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孟子(插圖本) 版權信息
- ISBN:7540209631
- 條形碼:9787540209636 ; 978-7-5402-0963-6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孟子(插圖本) 內容簡介
孟子,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年輕時曾從孔子之孫子思的門人學習。他悉心鉆研孔子學說,后來成為儒家第二位大師,被稱為“亞圣”。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曾游說齊、宋、滕、魏等國,均不被采納。六十多歲回家鄉,聚眾講學,著書立說。而《孟子》一書則是研究孟子思想*直接、*可靠的材料。本書收入了《孟子》全文中的高中部分內容,此外還附有詳盡的注釋及通俗易懂的白話譯文,以助廣大讀者閱讀理解。
孟子(插圖本)孟子(插圖本) 前言
《孟子》是儒家《四書》之一,它在儒家典籍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關于《孟子》一書的作者,著名學者楊伯峻先生總結了三種說法:一是孟子自己所著的,東漢趙岐在《孟子題辭》和清代焦循在《孟子正義》中都持這種看法;二是認為《孟子》是孟軻死后由其門人弟子萬章、公孫丑之徒記述的,唐代韓愈、宋代晁公武等人都主張這種觀點;第三種看法認為《孟子》一書是由孟子和弟子們合定的,司馬遷在《史記·孟荀列傳》中說:“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敝祆涞挠^點與司馬遷相近,他一方面認為孟子必定親自下手,所以才“首尾文字一體”,少有瑕疵;另一方面又認為有些內容是“其徒所記”,由孟子加以刪定。楊伯峻和現代大多數學者都認為司馬遷的觀點是*為可信的。
孟子名軻,戰國時期鄒國(今山東鄒縣)人。他的先世已不可考,趙岐在《孟子題辭》中說,孟子是魯國公族孟孫氏的后代,所以他將母親歸葬于魯。楊向奎先生認為,這種說法是比較可信的!洞呵镅菘讏D》和《闕里志》說他父親名激,字公宜;他母親姓仉,這些說法都不可確信。
孟子的生卒年月也不詳,古今都有各種推斷。如元代程復心的《孟子年譜》說他生于周烈王四年(公元前三七二年),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二八九年),享年八十四歲;今人楊伯峻則認為孟子生于公元前三八五年,卒于公元前三。四年。盡管如此,孟子生活的相對年代還是清楚的。
孟子小的時候,他母親對他的教育非常嚴格。西漢韓嬰的《韓詩外傳》記載了孟母“斷織”的故事,劉向的《烈女傳·母儀》也記載了孟母“三遷”的故事!叭w”的故事是這樣的:孟子的家原來住在墳墓附近,孟子就和孩子們一起玩埋死人嚎哭的游戲,孟母覺得這個地方不利于孟子的品德成長,就搬到了一處熱鬧集鎮。孟子每天看到往來的商賈和江湖人物,就和孩子們一起模仿他們的騙人把戲。孟母覺得這個地方仍不利于孩子的成長,就又將家搬到一所學官附近。孟子跟著讀-書人一起學習詩書禮義,孟母這才感到滿意!睹献印窌蟹浅娬{環境對教育的意義,這可能與他小時候的這個經歷有關!皵嗫棥钡墓适抡f的是孟子小時候時常逃學,有一次孟母當著他的面將織布機上的經線割斷了,以此教育孟子,布是一絲一線織成的,學問品德也是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學業不能中斷。后世童蒙讀物《三字經》中說:“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講的就是這兩則故事。
關于孟子的師承,也有三種說法。一種認為孟子是子思的弟子,班固在《漢書·藝文志》、趙岐在《孟子題辭》中都主此說。但這種說法很不可靠,因為子思的年齡比孟子大得太多,孟子可能趕不上向子思學習的機會。第二種說法以《孟子外書》為代表,認為孟子是子思的兒子子上的弟子。但《孟子外書》可能是偽書,而且子上的年壽也不高,未必能做孟子的老師。第三種是司5遷的觀點,認為孟子是子思的再傳弟子,現代學者大多認為這種說法比較可靠。
