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分寸 跨越社交圈層的底層邏輯
-
>
生命唯愿愛與自由
-
>
中國式人情世故
-
>
看心理·第2輯(全5冊)
-
>
心靈四書(全4冊)
-
>
非暴力溝通
-
>
往里走,安頓自己
自卑與超越 版權信息
- ISBN:7802062748
- 條形碼:9787802062740 ; 978-7-80206-274-0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自卑與超越 本書特色
《自卑與超越》大大修正了弗洛伊德泛性論的精神分析觀,開辟了精神分析的新階段。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中提出:不管有無器官上的缺陷,兒童的自卑感總是一種普通存在的事實,這是因為他們常仰賴成年人的生活,且一舉一動受到成年人的控制。當兒童利用這種自卑感作為逃避行動的借口時,便發展成神經性的傾向。如果這種自卑感在以后的生活中繼續存在下去,它便會形成“自卑情結”。
自卑與超越 內容簡介
《自卑與超越》是阿德勒從個體心理學觀點出發,闡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義的通俗性讀物。但通俗中包含著極深的哲理和巨大的學術價值。在《自卑與超越》中,作者提出: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沒有一個人對其現時的地位感到滿意;對優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關鍵在于正確對待職業、社會和性,在于正確理解生活。那些自幼就有器官缺陷或被嬌縱、被忽視的兒童,以后在生活中容易走上錯誤的道路;家長和教師應培養他們對別人、對社會的興趣,使他們真正認識“奉獻乃是生活的真正意義”。這樣,他們就能夠從自卑走向超越。
自卑與超越自卑與超越 前言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出生于維也納郊外一個糧食商家庭,家境相當富裕,但由于先天性身體的原因,他卻度過了一個很不快樂的童年。他自小患駝背,行動不靈活。在蹦跳活躍的哥哥面前,常常感到不如意。5歲的時候,阿德勒又患上一場幾乎致命的病,等到上學后,又因數學差受到老師的歧視。被當作差等生看待。所有這些,足夠使阿德勒對自己的前途感到自卑。
盡管有這么多的苦難緊隨著阿德勒,但他卻以超人的毅力,成了生活中的強者。童年的生活不僅沒有使他消沉,反而賦予他源源不斷的創作靈感。
他憑著頑強的意志和刻苦的努力。改變了別人對他的看法。并且成了優等生。他后來說過,他的生活目標就是要克服兒童時期對死亡的恐懼。
后來,阿德勒進入維也納大學攻讀醫學,并于1895年獲博士學位。兩年后,結了婚,并定居維也納。在那里,他經常到咖啡館和朋友聚會,友善謙和,不拘小節。這些經歷為他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中年時期的阿德勒曾熟讀弗洛伊德的作品《夢的解析》,并在維也納一著名刊物上撰文為弗洛伊德的觀點辯護。不久,受弗洛伊德之邀,于1902年加入弗洛伊德智囊團,旋即成為維也納心理分析家學會的主席及心理分析學刊的編輯。
1907年,阿德勒發表了有關由身體缺陷引起的自卑感及其補償的重要論文,使他享有盛譽。他認為,由身體缺陷或其他原因所引起的自卑,既能摧毀一個人。使人自甘墮落或患上精神病;同時,也能促使人發憤圖強,力求振作,從而超越自卑,補償弱點。如著名哲學家尼采,身體贏弱,卻“棄劍從筆”,寫下了不朽的哲學論著。
