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漢語史研究集刊(第五輯) 版權信息
- ISBN:7806594264
- 條形碼:9787806594261 ; 978-7-80659-426-1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漢語史研究集刊(第五輯) 內容簡介
根掠以上語音材料,可以得知:中古峙期,錫韻和效攝韻的某些字使用同一聱旁,讀音相近。輿錫韻音近的職韻或質韻,可能有些字的讀音也輿效撮韻的某些字的讀音相近。據此,可以推諭:“抑”輿“要”也有可能讀音相近,也可以相通。這一情形,在溫州話中可以看兄痕跡。
“要”和“抑”相通,“要且”便是“抑且”。由於同羲詞之間的互相影鄕,“要”或許又輿“然”相通。
“然”在溫州話中讀(jie31),隔平,帶腭化色彩。輿溫州話“要”的A讀相近。雨者都是降調,而且都是降雨度。
在宋本《庿,“然”是日母仙韻平聱字,如延切。溫州話中,仙韻字的韻母多為[i](也可記作ie]),效攝字的蹈母多焉[i]。兩者音色相近。
溫州方言是魏晉以來保留古音*完整的一支方言。在溫州話裹,仙韻和宵韻、笑韻字的韶母讀音相近。所以簞者認焉在漠語的某一歷史峙期、某一地域,“要”也可能輿“然”音近。
根據溫州話的情形,不妨推論:在漠語史的某個峙期,大豹是漠至魏晉峙期;“要、抑”音近,在表示轉折峙,是同詞具字陰傈。後來,“要”輿“然”也有可能音近羲通。用溫州話讀“抑且、要且、要自、然而”音色都接近。
三、轉折連詞“要”的繼續語法化
魏晉六朝時期,表示轉折的“要”是位於句首的,其“重要的”義項尚有痕跡可循。唐代開始,“要”位於句子中間,功能幗當於“卻”,其源詞之詞義消失殆盡。
唐詩用例:
(12)知妄謂當遣,臨感要難裁。(韋應物:傷逝,全唐詩)
(13)一種貌如仙,人情要自偏。羅敷有底好?*得使君憐。(施肩吾:感遇詞,全唐詩);“要”和“且”連用,表示轉折,含有出乎意料的意思。可釋義為“卻是,可是,偏偏”等。唐代亦見:
(14)由來不要文章得,要且文章出求人。(方干:迭弟子伍秀才赴舉,全唐詩)《碧巖錄》中也保留這樣的用法:
(15)良公善能發箭,要且不解中的。(碧巖錄.卷5)“要且”也可寫作“要自”,例如:
(16)皆言賤妾紅顏好,要自狂夫不憶家。(蔣維翰:怨歌,全唐詩)唐代還出現“雖(雖然)……要且……”的格式,如:
(17)雖云智慧生靈府,要且功夫在筆端。(方干:項洙處士畫水墨釣臺,全唐詩)
(18)滿園桃李雖堪賞,要且柬風晚始生。(羅鄴:早梅,同上)
(19)雖然不識面,要且已銷魂。(貫休:寄西山胡汾同上。
現代漢語中表可能的述補結構“v得(O)”相應的否定形式是“V不得(O)”,肯定式與否定式的語序是對稱的,如:吃得(飯C吃不得(飯),說得(話)/說不得(話)。但從歷史上看,這種肯定、否定對稱的格局不是一開始就已形成的。
肯定式“V得(O)”六朝時始見,唐代才大量出現。其來源是由表實現、有結果的“v得(O)”在特定的未然語境中語法化的結果。而其否定式在近代漢語很長一段時期內,與肯定式形式
上并不完全對稱,表現在如果帶賓語,賓語要出現在“得”之前,為“VO不得”。
為什么早期這種表可能的述補結構肯定式與否定式不對稱?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現代漢語“V得0”/“V不得O”對稱的格局又是怎樣形成的?本文擬就這些問題作出分析,著重考察否定
形式“V(O)不得”的來源和發展。
一能性補語式“V(0)不得”的來源
1.1關於能性補語式“V(O)不得”的來源,不少學者認為是由先秦能性助動詞“不得”後移形成的(王力1958,1984,周法高1959,岳俊發1984,李曉琪1985,蔣紹愚1994,1995),產生的時間是在東漢。太田辰夫(1958)和蔣紹愚(1995)認為,“V得0”和“VO不得”不對稱,是因為它們有不同的來源。前者的“得”是由“得1”(按,指動詞後面表示動作實現、有結果的“得”)進一步虛化而成的,後者是“不得2”(按,指出現在動詞前面表示可能的“得”)放在動詞後面而成的。“v得0”產生的時代(唐代)遠晚於“VO不得”(漢代),是因為“不得2”很早就可以置于動詞之後,而“V得O”中的“得”由得(動詞)一得1(表實現)—>得l(表可能),發展需要時間。
