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昆曲舊事 本書特色
澳門穆凡中先生歷時四年為《澳門日報》副刊寫專欄《昆曲摭談》,今天我們把這些妙文華章結集出版,以饗讀者。
由于專業的緣故,讀著穆先生對昆曲的真知酌見,一下子讓我找到了做學生時的感覺,有點舊識相見,倍感親切與激動!
穆先生言稱自己的作品為東一榔頭西一棒槌,無甚章法,實乃謙遜之詞。細讀其文,如行云流水,娓娓道來。“大象無形,大音希聲”。無章法就是大章法。文雖談昆曲,但與專業人看,與非專業人看,都會令你大長見識。這些文章可作戲曲隨筆讀,可作短小美文賞,會讓大家的心靈進入到一個絕美的境界。
昆曲的雅化長期以來拒常人于千里之外,給人的感覺為陽春白雪,高不可攀,穆先生能以平實、樸素的文筆讓普通人讀懂昆曲,走進昆曲,非有扎實的功力、圓融的筆法、多面的知識所不能為。
穆先生以一個非戲曲專業人士談戲曲、著文章,與作家劉心武談《紅樓》、教授易中天品《三國》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會給讀者帶來不一樣的感覺。
作為書的責編,幸甚!幸甚!
作為書的**讀者,更幸甚!幸甚!是為言。
昆曲舊事 內容簡介
本書收入《昆曲是全球文化遺產》、《昆山腔是元末形成》、《唱念表演的協調統一》、《朱元璋與戲曲》、《繁榮鼎盛的幾個時期》、《明代樂戶》等文章。
昆曲舊事昆曲舊事 前言
自1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歸祖國以來,昆曲藝術在澳門的傳播和研究工作得到了非同尋常的進展。2001年8月,在文化部和浙江昆劇團聯辦的“紀念昆曲傳習所80周年暨昆曲表演藝術大師周傳瑛(90周年)、王傳淞(95周年)誕辰”的學術研討會上,我有幸結識了來自澳門的昆曲研究專家,他,就是穆凡中先生。敘談之下,得知他是澳門戲品協會顧問、《澳門戲劇過眼綠》撰著者、《澳門日報》的專欄作家。
令人欣喜而又驚奇的是,《澳門日報》為弘揚祖國的優秀文化遺產,特為穆凡中先生開辟了一個專門介紹昆曲藝術的專欄。穆先生把這個專欄定名為《昆曲摭談》。從2001年10月19、20日發表《南昆北弋·東柳西梆》和《昆曲是全球文化遺產》開端,每周刊出兩篇,接續不斷,至今連載四年多,已發表四百余篇。這在昆曲研究領域里,是史無前例的創舉。見出了《澳門日報》總編室非凡的氣魄和穆先生持之以恒的毅力。環顧兩岸四地的報社,沒有哪一家能為昆曲的宣傳劃出版面設置長期連載的專欄,也沒有誰愿意埋頭皓首,長年累月地撰寫昆曲的文稿。如果有的話,那就是遠處天邊海角的《澳門日報》和穆凡中先生。真是“天涯何處無芳草”,想不到在南海之濱,竟然還有昆曲的知音!
南京大學圖書館是訂了《澳門日報》的,我便是讀者之一。我看到,《昆曲摭談》每篇1 000字左右,短小精練,寫得生動活潑,意趣盎然;深入淺出,通俗可讀。既有知識性、學術性,又有趣味性。
如今,地處中原的河南人民出版社鼓勵穆先生把《昆曲摭談》結為專集,成書出版,我認為該社是很有見識的。
昆曲舊事 目錄
南昆北弋東柳西梆
昆曲是全球文化遺產
昆山腔是元末形成
魏良輔
魏良輔和張野塘
昆腔——水磨腔
梁辰魚
梁辰魚的《浣紗記》
《浣紗記》的故事
一個新劇種的誕生
《浣紗記》的影響
湯顯祖屢試不第
湯顯祖上疏遭貶
湯顯祖兩任縣官
湯顯祖·臨川四夢
湯顯祖·《牡丹亭》
昆曲的藝術特點
唱念表演的協調統
高則誠
《琵琶記》
元末戲曲創作的光輝代表
《明清戲曲史》
明代前期的劇作
朱元璋與戲曲
李開先
李開先·《寶劍記》
《寶劍記》的特點
《夜奔》、《鳴鳳記》
紀實戲劇《鳴鳳記》
王世貞
王世貞與《鳴風記》的傳說
請縣太爺看《鳴鳳記》
焦循《劇說》馬伶的故事
《馬伶傳》
繁榮鼎盛的幾個時期
紫釵記
《南柯記》·《邯鄲記》
《邯鄲記》的故事
玉茗堂四夢
沈璟(上)
沈璟(下)
沈湯之爭(上)
沈湯之爭(下)
呂玉繩呂天成
顧大典·《青衫記》(上)
顧大典·《青衫記》(下)
上海昆劇院的《琵琶行》
屠隆(上)
屠隆(下)
張風翼
《紅拂記》的故事
《紅拂記》的藝術特點
徐復祚·《紅梨記》
《紅梨記》的故事
不落俗套《紅梨記》
諷刺喜劇《一文錢》
《花當閣叢談》(上)
《花當閣叢談》(下)
古代的樂戶制度
明代樂戶
科班·家班(上)
科班·家班(下)
昆曲舊事 節選
在《新園地》開這個欄目兩年多了,還沒向讀者朋友交代過這欄目取這樣一個名字是什么意思。戲曲界早年流傳過一對聯語:“南昆北弋;東柳西梆。”據戲劇大師齊如山老先生說,這聯語是他聽清末老伶工勝慶玉說的:“同治初,北京尚無二黃,只有四種大戲,名日:南昆、北弋、東柳、西梆。”南昆,指的是源于南方的昆曲;北弋原也是屬于南方的曲調,江西的弋陽腔傳人北京,演變為京腔,也稱為弋腔,曾經盛行一時,所以有“北弋”的說法;東柳,指的是產于山東的柳子腔;西梆則指的是流行于山西、陜西等地的梆子腔。
這欄目取名《東柳西梆》,大致有兩個原因:一是本欄目談的大多是與戲劇、戲曲有關的話題;二是談的無甚規則,也不講章法,常常是想起什么說什么,有點像戲臺上現抓詞兒,見三說三,見四說四——東拉西扯的意思,因此,《東柳西梆》在我這兒也就轉義為“東一榔頭西一棒槌”了。