孟子的生平與孔子有很多相似之處:周游列國,到處宣傳自己的學說。*風光的時候有從車數十乘、侍從數百人。所到之處,國君都贈送黃金,供給衣食,聽取他的議論。從《孟子》一書中可以看出,他到過的國家有齊、宋、鄒、魯、滕、魏等。但總的說來,他的游說是不成功的,各國國君都不能接受和實行他的“仁政”學說,這是時代所決定的。所以當孟子年老的時候,他也和孔子一樣不再出游,而是和弟子們從事著書立說的工作。
《史記·孟荀列傳》中說《孟子》共有七篇,趙岐將這七篇都分為上下兩卷。但應劭的《風俗通·窮通篇》和班固的《漢書‘藝文志》卻說《孟子》有十一篇。趙岐認為,其中多出來的《外書》四篇:《性善辨》、《文說》、《孝經》、《為政》,都是偽書,后來也漸漸亡佚了。
《孟子》一書對于儒家的重要意義,在于它繼承并發展了孔子的思想。宋代理學家程頤說:“孟子有功于圣門,不可勝言。仲尼只說一個‘仁’字,孟子開口便說‘仁義’;仲尼只說一個‘志’,孟子便說許多養氣出來。只此二字,其功甚多!庇终f:“孟子有大功于世,以其言性善也”,“孟子性善、養氣之論,皆前圣所未發”。(朱熹《孟子序說》引)
筆者認為,《孟子》的思想主體是倫理政治學說,其理論基礎是性善論。孟子認為,人都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這四心就是人類的文化規范——仁、義、禮、智的萌芽和根本。人有此四心猶如身體有四肢;沒有此四心,就不屬于人類(《公孫丑章句上》)。人性向善,猶如水往下流,是一種自然之理(《告子章句上》)。人性本善是一種先天的良知良能,并非后天學習而得,所以孟子稱之為“不學而能”、“不慮而知”(《盡心章句上》)。這樣,孟子就為儒家的倫理學說找到了一個穩固的理論基礎。
雖然從理論上來說人性是本善的,但從實際上看,人們處事并不能完全符合仁義標準。所以孟子強調品德修養,以此恢復喪失了的本性之善。品德修養是儒家學問的重要組成部分,孟子也對之做了很多論述,其中較為突出的是寡欲說和養氣說。養氣又分為兩種,一種是養浩然之氣,這種至大至剛之氣是由于積累儒家的道義(“集義”)而產生的;另一種是“存夜氣”,孟子認為平旦之氣清明,人的良心易干發現。所以,“存夜氣”也能夠增強品德修養。孟子還闡述了修養的階段:“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謂神”(《盡心章句下》)。這一觀點論述了人的品德有無限提高的可能性,也指出了通向儒家理想人格的道路。
由于強調自我品德的修養,孟子表現出強烈的自尊自強精神和一定程度上的人格獨立。他指出,君子不能因外在的環境而改變自我的道義準則:“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滕文公章句下》)。在《盡心章句下》中,孟子還借舜“飯糗茹草”時跟做了天子后沒有什么兩樣的事例來說明這一道理。在君臣關系上,孟子認為臣子也應有自我獨立的人格,不應對國君一味地屈從。他說:“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離婁章句下》)。孟子還極力提倡勇于進取、戰勝困難、自強不息、以天下為己任的人生態度。他說:“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告子章句下》)。也就是說,君子要有所作為,一定會遇到常人不能忍受的艱難困苦,而磨煉戰勝困難的品德,是實現理想的保證。他主張圣人可學,圣人也是人,“彼丈夫也,我丈夫也”(《滕文公章句上》),所以“入皆可以為堯舜”(《告子章句下》)。孟子還認為君子應有“自任以天下之重”的濟世救民的氣概(《萬章章句上》),所以他豪邁地宣稱:“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公孫丑章句下》)