究竟是否“V得O”與“VO不得”中的“得”有不同的來源?“VO不得”是否是能性助動詞“不得”移到動詞後直接形成的?實際情況恐怕不是這樣簡單。
1.2先秦“不得”已有用於動詞之後的,如:
(1)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詩經·周南·關雎)
(2)與謀事不得,舉事不成,入守不固,出誅不強。墨子·尚賢中)
(3)靖郭君辭不得,三日而聽。(戰國策·齊策一)
例(2)四個分句句法相同,尤其前兩個分句,“謀事不得”與“舉事不成”對舉,“得”和“成”意思接近,都是“達成,得以實現”之義,“得”、“成”均為句中主要動詞,分別跟前面的“謀事”、“舉事”構成主謂關系。例(3)中的“得”盡管不是實在的“獲得”義,但仍是“獲得”義的引申用法,猶“獲準、獲許”,“得”與“聽”意義接近,“聽”也是“允許,獲準,準從”義,此句高誘注:“聽,受也。”又《國語·周語》:“民是以聽。”韋昭注:“聽,從也。”仍為動詞。例(3).這句話實際應斷句為“靖郭君辭,不得,三日而聽。”“不得”的主語是前面已出現過的“齊王”。因此,這幾例中的“V不得”顯然不是能性助動詞“不得”後移而成的。
漢代,“V(O)不得”大量出現,但據我們考察,這一時期的“得”不具有能性意義,仍是動詞。根據動詞V的語義類別,“得”又可分為兩類:
A.V為“獲取”義動詞,如“追、求、索、求捕、捕、逐捕”等,“得”表現為明顯的“獲得”義,如:
(4)單于自度戰不能如漠兵,單于遂獨身與壯騎數百潰漠圍西北遁走,漠兵夜追不得。(史記·匈奴列傳)
(5)無知入宮,求公不得。或見人足于戶間,發視,乃裹公,遂弒之,而無知自立為齊君。(史記·齊太公世家)
(6)宦騎亡,韶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飲菜而死。(漠書·蘇武傳)
(7)求子之身,何不睹患,其失道意,反求之四野,索之不得,便至窮老矣。(太平經合校P.26)
這一類的“V(O)不得“也可以分析為”V(O),不得“。
B.V的“獲取”義不明顯,如“爭、出、通、刺”等,“得”為“達成(目的),得以實現”義。如:
(8)魏其侯去,麾灌夫出,武安遂怒曰:“此吾驕灌夫罪。”乃令騎留灌夫,灌夫欲出不得。(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
(9)大宛聞漠之饒財,欲通不得,見騫,喜,問曰:“若欲何之?”(史記·大宛列傳)
(10)荊軻為燕太子刺秦王,操匕首之劍,刺之不得,秦王拔劍擊之。(論衡·儒增)
上述兩類“V(0)不得”,“得”均為實義動詞,或表“獲得”或表“達成(目的)”,顯然“不得”并非是由能性助動詞後栘的結果。
比方:比“此則起高於淵灣,為深於丘山也。比方五代,孰者為優。”(恢國)“比”猶“方”,系并列結構的新詞;佛典仍用單音舊詞“比”,如:“其佛剎女人德,欲比玉女寶者,玉女寶不及其佛剎女人。”(313,756,1)“比方”《詞司典》引《三國志·魏志》。
奇余:余“知之者知貧人劣能共百,以為富人饒羨有奇余也。…將知之者,知文吏儒生筆同,而儒生胸中之藏,街多奇余。”(量知)“奇”猶“余”,系并列結構的新詞;佛典沿用舊詞“余”,如:“度*黠,度無有余”(98,924,3)
中得:得“豈喜怒之氣為小發,不為大動邪?何其不與行事相中得也。”(寒溫)黃暉《校釋》:“相中得,謂相合也。”“中”猶“得”,系并列結構的新詞;佛典沿用單音舊詞“得”,如:“與好長素卷,善書,令經上下句相得。”(2N,478,3)
3.3復、新一復、舊
《論衡》用復音新詞、佛典用復音舊詞,據初步調查有4項,如下:
慚負/愧負:慚愧“愧負刑辱,深自刻責,故不升墓祀於先。”(四諱)“負”猶“愧”,《後漢書·張步傳》:“負負,無可言者。”李賢注:“負、愧也。再言之者,愧之甚。”《論衡》又見“慚負”,如:“古禮廟祭,今俗墓祀,故不升墓,慚負先人,一義也。”(四諱)佛典襲用舊詞“慚愧”,如:“剃頭被納服,如何不羞恥,慚愧為衣服,世衣增塵垢。”(196,155,2)“慚負”,鯧司典》引《旁漢書·樊宏傳》;“愧負”引蘇軾《和陶詩<擬古>》之一。
……
漢語史研究集刊(第五輯) 目錄
漢語重復副詞的演變李宗江
轉折連詞“要”的產生馬貝加
《太平經》中常用的應嘆提頓語俞理明
“乃”在判斷系統中的特殊功能
——《世說新語》“乃”分析蕭婭曼
