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心兒童-兒童的親社會行為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7540843357
- 條形碼:9787540843359 ; 978-7-5408-4335-9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愛心兒童-兒童的親社會行為研究 本書特色
《愛心兒童:兒童的親社會行為研究》集中了到目前為止關于親社會行為的動機和這些動機在不同的情境中如何發展和被激發的*新觀點。兒童*初在何時表現出來親社會行為,尤其是利他的行為?為什么有些兒童比他們的同伴更具有愛心?兒童親社會程度的差別是遺傳的結果還是后天教育造成的,或者兩者兼而有之?家長和老師有意識地培養兒童利他主義的思想或者教他們更多關愛他人的行為可以加強兒童親社會的傾向嗎?
通過將關注重點從審視反社會行為到謀求積極的推動,比如給予兒童更多愛心和關心,南茜?艾森博格擴大了我們關于兒童道德潛能開發的認識。
20世紀社會科學領域所進行的許多實證研究都致力于了解反社會行為形成的原因和起作用的因素。通過研究兒童的道德觀念及行為,發展心理學家們試圖探明侵略、沖突、犯罪和偏見等行為的認知及社會基礎。與心理學家們對兒童負面行為的長期研究相比,他們對兒童利他行為、合作和分享等正面行為研究的歷史就要短得多。
愛心兒童-兒童的親社會行為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集中了到目前為止關于親社會行為的動機和這些動機在不同的情境中如何發展和被激發的*新觀點。兒童*初在何時表現出來親社會行為,尤其是利他的行為?為什么有些兒童比他們的同伴更具有愛心?兒童親社會程度的差別是遺傳的結果還是后天教育造成的等等問題。
愛心兒童-兒童的親社會行為研究 目錄
1.1 研究綜述
1.2 本書概要
2 具有善意的嬰兒與具有愛心的兒童
2.1 三歲以前
2.1.1 對他人不幸的反應
2.1.2 分享與幫助行為
2.2 學齡前
2.2.1 對他人不幸的反應
2.2.2 分享與幫助行為
2.3 學齡期
2.3.1 對他人不幸的反應
2.3.2 分享與幫助行為
3 親社會行為的動機
3.1 兒童自我報告的動機
3.1.1 學齡前兒童
3.1.2 小學階段
3.2 親社會道德判斷的發展
4 親社會兒童的特點
4.1 一致性
4.2 性別差異
4.3 人口學方面的特征
4.3.1 社會地位
4.3.2 家庭規模和家中的排序
4.4 社交能力和適應能力
4.5 共鳴性情緒反應
4.6 認知特征
4.6.1 常規智力
4.6.2 理解
4.6.3 道德判斷
5 利他行為的生物學基礎
5.1 動物的親社會行為與人類的親社會行為
5.2 基因與親社會行為中的個體差異
6 文化影響
6.1 仇恨、敵對和不信任的文化
6.1.1 IK族人
6.1.2 阿羅里斯族人
6.1.3 夸基烏特族人
6.2 親社會文化
6.2.1 艾圖塔基人、梅森人、帕帕溝人
6.2.2 傳統的霍皮社會
6.2.3 以色列集體農莊
6.2.4 合作行為中的文化和亞文化差異
6.3 文化差異的來源
6.3.1 溫暖與情感
6.3.2 文化價值的反復宣講
6.3.3 文化和日常生活的結構性影響
7 家庭中的社會化
8 家庭之外的社會化:學校、同伴和媒體
9 情景的作用
10 結論
參考文獻
愛心兒童-兒童的親社會行為研究 作者簡介
南茜·艾森博格為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心理學終身董事講席教授。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二體千字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月亮虎
- >
巴金-再思錄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