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重讀中國歷史 版權信息
- ISBN:7536680252
- 條形碼:9787536680258 ; 978-7-5366-8025-8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重讀中國歷史 內容簡介
今天的中國,是由歷史的中國積淀而成。今天的中國人,是由歷史的中國人發展演變而來。不了解中國的昨天,不可能真正了解中國的今天。不了解歷史上的中國人,不可能真正了解今天的中國人。部族時代、青銅時代、諸侯時代、統一帝國時代……本書以精練生動的文字向讀者描述了中國歷史。同時,簡約大方的版式、上百幅與歷史緊密相關的精美圖片、準確到位的圖解等多種視覺要素與文化要素的有機結合,為讀者打開了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長卷,使讀者在輕松的閱讀氛圍中了解歷史大事、把握歷史大勢的同時,獲得更為廣闊的文化視野和愉悅的審美感受。
重讀中國歷史 目錄
**章部族時代13
**節新石器時代的三大標志14
第二節印證“三皇五帝”的傳說17
第三節筑成“天下萬國”的局面21
第四節”逐鹿中原”——文化的沖突與融合25
第五節終于被證實的夏王朝27
第二章青銅時代29
**節王權和神權的結合30
第二節青銅時代37
第三節封建——“封邦建國”的制度41
第四節以禮制為王朝命脈45
第三章諸侯時代49
**節僭越與爭霸50
第二節思想大解放的時代55
第三節鐵血角逐63
第四節多民族的融合67
第四章統一帝國時代73
**節秦始皇74
第二節統一帝國的接力81
第三節統一政府的衰落88
第五章分裂動蕩時代95
**節從分裂到對峙96
第二節偏安歲月104
第三節智慧之花、虛無之果111
第六章古典時代119
**節古典時代的興起120
第二節盛世與衰落132
第三節普天之下147
第七章對峙時代157
**節放眼看北方158
第二節文弱王朝167
第三節偏安與繁榮177
第八章草原帝國的插曲189
**節馬上得天下190
第二節馬上治天下196
第九章內斂收縮時期207
**節獨裁統治下的上層政治208
第二節興衰的契機213
第三節守不住的邊疆220
第四節商品經濟的萌芽226
第十章傳統的尾聲233
**節戰爭與和平234
第二節傳統王朝的*后盛世241
第十一章近世時代249
**節鴉片與列強250
第二節天朝、湘軍與義和拳258
第三節向往現代265
第四節帝制時代的結束271
附錄:中國歷代紀元表275
重讀中國歷史 節選
儒墨兩家的興起
“王官”為貴族之學,“百家”為民間之學,儒家則開了“百家”的先河。“儒”的本義,來自古代的“須”和“覡”,其中之一意即貴族的教師,因而“儒”含有教育和傳播知識的意味。孔子注意到他身處的年代“禮崩樂壞”,而“禮樂”正是他社會理想的寄托。孔子懷著規范貴族制度的理想,從批判當時的非禮開始,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張。這一批判一方面基于歷史的觀念——他對西周的宗法秩序抱有滿腔激情的懷念,一方面基于他的人道觀念。孔子主張人不論出身貴賤都有受教育的權力,他有一個著名的觀點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教之”,可用的人,讓他發揮;不會的,就教育他。孔子做過魯國的司寇(司法部長),但他的政治生涯是失敗的,*后流亡列國。他的成功在于教育,從他開始中國歷史上有了私學。他還編撰了魯國的歷史成《春秋》,并根據自己的思想原則刪編了古代的民歌和王家史詩,纂成《詩經》。他平時與學生們交談的閃爍著大量思想火花的片言只語,被他的學生和后人回憶出來并整理成《論語》,成為儒家的經典。孔子學說的核心概念是“仁”,這是一種對他人設身處地的理解與尊重。《論語》中的孔子是輕松、豁達而愉快的形象,他的哲學更偏向于倫理學,不像他的著名后繼人孟子那樣具有嚴謹緊張的政治味。孔子學說更多地在于指導人生,而孟子則指導政治。孔子自己保持著“君子坦蕩蕩”的為人風格,也非常贊賞他的學生曾皙所說的志向:“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這種灑脫而無羈束的散漫生活,被后人學者贊賞為人生的一種審美境界。孔子在贊賞西周以樂表示禮的同時,也主張以樂來調節人內心的平和,達到一種有教養的君子式的坦蕩心境。作為儒家學說的創始人,孔子的思想與經后代儒學家發揮和發展后的儒家學說是有差異的,而孔子本人則顯得更閑雅大度和個人化。
