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到讀歷史 版權信息
- ISBN:7539924330
- 條形碼:9787539924335 ; 978-7-5399-2433-5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到讀歷史 目錄
輯二 佛佛禪禪
輯三 歷史談片
輯四 文化瑣議
輯五 書人茶話
輯六 閑話實說
輯七 異文雜譚
輯八 緬懷落葉
到讀歷史 相關資料
金克木:當代名士六朝文
2007年08月28日 08:54:09 來源:光明日報
金克木先生,當今算得上大名鼎鼎了。盡管先生已去世,但他的幾本散文、隨筆集仍不斷重印,幾乎每年有新的選本問世,顯示出獨特而持久的魅力。
在當代文壇,金克木的散文獨樹一幟。以筆者管見,它是當代學者散文的翹楚,可與汪曾祺的文人散文、余秋雨的才子散文鼎足而三。這里以《倒讀歷史》(江蘇文藝出版社2007年1月版)為例,單說金文。金先生是我國研究印度文化的大學者,他的深厚造詣一般人不足窺其堂奧。他雖然以印度文化研究名世,但他對西方文化、中國文化同樣功力非凡。發而為文,打通中西,貫通古今,舉重若輕,游刃有余。古到三皇五帝、佛祖耶穌,新到符號學、耗散結構;大到人類的歷史和前途,小到中餐的筷子、西餐的刀叉;雅的如中西文化對比研究,俗的如男女情愛癡迷,均能別開生面,出奇制勝。
題材的廣博已讓人望洋興嘆,更讓人欽佩的是他的表述方式。他的文章擯棄正統的散文技巧而不用,打破起承轉合的程式,而吸收了中國古代筆記、詩話、小說點評的批評藝術,單刀直入、直抒胸臆,一針見血,言簡意賅;文字充滿張力,生氣淋漓,真正是“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筆意縱橫”。而在謀篇布局上汲取了歐洲、日本隨筆的精髓,明白如話,娓娓道來。如《讀書人談禪不信佛》,雖然只有五百余字,卻厘清了中國歷史上知識分子談禪與信佛的大問題。而同樣篇幅的《佛教文化之中國化》分析了當代世界“民族性宗教的世界化”和“國際性宗教民族化”的重大問題,舉例很通俗,外行一看就懂,表現出大學者深入淺出的高超能力。
金先生有曲折的經歷,豐富的閱歷,對世事、人生有深刻觀察和體悟。但他在文章中總是很謙遜,把自己放得很低,自稱“老朽”、“老糊涂”。給讀者提建議、進忠言,他經常是“揣著明白裝糊涂”,說一些欲言又止的話。借用蘇軾評論王安石的話,“此老乃野狐精也”。比如在《學史三疑》中他高度評價了吉本的《羅馬帝國衰亡史》、蒙森的《羅馬史》后說,“是不是我們的史學家也可以寫這樣的著作而不限于編撰課本講義、參考書、傳記和專題?我們有雄厚的人力學力,但好像是用力的方向少而狹,習慣于浩浩蕩蕩四面包圍,講聲勢,比氣魄,專攻的又喜歡做小題目,顯難度,不知為什么。”金先生的文章發表十年了,仍然像是說今天的現狀。
按照中國現代文學界的研究,金克木是中國現代文學中“六朝文章”的代表人物之一。此派散文第一代是章太炎、劉師培,第二代是魯迅、周作人,第三代是廢名、俞平伯,第四代是張中行、金克木。他們不喜唐宋八大家、桐城派等主流散文的“載道”傳統,而對“六朝文章”情有獨鐘,別有會心。不過,在這一流派中,魯迅喜歡嵇康、阮籍的沉郁憤激,周作人推崇陶潛、顏之推的閑適平易,取法不同,漸行漸遠。在筆者看來,金克木中年之前近于周作人,晚年則大有融合二周之勢,惜乎年齡老大,未得大成,但說他為當代散文別開生面是當之無愧的。
當年的“未名四老”中,鄧廣銘、張中行、金克木均已仙逝,只有季羨林碩果僅存。那一代學貫中西、博古通今的大家已經越來越少了,傳承民族文化的任務對于當代學者更加任重道遠。筆者借沈祖芬懷念金克木的一首詩來結束本文:月里挑燈偏說鬼,酒闌揮塵更談玄。斯人一去風流歇,寂寞空山廿五年。(李世琦)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隨園食單
- >
莉莉和章魚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