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新世紀的考古學-文化.區位.生態的多元互動 版權信息
- ISBN:7800475026
- 條形碼:9787800475023 ; 978-7-80047-502-3
- 裝幀:精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新世紀的考古學-文化.區位.生態的多元互動 內容簡介
(一)聚落的總體結構
對姜寨遺址的分析是從半坡文化層的微觀堆積開始的。半坡文化層的地
層觀察顯示半坡層還可以細分為三個小層,三小層分別提供三個相當完整的
布局(圖四~六)。三小層之間有很薄的生土,說明在半坡期遺址經過三次的
使用、三次的廢棄的過程,下面我們稱這三層文化堆積為半坡期早段、中段
和晚段。
半坡期姜寨聚落的布局是同心圓的結構(圖三)。遺址的中央是一個廣場
,那里除發現有可能是圈欄一類的遺跡外,很少發現其他遺跡,灰土的堆積
也很薄。房屋和窖穴環繞中心廣場而建,它們明顯地分成東、南、西、西北
和北等五個區組,每組房屋的門向統一,全都朝著中心廣場,區組之間有一
沒有遺跡的緩沖區。一條半月形的壕溝,加上西面的臨河,劃定了聚落的界
限。聚落以外是墓葬區,有三片不連續的墓地。
簡單的目測顯示姜寨遺址半坡期三段遺存有幾點值得注意的變化。**
,壕溝只存在于半坡中段。第二,在半坡早段,遺址的南部除了兩座房址外
,基本上空無一物。這兩座房址有打破關系,所以南區在早段共存的只有一
座房址。盡管這樣,聚落的設計還是保存了向心型的結構,好像在為南組保
留了適當的空間。第三,西北組大部分為現代的姜寨村迭壓,未窺全豹,除
了中段有較多的房址代表外,早晚兩段房址雖少,然能見門道的房基都是東
南偏南,與他組房址截然不同。第四,遺址的西北部,在半坡晚段受嚴重破
壞,房址蕩然無存。第五,姜寨遺址雖然經過三次使用,聚落的空間結構卻
基本保持不變,五個區組的遺跡占據與他組相對的位置,組與組之間的界線
雖然稍有變化,并沒有影響聚落的整體布局。第六,半坡中段出現了幾座大
房址,分布在各區組,如果仰韶大房子主要是用于舉行集體儀式的話(汪寧
生1983),各區組都有獨立舉行儀式的設施。
把姜寨遺址半坡期聚落的遺跡分成五組*早是鞏啟明和嚴文明(1981)提
出來的,他們還以此探討姜寨的社會結構。不過這個看法不是所有人都同意
,主要是西北組的房址數目太少,它是否獨立成組有商榷余地。陳雍(1993)
著文把姜寨的居住區分成四組。我認為五組的說法比較符合考古的實際情況
,主要是遺址的西北角的房址門向是朝東南偏南開的,與西組和北組相異;
還有,半坡中段西北組與東、南、西、北四個區組一樣,都有一座大房子。
半坡期的姜寨居民到底是把聚落分成四組還是五組對本文的旨趣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他們毫不含糊地把居住區劃分成幾個區組,刻意利用建筑環境的意
圖在6000年后的今天,還是一目了然的。
上面的討論確定了半坡期姜寨聚落雖然經過三次使用,三次廢棄,空間
布局卻保持不變,這個觀察符合建筑環境是按分節社會的原則而設計的預期
,同時也部分地支持了假設一:整體的空間結構有等級秩序,相應于社會分
節。下面我們試從考古遺跡的形制變異討論這個問題。P35-37
- >
自卑與超越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推拿
- >
唐代進士錄
- >
隨園食單
- >
煙與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