將人性善的理論推廣到政治領域,就是“仁政”的學說,這是孟子思想的核心。他說:“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入之政矣!(《公孫丑章句上》)即先王有同情他人的善心,所以才實行愛護百姓的“仁政”。孟子極力鼓吹“仁政”,是由于他對戰國時代的社會狀況極為不滿,殘酷的兼并戰爭和暴政使廣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因而孟子對這種悲慘的社會狀況進行了猛烈的抨擊:“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此所謂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離婁章句上》)、“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時也”(《公孫丑章句上》)!叭收本褪菄軌颉芭c民同樂”,使人民的生活安定幸福,其內容主要有三點:一是在經濟上減免賦稅,實行井田制,使百姓有固定的“恒產”。二是在政治上選賢任能,寬省刑罰。三是在文化上“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使百姓知仁義、“明人倫”。孟子反對兼并戰爭,但他卻贊同反抗暴政、救民水火的統一戰爭。針對當時諸侯都想一統天下的心理,孟子指出,實行“仁政”,就可以得到人民的擁護,因而必定能夠一統天下,即“仁者無敵”。
孟子的“仁政”學說,包含了對人民的重視,即民本思想,也就是說把人民看作是國家政治的根本。民本思想是孟子學說中*光輝的組成部分,他認為人民要比國君重要得多,“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盡心章句下》)。國君若暴虐害民,那就是獨夫民賊,人民完全有理由將其推翻,所以孟子在《梁惠王章句下》中說:武王伐紂,是“誅一夫紂”,而不是“弒君”。
孟子(插圖本) 目錄
卷一 梁惠王章句上
卷二 梁惠王章句下
卷三 公孫丑章句上
卷四 公孫丑章句下
卷五 滕文公章句上
卷六 滕文公章句下
卷七 離婁章句上
卷八 離婁章句下
卷九 萬章章句上
卷十 萬章章句下
卷十一 告子章句上
卷十二 告子章句下
卷十三 盡心章句上
卷十四 盡心章句下
《孟子》對后世的影響
孟子(插圖本) 節選
一
孟子拜見梁惠王;萃跽f:“老先生!不遠千里而來,將有什么高見,能使我國得利嗎?”
孟子回答道:“大王,你何必開口就講利呢?只要有仁義就足夠了。大王說:‘用什么使我國得利?’大夫們說:‘用什么使我的家族獲利?’士和庶人們說:‘用什么使我自己得利?’如果上上下下交相求利,那么國家可就危險了。能出兵車萬乘的國家,謀殺他們的君主的人,一定是擁有兵車千乘的大夫家族;能出兵車千乘的國家里,謀殺他們的君主的人,一定是擁有兵車百乘的家族。從上看,萬中擁有千,千里擁有百,這不能說不多了。如果真是輕義重利,那奪取不到全部是不會滿足的。重仁德的人從來不會遺棄他的親族,重義理的人從來不會背叛他的君主。大王您只要講仁義就足夠了,何必開口就談利呢?”
二
孟子參見梁惠王;萃跽驹诔靥吝吷希切╋w雁、麋鹿。問孟子:“賢德的人也會喜歡這些東西嗎?”
孟子回答道:“成為賢德的人,然后才能享受到這些東西,對于不是賢德的人,即使有這些東西他們也享受不到!对娊洝防锩嬲f:‘開始籌建靈臺時,忙于測量和經營,百姓齊心協力地建造它,沒有幾天工夫便竣工。開始(文王)說不要心急,結果百姓如同子女更努力地干活。文王偶爾游靈囿,母鹿悠然而臥,毛色純凈明亮長得又肥又美,瑞鶴潔白無比。文王來到靈沼,滿池塘的魚兒蹦得歡。’文王用百姓建臺筑池,可百姓歡歡喜喜,稱呼他的臺為靈臺,稱呼他的池為靈池,并且為他能享受到有禽獸魚鱉而感到高興。古時賢德的人能同百姓同樂,所以能感受到快樂!稖摹防锩嬲f:‘這個太陽什么時候隕落?我們和你一起滅亡!’百姓打算同夏桀一起滅亡,夏桀即便有高臺池沼,飛禽走獸,難道說他能從中獨自感受到快樂嗎?”
三
梁惠王說:“我對于治理國家,盡心竭力了。河內發生災荒,就把那里的災民移往河東,并且把河東的糧食運到河內。河東發生災荒時,我也是這樣辦。觀察鄰國的治理,沒有人像我這樣用盡心血了。然而,鄰國的百姓并沒有減少,我國的百姓不見增多,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說:“大王喜愛打仗,就讓我用行軍打仗來打比方吧。戰鼓咚咚,交戰激烈,戰敗的士兵丟盔棄甲拖著武器逃跑。有的逃了上百步才停下來,有的逃了五十步就停下來。逃了五十步的人因此而笑逃了一百步的人,您覺得這行不行呢?”