隨著研究的深入,阿德勒提出:不管有無器官上的缺陷,兒童的自卑感總是一種普遍存在的事實,這是因為他們常仰賴成年人生活,且一舉一動受到成年人的控制。當兒童利用這種自卑感作為逃避做事情的借口時,他們便會展現出神經病的傾向。如果這種自卑感在以后的生活中繼續存在下去,它便會形成“自卑情結”。因此,自卑感不是變老的象征,而是個人在追求優越地位時的一種正常發展過程。
漸漸地,阿德勒的觀點無法見容于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學派。就在他的心理學研究嶄露頭角的時候,他遭到弗洛伊德的壓制和排斥,但他不懼權威,勇敢地走自己渴望的道路,并于1918年著述出版了《理解人類本性》。
1920年,阿德勒終于和弗洛伊德分道揚鑣,另率領他的一群追隨者組成 “自由心理分析研究學會”,并自稱其研究為“個體心理學”(Individual Psychology)。從此,阿德勒摒棄了弗洛伊德的泛性論的心理分析觀點,并以社會的概述來解釋男性欽羨,強化了自我功能。
**次世界大戰期間。阿德勒曾在奧國軍隊當軍醫,以后又在維也納的教育機構中從事兒童輔導工作,從而擴大了個體心理學的研究領域。
在這之后,阿德勒就聲名遠播了。然后,便周游各國,到處講學:1926 年初抵美國;1927年受聘哥倫比亞大學講學;1932年受聘為長島醫學院教授,同年,他出版了《what Lifeshould Mean to You》(《生活對你應有的意義》),被譯成十幾種文字出版,世界上已經有無數讀者從阿德勒的這部作品中重新找到了自己生活的意義,成功地跨越了自卑感的局限。1935年,阿德勒在美國創辦了國際個體心理學學刊(Intemadonal Joumalof Individual Psychology);1937年又受聘到歐洲講學,由于過度勞累,終因心臟病突發,死于蘇格蘭Aberdeen的街道上。
由于阿德勒對人類個體心理的出色研究和取得的卓著成就,使個體心理學在他身后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研究者,它的影響也日益擴大。它通過提高人的社會興趣,改變了人在生活中的價值觀念,從而重新樹立了生活目標,填補了人類信仰的此項空白。
今天,仍然會有更多的人從阿德勒的思想體系中體味個體心理學特有的魅力,省察自己的生活風格,尋求適合自我的超越之道。基于這種考慮,故選譯阿德勒的代表作——《What Lofe Should Mean to You))(中文譯本《自卑與超越》),相信會有很多處于矛盾期中的讀者將會從中尋找到更令人神往的精神園地。
由于翻譯水平有限,譯作中難免會有暇疵之處,還望讀者見諒。
譯者 2005年3月17日
自卑與超越 目錄
**章 生活的意義
生命不外乎三種使命
社會感與愛心
成長期兒童誰知世界的方式
獨立性與合作性的磨礪
第二章 心靈與肉體
情結的格調
身心類型及處理方式
第三章 自卑感與優越感
自卑情結緒的生成
自卑感與人類文化的生成
個體優越感的目標
“奇異”的優越感
第四章 記憶力
敵意的記憶限制身心發展
死亡信息的恐懼
親系與競爭的記憶
根深蒂固的困惑
受歧視者的反抗欲
意外事故,終身難忘
第五章 夢與預見的無稽之談
第六章 家庭的影響力
第七章 學校教育的影響
第八章 青春斯的引導
第九章 犯罪與預防
第十章 職業與工作
第十一章 同伴
第十二章 愛情與婚姻
自卑與超越 節選
生命不外乎三種使命
每個人的生命線都有三個重要的聯系,這些聯系是每個人必須銘記于心的。他們的現實由這些聯系構成,他們面臨的問題都是這些聯系造成的。由于這些問題總是不停地纏繞著人類,人類就必須不斷地回答這些問題,并表現出每個人對生命意義的個人概念。
首先我們居住于地球這個貧瘠星球的表面,并借其所提供的資源而得以成長。因此,我們如何發展我們的身體和心靈以保證人類的未來得以延續?這是一個向每個人索取答案的問題。沒有人能逃避它的挑戰。無論我們做什么事。我們的行為都是對人類生活情境的解答:它們顯現出我們心目中認為那些事情是必要的,合適的,可能的,有價值的。而所有解答又都被“我們屬于人類”以及“人類居住于地球”等事實限制。