繼儒家而起的墨家以墨子為創始人。孔子有教無類,據說墨子也曾是孔門的學生,后來自創教義,獨成一派。墨子對當時貴族的一切生活方式抱有徹底否定的態度,主張“非禮”“非樂”,與儒家主張正好相反。墨子反禮樂是因為禮樂的奢侈,他認為*無用的奢侈莫如喪葬之禮,故提倡“節葬”。他針對儒家的“仁”而提出“兼愛”,儒家的“仁者愛人”是有親疏等差的人間之愛,以“孝弟為仁之本”,認為人沒有不愛其父母兄弟而愛他人的。墨子的“兼愛”則是無差別的博愛,完全不同于儒家。儒家認為“仁”是人類內心的自然傾向與自然要求,而墨家提出愛則是“天志”的要求,認為“天志”要求人類過一種平等的生活,也因此提出“非攻”的主張。他認為個人或家庭絕不能超越大眾而奢侈浪費,因而他們以人類*苦的生活即刑徒的生活作為標準,他的楷模即大禹。所以墨家以兼愛為始,而以自苦為極。墨家的主張似乎走向了一種極端,但是在當時的社會歷史背景下,這種極端正體現了一種反叛。與儒家一樣,墨家也是站在人類的立場,對當時的貴族制度提出抗議,只是儒家溫和,墨家激烈。之后戰國的各學派,其精神無出儒墨兩家之內。孔子死后,貴族墮落益發激烈,儒家學派轉入消極,如子夏、曾子;從消極狀態中又走上積極奮發的新路的,便成為后來的法家,如子夏的弟子李克、曾子的弟子吳起,以及他們的后輩商鞅。
老子學說的補充
孔墨以封建有等級的“禮”為參照,提出針對性的兩種態度;老子李耳則摒棄這一參照,他從宇宙本原展開了思索。老子對世俗的權威并無好感,他大膽地提出了“圣人不死,大難不止”的口號。據說李耳原先是洛陽城的圖書管理員,不知何故突然離開,當他騎著青牛準備出散關的時候,關尹堅決地要他留下他的思想,于是他就在那里一氣呵成寫出了5,000字的《道德經》,然后揚長出關,不知所終。
《道德經》是老子全部思想的表述。他崇信宇宙出于一元,“道”起著本質的作用,主張以一種出世的精神回歸到原始的簡樸,順應自然而反對各種侵害自由的措施,“無為”才能“無不為”。他認為“道”的作用是通過對應的兩個方面的辯證統一來達到的,柔弱與消極有時卻比它們的對立因素更為強大;他主張明達的人不應去力挽當日已無可挽回的狂瀾,而應采取退避的守勢。所以道家有泛神主義、抒情主義和無政府主義的傾向,他向人們指引了一條“到自然去”的道路,使日后中國的詩人和藝術家找到了內心世界的寄托。他主張極有限度的政府,而頌揚內心的解放和自由。由于老子的經典學說《道德經》的思辨高度抽象,就給處于無奈境地的無知識民眾帶來了宗教性的聯想。中國老百姓往往相信*神圣的理論是*含糊其詞的,由于可以作出種種不同的詮解,道家也因此成為涵蓋*廣、足以解釋一切疑難的濟世良方。道家學說為日后中國的士大夫階層提供了與儒家學說相互補充的退卻自保的哲學,形成了中國知識分子特有的文化人格;而在大批無知識民眾那里,則被改造成宗教,成為靈魂超脫的指路明燈。
P56-59
重讀中國歷史 作者簡介
周時奮,寧波大學教授,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歷史、文化、藝術等方面的研究和整理工作。出版的主要著作有《中國歷史十一講》《歷史之美》《創世紀第20章》《八大山人畫傳》《揚州八怪畫傳》《凡高畫傳》等,其文筆通俗優美、思想獨到。現已發表作品四百余萬字,并屢獲全國及省市獎。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自卑與超越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回憶愛瑪儂
- >
巴金-再思錄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