馬建忠“止詞”定義的二重性和古漢語動詞研究張猛
能性述補結構否定形式“V(O)下得”與“V不得(O)”的產生和發展趙長才
信息分布原則、韻律與語序變動、體標記“了”的產生董秀芳
上古專書詞匯研究的方法與理論探討宋永培
《春秋·谷梁傳》詞義訓釋初探饒尚寬
“饑、餓”之窮盡調查與對比研究魏達純
“同學”源流考葛佳才
從《現代漢語詞典》論《莊子》復詞伍宗文
從概念出發的詞語比較研究
——以《論街》與東漠佛典詞語比較為例胡敕瑞
《道行般若經》和“異譯”的對比研究
——《道行般若經》中的難詞辛島靜志
試論《觀世音應驗記三種》在中古漢語研究方面的語料價傾董志翹
宋代公牘用語例釋李文澤
《<金瓶梅>方言俗語匯釋》商補張一舟
河西寶卷所反映的西北方言淺說雷漠卿
論古今漢語詞義的文化色彩變化李長庚
《切韻》和《韻鏡》:漢語歷史語言學的主要依據蒲立本(EdwinG·Pulleyblank)原著劉愛菊譯
二十世紀中國大陸《中原音韻》研究述評方環海
論清儒仇廷模對《集韻》聲韻問題研究的貢獻張民權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中的“詩論”文字續釋臧克和
《說文解字》版本問題王責元
論新語言學與新語法學的語言觀分野[意大利]吉麗安諾·朋芳特楊文全譯伍鐵平校
試論東漢佛經翻譯不同譯者對音譯或意譯的偏好顧滿林
研究生論壇
《焦氏易林》語詞零釋李昊
從《新序》看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之”楊蕓
《爾雅》重出條目淺析林麗
《文選集注》所引《字林》考李佳
古籍今注中的“通”與“同”小議楊榮賢
說“也”說“它”杜曉莉
唐宋禪宗語錄中的隱性選擇疑問句式初探肖蘭萍
諺語與民俗關系淺論李濤賢
漢語史研究集刊(第五輯) 節選
《漢語史研究集刊(第5輯)》主要刊登了研究古代漢語的論文和學術評論,并適量的刊登了國外已發表的具有借鑒價值的論文。探討了語言現象產生的原因和演變規律。
漢語史研究集刊(第五輯) 相關資料
書摘 根掠以上語音材料,可以得知:中古峙期,錫韻和效攝韻的某些字使用同一聱旁,讀音相近。輿錫韻音近的職韻或質韻,可能有些字的讀音也輿效撮韻的某些字的讀音相近。據此,可以推諭:“抑”輿“要”也有可能讀音相近,也可以相通。這一情形,在溫州話中可以看兄痕跡。 “要”和“抑”相通,“要且”便是“抑且”。由於同羲詞之間的互相影鄕,“要”或許又輿“然”相通。 “然”在溫州話中讀(jie31),隔平,帶腭化色彩。輿溫州話“要”的A讀相近。雨者都是降調,而且都是降雨度。 在宋本《庿,“然”是日母仙韻平聱字,如延切。溫州話中,仙韻字的韻母多為[i](也可記作ie]),效攝字的蹈母多焉[i]。兩者音色相近。 溫州方言是魏晉以來保留古音最完整的一支方言。在溫州話裹,仙韻和宵韻、笑韻字的韶母讀音相近。所以簞者認焉在漠語的某一歷史峙期、某一地域,“要”也可能輿“然”音近。 根據溫州話的情形,不妨推論:在漠語史的某個峙期,大豹是漠至魏晉峙期;“要、抑”音近,在表示轉折峙,是同詞具字陰傈。後來, “要”輿“然”也有可能音近羲通。用溫州話讀“抑且、要且、要自、然而”音色都接近。 三、轉折連詞“要”的繼續語法化 魏晉六朝時期,表示轉折的“要”是位於句首的,其“重要的”義項尚有痕跡可循。唐代開始,“要”位於句子中間,功能幗當於“卻”,其源詞之詞義消失殆盡。 唐詩用例: (12)知妄謂當遣,臨感要難裁。(韋應物:傷逝,全唐 詩) (13)一種貌如仙,人情要自偏。羅敷有底好?最得使君憐。(施肩吾:感遇詞,全唐詩) ;“要”和“且”連用,表示轉折,含有出乎意料的意思。可釋義為“卻是,可是,偏偏”等。唐代亦見: (14)由來不要文章得,要且文章出求人。(方干:迭弟子伍秀才赴舉,全唐詩)《碧巖錄》中也保留這樣的用法: (15)良公善能發箭,要且不解中的。(碧巖錄.卷5)“要且”也可寫作“要自”,例如: (16)皆言賤妾紅顏好,要自狂夫不憶家。(蔣維翰:怨歌,全唐詩)唐代還出現“雖(雖然)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經典常談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朝聞道
- >
唐代進士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