“南昆北弋、東柳西梆”只是清代以北京為中心,對全國戲曲聲腔分布的一種大致概括。其實這種概括并不準確。比如南昆——昆曲,雖然產生在南方,可是到了清代則幾乎流布全國。《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1648~1718年)有兩句詩“太行西北盡邊聲,亦有昆山樂部名”,說明康熙年間邊遠的西部也有了南方昆曲的演出了。再如,“東柳”——柳子腔雖然產于山東,可是在乾隆年間也已經流傳到江南了,而且經過改造又由南向北輾轉流傳,《清代燕都梨園史料·燕蘭小譜》有兩句詩:“吳下傳來補破缸,低低打打柳枝腔。”指的大概是用嗩吶伴奏的柳子腔《鋸大缸》,這出戲一直還保留在京劇中,是一出武旦戲。“西梆”也是。梆子腔并不限于山陜兩地,清康熙(1662~1722)年間,這種聲腔廣泛流傳,同各地方言和民間藝術結合,逐步形成了各地的梆子劇種。如山東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豫劇、安徽的安慶梆子等等;其他如川劇中的彈劇、粵劇中的“梆黃”都可以看出梆子腔流布的影響。劇曲史家雖然說“南昆北弋,東柳西梆”這種提法不科學,但這個提法本身卻是多少可以反映出中國戲曲發展到清代,地方戲曲在全國普遍興起、廣為流傳、互相影響的情況。這其中成就*大、流傳*廣、影響*深遠的劇種便是昆曲。
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出“世界遺產名錄”,陸續確立了690處世界*著名的歷史文化遺存和自然保護區。此后,人類的優秀文化遺產的保護在世界范圍內也引起越來越廣泛的關注。1997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二十九屆大會,正式通過了建立“人類口頭遺產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的決議。“人類口頭遺產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要求是能夠體現人類天才創造性和文化多樣性的、有代表性的非物質遺產;或者是在歷史、藝術、社會學、人類學、語言學、文學等方面具有突出價值,并且廣為流傳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
建立“人類口頭遺產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這個決議,2000年4月申報評審工作正式啟動。我國文化部委托中國藝術研究院申報了昆劇、川劇、鼓琴、剪紙和少數民族藝術五個項目。
全世界有35個項目參加評選,經19位國際評委嚴格評定,*后,19個項目人選。我國的昆曲獲得全票通過,名列榜首。
2001年5月18日,聯合國教科文在巴黎總部隆重宣布了首批“人類口頭遺產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單。我國常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使張學忠代表中國領取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干事松浦晃一郎簽發的證書。
8月9日,在杭州由文化部藝術司與浙江昆劇院合辦的“紀念昆曲傳習所80周年暨昆曲表演藝術大師周傳瑛(90周年)王傳淞(95周年)誕辰活動”的開幕式上,文化部潘振宙副部長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簽認的證書,頒發給了六大昆劇院團(北方昆曲劇院、上海昆劇團、江蘇省昆劇院、浙江昆劇團、湖南省昆劇團、浙江省永嘉縣永昆研究所)和中國藝術研究院。
昆曲舊事 相關資料
《昆曲摭談:昆曲舊事》:
天下女子有情,寧有如杜麗娘者乎,夢其人即病,瘸即彌連,至手畫形容,傳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復能溟莫中求得其所夢音而生。如麗娘者,乃可謂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以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昆曲舊事 作者簡介
穆凡中,山東人。1936年生,20世紀80年代初定暑澳門。學的是工業民用建筑,干的是土木工程。小時候放學后,常替人管理戲園子,與戲結下了一生的情緣,
為圓少年時的文學夢,學人家舞文弄墨。1988年向《澳門報》投稿,至今十八年矣。結集出版了戲劇評論,隨筆雜文集《澳門戲劇過眼錄》,《東柳西梆》(上下冊)。
- >
月亮與六便士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朝聞道
- >
我與地壇
- >
自卑與超越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