當我們慮及人類肉體的脆弱性以及居住環境的不安全性時,為了我們身心的生命和全人類的幸福。我們必須拿出毅力來確定答案,這就像面對一個數學問題而必須努力解答一樣。我們不能單憑猜測。也不能希圖僥幸,而必須用盡各種方法,堅定地從事此事。我們雖然不能發現絕對完美的永恒答案,但是卻能竭盡所能來找出近似的答案,并通過不停的奮斗,以求更為完善的解答。這個解答能針對“我們被束縛于地球這個貧瘠星球的表面上”這個事實,以及環境所帶來的種種利害關系。
其次,我們并非人類種族的唯一成員,必然要和他人發生關系。為自己的幸福,為人類的福利。每個人都要和別人發生關聯。個人的脆弱性和種種限制,使得他無法單獨達到自己的目標。只憑個人的力量來應付自己的問題,他必然無法保持自己的生命,也無法將人類的生命延續下去。因此,對生活問題的每一種答案都必須把這種聯系考慮在內,即必須顧及“我們生活于和他人的聯系之中,假使我們變得孤獨,我們必將滅亡”這個事實。我們的*大目標就是:在我們居住的地球上,和我們的同類合作。以延續我們的生命。
再次,我們還被另一種聯系所束縛。人類有兩種性別,愛情和婚姻即屬于這種關系。個人和團體共同生命的保存都必須顧及這個事實,每一個男人或女人都不能對此問題避而不答。人類面臨這問題的所作所為,就是答案。
前面闡述的三種聯系,構成了三個問題:如何謀求一種職業,使我們在地球的天然限制之下得以生存;如何在我們的同類之中獲取地位,以便我們能互相合作并分享合作的利益:如何調整我們的自卑,以適應“人類存在有兩種性別”和“人類的延續擴展,有賴于我們的愛情生活”等事實。
個體心理學發現,生活中的每一個問題幾乎都可以歸納在職業、社會和性這三個主要問題之下。每個人對這三個問題的反應,都明白地表現出他對生活意義的*深層的感受。舉個例來說,假如有一個人,他的愛情生活很不完美,他對職業也不盡心竭力,他的朋友很少,他又發現和同伴接觸是件痛苦的事,那么,憑他的生活中的這些拘束和限制,我們可以斷定:他一定會感到“活下去”是件艱苦而危險的事,他擁有的機會太少,而承受的挫折太多。他的活動范圍狹窄,可以用他的判斷來加以解釋,即“生活的意義是保護我自己以免受到傷害,把自己圈圍起來,避免別人接觸”。反過來說,假如有一個人,他的愛情生活的各方面都非常甜蜜而融洽,他的工作獲得可喜的成就,他的朋友很多,他的交游廣闊而且成果豐碩,那么我們能斷定:這個人必然感到生活是屬于創造性的歷程,它提供了許多機會,并克服各種困難。憑他應付生活的多種問題的勇氣,即可作出如下斷言:生活的意義是對同伴發生興趣,作為團體的一分子,要對人類幸福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自卑與超越 作者簡介
阿德勒(1870-1937):奧地利精神病學家,維也納醫學博士。生于維也納近郊的一個米商家庭,早年曾在維也納大學學醫,獲博士學位。一生從事心理學研究。開始追隨弗洛伊德,后分道揚鑣,創立一個新的心理分析學派,即以“自卑情結”為中心的個體心理學派。其主要著作有:《自卑與超越》、《人性的研究》、《個人心理學的理論與實踐》、《自卑與生活》等。
- 主題:并解決書名寫的那樣的問題
并不是普通人自卑的問題,是一本關于精神病學的著作,普通人并沒有到那么深的癥狀,沒有什么指導意義,至少對我如此,如果只是想克服自卑,建議轉而看勵志書籍。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月亮虎
- >
二體千字文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自卑與超越
- >
史學評論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