梁惠王說:“這不行。他只不過沒有逃跑到一百步罷了,可這種行為同樣是逃跑。”
孟子說:“大王既然知道這個道理,那就不必期望您的百姓比鄰國增多了。只要不違背農時(征徭役兵役),那糧食就吃不光;不用編織孔密的漁網到池塘里去捕撈,那魚鱉就吃不完;砍伐林木有固定的時間,那木材就用不盡。糧食和魚鱉吃不完,木材用不盡,這樣使百姓供養活人、安葬死人就沒有缺憾了。百姓養生送死沒有缺憾,這就是王道的開始。
“在五畝大的住宅田頭,種上桑樹,上了五十歲的人就可以穿上絲綢了;雞鴨豬狗不誤時節地繁殖飼養,上了七十歲的人就可以經常吃到肉了;一家一戶所種百畝的田地,不誤農時地得到耕種,幾口之家就可以免于饑荒了;注重鄉校的教育,傳承孝敬長輩的道理,那些須發花白的老人就不用肩挑頭頂,出現在道路上了。年過七十歲的人能穿上絲綢、吃上魚肉,百姓不缺衣少食,做到了這些而不能稱王于天下的,從來還沒有這種情況出現。
“現在,豬狗吃著人吃的食物而不知道設法制止,路上出現了餓死的人而不知道賑濟饑民;人死了,反而說:‘與我無關,是年歲不好的原因。’這和把人殺了卻說‘與我無關,是兵器殺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您不歸罪于年歲不好的話,天下的百姓便會如潮水般涌向您這兒來的!
四
梁惠王說:“我愿意接受您的指教。”
孟子答道:“殺人,用木棍和刀劍有什么不同嗎?”
梁惠王說:“這兩者沒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孟子又問:“用刀劍和政治手段殺人,有什么不同嗎?”
梁惠王說:“這兩者也沒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孟子說:“廚房里有肥肉,馬棚里有肥馬,可是百姓面帶饑色,田野里有餓死的人,這無異于驅趕猛獸去吃人。猛獸自相殘食,尚且被人們所憎惡;那些所謂的父母官,辦理政事時,卻不免干出那些類似趕野獸去吃人的勾當來,那么,百姓怎么會不憎惡那些所謂為百姓的衣食父母的人?孔子說:‘發明造俑殉葬的人,大概沒有子孫吧!’因為它用了像人形貌的木偶去殉葬。(照這樣來看),執政者又怎么能如此使他的百姓饑餓到死呢?”
五
梁惠王對孟子說:“魏國強大,當今世上沒有哪個國家比得上,您老人家是知道這些的。到了我繼承君主之位后,東面被齊國打敗,連我的大兒子也陣亡了;西面七百里疆土喪失給秦國;南面還受辱于楚國。我對這些深感恥辱,愿意替那些死者徹底雪恥報仇。要怎么樣才能辦到呢?”
孟子說:“只要有方圓百里之地就可以實行王道。大王如果對百姓施行仁政,廢除嚴刑酷罰,減免苛捐雜稅,督促百姓深耕土地,抓緊時機清除雜草;青壯年在農閑的時間修習孝悌忠信的道理,在家里用來侍奉父兄,出外用來侍奉尊長,這樣做好了,就能夠使他們哪怕拿起木棒也完全可以打敗秦、楚的堅甲利器了。
“那些國家侵奪了百姓的農時,使他們不能從事農耕來養活父母,導致父母受凍挨餓,妻離子散,兄弟背井離鄉。那些國家的百姓陷入災難之中,大王您派軍隊前去討伐他們,那‘又有誰能同大王相匹敵呢?所以說:‘奉行仁政的人無敵于天下!笸酰埬灰龠t疑,采納仁政吧!”
六
孟子見到梁惠王,出來之后,告訴別人說:“遠遠看上去他不像君主的樣子,走近他則發覺不出能使人敬畏的地方。見到我后,他突然問:‘天下要怎樣才能安定呢?’我回答道:‘統一后才能安定!又鴨枺骸l能統一天下呢?’我答:‘不喜好殺人的國君就能統一天下。’他再問:‘誰去歸順他呢?’我回答:‘天下沒有誰不歸順他的。
孟子(插圖本) 相關資料
《孟子》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它是由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及其門人所著。主要記載了孟子的政治活動、政治學說及其哲學倫理、教育思想等。本書呈現了該著作的原文,且對文章要義進行了解說,另外還有注釋和譯文,方便讀者閱讀理解。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月亮虎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姑媽的寶刀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