相符合,從而證實安陽小屯及其附近的洹濱一帶是商王盤庚所遷的殷墟。糾正了自唐代杜佑《通典》、宋代呂大臨《考古圖》以來,將殷墟作為河亶甲城、河亶甲墓之誤。殷墟的發現將我國的信史提前到3000多年以前,提高了我國先秦文獻的史料價值,也是對當時疑古之風的有力反駁。
殷墟的發現與研究 目錄
**章 殷墟的發現及其意義
一 甲骨文的發現、搜集和流傳
二 甲骨文出土地——殷墟的考訂
三 殷墟的發現及甲骨文研究的意義
四 殷墟發掘的時代背景
第二章 殷墟發掘概述
一 1928~1937年的十五次發掘
(一)十五次發掘概況
(二)十五次發掘的收獲及資料整理出版
(三)河南省何日章的發掘以及抗戰時期日本人的盜掘
二 新中國成立后的殷墟發掘
(一)1950~1958年的發掘
(二)1958~1961年為配合基建的全面發掘
(三)1962~1966年殷墟發掘及洹河流域的調查
(四)1969~1974年的殷墟發掘
(五)1975~1985年的殷墟發掘
(六)新中國成立后殷墟發掘的收獲
第三章 殷墟文化的分期與年代
一 有關殷墟文化分期問題的各種見解
二 殷墟文化分期問題
(一)各期陶器陶質、器類與紋飾的演變
(二)各期陶器形制的演變
三 殷墟墓葬的分期
四 殷墟文化**至四期的年代問題
第四章 殷墟的范圍與布局概況
一 殷墟的范圍
二 殷墟布局概況
三 有關殷王都的三個問題
第五章 殷墟重要遺址概述
一 小屯村殷代遺址、墓葬分布概況
(一)小屯東北地的殷代宮殿宗廟遺址
(二)小屯西北地的殷代遺址
(三)小屯村北的兩座殷代房子
(四)小屯西地的殷代大溝
(五)小屯西地的殷代居住遺址
(六)小屯南地殷代居住遺址
二 大司空村殷代遺址
三 殷代鑄銅遺址
(一)苗圃北地鑄銅手工業作坊遺址
(二)孝民屯村西鑄銅手工業作坊遺址
(三)薛家莊鑄銅遺址
(四)小屯村東北地鑄銅遺址
四 殷代制骨作坊遺址
(一)大司空村制骨作坊遺址
(二)北辛莊制骨作坊遺址
附:殷墟一部分遺址登記表
第六章 殷墟的重要墓葬群
一 西北岡王陵區大墓及祭祀坑
(一)大墓情況及其分期問題
(二)祭祀坑及陪葬墓
二 殷墟西區墓地
三 后岡墓葬群
四 大司空村東南地墓葬群
五 苗圃北地鑄銅遺址墓葬群
六 三家莊東墓葬群
七 劉家莊南墓葬群
八 劉家莊北墓葬群
九 戚家莊東南墓葬群
十 殷墟發現的車馬坑
(一)殷代車子遺跡
(二)車子的結構
(三)車馬坑遺跡之分析
第七章 甲骨文的科學發掘與研究
一 1928~1937年甲骨文的考古發掘
二 新中國成立以來甲骨文的發現
三 重要的甲骨文著錄
四 鄭州二里岡、殷墟、周原甲骨的比較
五 殷墟甲骨文的分期研究
(一)董作賓的斷代研究
(二)陳夢家的斷代研究
(三)關于“阜組”、“子組”、“午組”卜辭的時代
(四)關于“歷組卜辭”的時代
(五)對武丁以前的甲骨文的探索
六 甲骨文反映的商代社會
(一)甲骨文反映的商代政治情況——階級關系、刑法、軍隊_
(二)甲骨文反映的商代經濟生活
(三)甲骨文反映的科學技術——天文、歷法、醫學
(四)甲骨文反映的商代宗教
第八章 殷墟出土的文化遺物(附:自然遺物)
一 陶器
(一)陶器的質料與顏色
(二)陶器的制法
(三)陶器紋飾
(四)日用陶容器
(五)白陶、硬陶和釉陶
(六)其他陶制品
(七)陶文與符號
二 青銅器(附鉛器及金器)
(一)青銅器的合金成分
(二)鑄銅工藝
(三)青銅器類別
附:鉛器及金器
三 玉器
(一)色澤與質料
(二)琢玉工藝
(三)玉器的類別
四 石器
(一)質料和制法
(二)石器的類別
五 寶石器
(一)裝飾品與藝術品
(二)其他類
六 骨角牙器
(一)骨器
(二)角器
(三)牙器
七 蚌器(附貝及其他)
(一)生產工具和用具
(二)武器
(三)裝飾品
附:貝及其他
八 漆木器和皮革制品(附席子)
九 紡織品
附:自然遺物
第九章 早于殷墟階段的文化遺存
一 殷墟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的發現及遺址簡介
二 殷墟地區仰韶文化的兩種類型
(一)后岡類型
(二)大司空村類型
(三)后岡類型與磁山文化及大司空村類型的關系
三 龍山文化(后岡二期文化)
(一)后岡龍山文化的發現
(二)后岡龍山文化的特點
(三)文化命名、分期及年代
(四)與其他地區龍山文化的比較
四 二里岡、二里頭時期文化
(一)梅園莊遺址
(二)孝民屯遺址
(三)小屯西地遺址
第十章 由殷墟考古材料所見的商代社會及殷文化的影響
一 殷代的生產情況
(一)殷代的氣候
(二)農業生產情況
(三)畜牧業和漁獵業
(四)手工業生產
(五)商業和交換
二 殷墟墓葬資料所反映的殷代奴隸社會
三 殷墟文化影響所及與交流范圍
(一)山東中東部、安徽兩淮地區和江蘇北部地區
(二)河北北部及長城以北地區
(三)山西及相鄰的陜北地區
(四)陜西關中、漢中及相鄰地區
(五)河南淮水以南及長江中下游地區
四 殷墟文化的淵源及其對周文化的影響
余論
補記
附錄:殷墟發掘大事年表
主要參考文獻
編后語
殷墟的發現與研究 節選
- >
史學評論
- >
莉莉和章魚
- >
朝聞道
- >
唐代進士錄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巴金-再思錄
- >
推拿
- >
月亮與六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