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上卷.革命的中國的興起1949-1965年) 版權信息
- ISBN:7500407521
- 條形碼:9787500407522 ; 978-7-5004-0752-2
- 裝幀:精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上卷.革命的中國的興起1949-1965年) 本書特色
《劍橋中國史》是劍橋多種歷史叢書中的一種,各卷由研究中國歷史相應時期的學者編輯,卷內各章由各課題的專家撰寫,包括世界各國的中國史研究工作者;在一定程序上代表了西方中國史研究的水平和動向,在國際學術界有一定影響。《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上卷):革命的中國的興起1949-1965年》的翻譯仍本著忠實于原著的態度,作者的觀點、對材料的選擇和使用等請讀者自行鑒別。
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上卷.革命的中國的興起1949-1965年) 內容簡介
《劍橋中國史》是劍橋多種歷史叢書中的一種,各卷由研究中國歷史相應時期的學者編輯,卷內各章由各課題的專家撰寫,包括世界各國的中國史研究工作者;在一定程序上代表了西方中國史研究的水平和動向,在國際學術界有一定影響。本卷的翻譯仍本著忠實于原著的態度,作者的觀點、對材料的選擇和使用等請讀者自行鑒別。
本書是《劍橋中國史》*后兩卷中的**卷的前一卷(即第14卷),描述了1949—196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努力解決中國當代問題的過程中所取得的成就及遇到的挫折。其**編主要記錄了新政權以蘇聯發展模式運用于中國的嘗試,第二編概括了其后期間中國領導人為更快更好地解決中國問題而尋求本國發展模式的努力。本卷的**編都分析了政治、經濟、教育、黨與知識分子、外交五個方面的關鍵問題及發展狀況。本卷撰寫人皆為研究這一時期的國外專家,他們向讀者展示了所有這些方面的相互關系,并揭示出這些相關因素如何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提供了準備。
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上卷.革命的中國的興起1949-1965年) 目錄
第14卷序
**章 中國的再統一
歷史地了解中國的幾個階段
中國統一的成就
現代化的作用
地方控制的問題
**篇 模仿蘇聯模式,1949-1957年
第二章 新政權的建立和鞏固
總論
鞏固和重建,1949-1952年
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造,1953-1956年
調整新的社會主義制度,1956-1957年
第三章 恢復經濟和**個五年計劃
經濟背景
戰后的恢復
**個五年計劃
第二個五年計劃的編制
第四章 新秩序的教育
民國時期的遺產
共產黨邊區的遺產
學習蘇聯
50年代透析
第五章 黨與知識分子
知識分子和政府之間的歷史關系
黨和知識分子在1949年以前的沖突
黨對知識分子的控制的確立,1949-1955年
“百花運動”
“反右運動”
第六章 外交關系:從朝鮮戰爭到萬隆路線
第二篇 尋求中國道路,1958-2965年
第七章 大躍進和延安領導的分裂
第八章 重壓下的中國經濟,1958-1965年
第九章 教育的新方向
第十章 黨和知識分子:第二階段
第十一章 中蘇分裂
后記
參考文獻介紹 政治掛帥:略論1949年后的中國研究
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上卷.革命的中國的興起1949-1965年) 節選
《劍橋中國史》是劍橋多種歷史叢書中的一種,各卷由研究中國歷史相應時期的學者編輯,卷內各章由各課題的專家撰寫,包括世界各國的中國史研究工作者;在一定程序上代表了西方中國史研究的水平和動向,在國際學術界有一定影響。《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上卷):革命的中國的興起1949-1965年》的翻譯仍本著忠實于原著的態度,作者的觀點、對材料的選擇和使用等請讀者自行鑒別。
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上卷.革命的中國的興起1949-1965年) 作者簡介
譯者:謝亮生 楊品泉 黃沫 張書生 馬曉光 等 編者:(美國)R.麥克法夸爾 (美國)費正清
- 主題:校對不認真,第2次印刷,還有重文
劍橋中國史,紙張質量都很好,有彈性。《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上卷)第28頁第1-3行文字與前頁倒2-4行完全相同,應該是排字重文。1990年年第1版,2006年第2次印刷,歷時六年多,定然有讀者會發現,仍然沒有校改過來。
- >
煙與鏡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隨園食單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山海經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史學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