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吳昌碩經典印作技法解析 版權信息
- ISBN:7536675070
- 條形碼:9787536675070 ; 978-7-5366-7507-0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吳昌碩經典印作技法解析 內容簡介
吳昌碩是我國近代馳譽海內外的藝術大師。他在詩、書、畫、印諸方面均有高深的造詣,并能融會古今,博采眾長,破舊立新,各具面目,成為我國近代藝術史上開創一代新風的典范。這四者中,人們公認他篆刻藝術成就*高,只不過印為小道,到晚年反被他的書畫名所掩,他自己也曾說過“人說我善作畫,其實我的書法比畫好,而我的篆刻更勝于書法。”本書為“歷代篆刻經典技法解析叢書”中的一本,分析了吳昌碩經典印作的技法和創作思想,旨在啟發和幫助篆刻愛好者正確認識吳氏印風的演變過程及其藝術精華之所在,把握吳氏印風的本質特征,從而有目的、有選擇地學習和借鑒。
本書為“歷代篆刻經典技法解析叢書”中的一本,選取吳昌碩的印章作品,通過一方方具體的印例,用解剖麻雀的方法,對篆刻創作技法進行分類解析,并從中梳理出一定的技法規律。該書行文體系完整,文字簡潔曉暢,對吳氏印章篆刻技法的解析及臨摹與創作都很獨到,值得一讀。閱讀本書,你可以走進大師的生活,了解他的個性,讀懂他的藝術歷程。
吳昌碩經典印作技法解析 目錄
歷代篆刻經典技法解析叢書總序
**章 概論
**節 生平游歷與藝術概況
第二節 篆刻歷程
第三節 印風及其影響
第二章 經典印作技法解析
**節 篆法解析
第二節 章法解析
第三節 刀法解析
第四節 效果制作技法解析
第三章 臨摹與仿創
**節 關于臨摹
第二節 吳氏白文印臨摹
第三節 吳氏朱文印臨摹
第四節 意臨與仿創
第四章 “吳派”印風作品技法解析
**節 吳門弟子印作技法解析(附壽石工)
第二節 吳門再傳弟子印作解析
第三節 “吳派”在當代篆刻創作中的歷史地位
后記
參考書目
吳昌碩經典印作技法解析 節選
吳昌碩的一生,以詩、書、畫、印“四絕”蜚聲藝壇,名震海內外。他先學印,再學詩、書,后學畫,*后將此四者融會貫通,創造性地繼承了中國民族藝術的優秀傳統,并獨立發揮他自己的個性與特長。從而在書、畫、印方面形成了鮮明的個人風格,可謂畫中有書、印,印中有書、畫,且各有詩情意境。他的藝術作品,都具有強烈的藝術特征,那就是“氣勢磅礴,魄力雄偉,用筆豪放,墨色濃重,于渾樸中見華滋,于厚重中寓靈動”(劉江《吳昌碩篆刻藝術研究》),將偉大的民族精神,質樸的時代風貌,憨厚的個人品格融會其中。在書法方面,昊昌碩青少年時期多以臨摹楷書為主,先從顏體入手,后沉湎于魏晉鐘繇小楷,注重用筆的含蓄和結字的渾樸內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青少年時期他游學于杭州、湖州、蘇州,因結識拜見時彥如楊見山等,便對篆隸浸染較多,受鄧石如、吳讓之等書家筆法的影響很大,曾臨摹過大量的漢碑,如《嵩山石刻》、《張遷碑》、《石門頌》、《祀三公山碑》等等。定居蘇州后又醉心于篆書,可能他已認識到篆書對篆刻創作的重要作用,*后他選定《石鼓文》作為主要的臨摹對象,其后數十年臨池不輟,并深入鉆研。他在題《何子貞(紹基)太史書冊》詩中寫遣“曾讀百漢碑,曾抱十石鼓。”這是他對自己學書的小結。而且他65歲自記《石鼓》臨本時還說:“佘學篆好臨《石鼓》,數十年從事于此,一日有一日之境界。”的確,他在書法上的創造,以石鼓篆文之新境*為奪目。吳昌碩的行草書,初學王鐸,后學歐陽詢與米芾,中年后多參黃庭堅書意,能以篆隸筆法作行草,又以行草結體作篆書,因此他的書法作品,起筆多藏鋒,行筆重氣勢,結字多斜側,體貌皆舒展,線條疾澀相生,遒勁凝練,顯示出激越的氣派、鏗鏘的節奏和開闊的境界。 吳昌碩學習繪畫,要比學書、學印晚得多。有資料記載大約在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他29歲時,在上海認識畫家高邕之,受到感染和影響后在家鄉從潘芝畦學畫梅,繼而在杭州從吳伯滔學山水、花卉等,但進步不明顯。后來由于他的書法篆刻功夫漸深,又曾有幸在大收藏家府上觀賞到文物、古字畫、金石拓片等,眼力大有提高,因此,當他經高邕之介紹向上海畫家任伯年求教時,任說吳繪畫用筆好,這增強了吳昌碩學畫的信心,從此任、吳二人常在師友之間,交往甚篤。其間,吳昌碩又結識了蒲華、胡公壽、陸廉夫等畫家,談藝切磋,繪畫有長足進步。因為眼界開闊,學養漸深,吳昌碩開始廣泛吸取傳統繪畫之精華,極為推崇青藤(徐渭)、雪個(八大山人)、石濤(朱若極)、石田(沈周)等大家,并且熔多家之長于一爐,遺貌取神,為己所用,又參以書法用筆之妙,使其畫亦透出筆酣墨舞,真氣磅礴的雄偉氣象。因畫科為大宗,所以吳氏的畫名反而逐漸比他的書法、篆刻之名更響。 吳昌碩的藝術世界中,篆刻舉足輕重一是學習篆刻的時間早(14歲):二是從事篆刻創作的時間長,“予少好篆刻,自少至老,與印不一日離”(吳昌碩《西泠印社記》);三是生前所出版的印譜多(約十多種)。在長期的篆刻藝術實踐中,吳昌碩“不受束縛雕鐫中”(《自述》詩),探索出治印求變之道,形成了“自我作古空群雄”的獨特印風。關于吳昌碩篆刻的學習過程,其印風的演變和影響,是本書的重點,下文再詳述。總之,吳昌碩的生平及其藝術道路是崎嶇不平的,青少年艱辛困苦,為避亂謀生而四處奔波;壯年好學,尋師訪友多游歷于蘇杭,這是他在藝術上走向成功的關鍵一步;晚年藝成,詩、書、畫、印融會貫通,正如他的《刻印偶成》詩句所言:“詩文書畫有真意,貴能深造求其通”。 P9-P10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隨園食單
- >
巴金-再思錄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莉莉和章魚
- >
自卑與超越
- >
月亮與六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