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法律的悖論(簽章版)
-
>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
>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
>
私人財富保護、傳承與工具
-
>
再審洞穴奇案
-
>
法醫追兇:破譯犯罪現場的156個冷知識
-
>
法醫追兇:偵破罪案的214個冷知識
羅馬私法導論 版權信息
- ISBN:756202457X
- 條形碼:9787562024576 ; 978-7-5620-2457-6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羅馬私法導論 內容簡介
本書屬于“法律人叢書”中一冊,由全國法律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秘書處組織編寫。該叢書的主編由霍憲丹、賀衛芳擔任。全書共論及了羅馬法的歷史發展和淵源、民事訴訟程序、人法、家庭和婚姻法、物法、債法、繼承法等七部分。這是一本具有教科書性行賄的著作,值得讀者去品味。
羅馬私法導論羅馬私法導論 前言
總序 在當今世界上,法律職業化幾乎已經成為全球化的趨勢。法律界對自家行業的知識傳統有了越來越明確的自覺,各種會議和出版各樣的研討物都在不停地將這種知識傳統精致化。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檢討法律教育的基本概念和目標定位,法律教育界比起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視在教育和法律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培養學生“像法律人那樣思考”(Thking like a laWyer)的能力。法律實務界也更加注重將法律職業與法律教育溝通,法律職業的入門標準越來越高,從而提高了司法在調整社會關系和實現社會正義的過程中的能力。另外,司法界又在不斷地反思司法權的運作方式,程序的價值得到了日益普遍的認可。從一個國家到另一個國家,法律界都在討論法律家的職業倫理,一些重要的準則甚至獲得了超越國界的共識。 令人欣喜的是,我國的法治建設正好與這樣的世界性潮流同步。在*近的幾年里,上述種種問題都得到了我國法律界程度不同的關注和討論,有些甚至在制度層面上取得了可喜的進展。統一司法考試制度的確立便是一個*近的例證。不過,在看到這些進展的同時,我們也時時能夠感受到在邁向職業化過程中,中國法律界所面臨著的一些特殊困難。這些困難有些來自于在計劃經濟時代流行至今仍有其生命力的某些觀念,有些則來自于更久遠的歷史文化傳統,因而預示著中國法律人的愈發任重道遠。 日本著名的中國法律史專家滋賀秀三曾從訴訟形態的角度對中國傳統法文化作過極具啟發意義的考察。他認為,在世界各主要文明中,中國是距離法治*為遙遠的一種,甚至與歐洲形成了兩級相對的反差。由于我們的法律大致上是刑法以及管理和調整官僚機構的規則,因而,“與國家權力相分離而具有獨立地位的法律界精英們從理性的探索中產生出學說、判例,創造并支持著法這種現象……在中國幾乎尋找不到。歐洲法的歷史有一半可以說是法學的歷史,而與此相對,言之有據地討論中國法學史卻近乎不可能。”滋賀教授以自己在教學中的感受強化了他的判斷——在洋洋灑灑地講過了羅馬、中世紀和近代各國法學之后,輪到講中國法學時,他幾乎有點無話可談的感覺。(參看滋賀秀三等著《明清時期的民事審判與民間契約》,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之所以如此,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我們這個老大帝國從來就沒有形成分權體制。雖然在中央層面上一直有復雜的職能分工,但是,州縣層面上卻一直是一個人的政府。通過科舉考試的形式選任官員,導致法律知識無從在司法的過程中得以發育和成長。官員與文人的合一使得司法判決的風格充滿了美感,卻難以獲得統一性和確定性。韋伯曾經用“卡迪司法”(KhacdiJustice)的說法指稱那種就事論事,完全不考慮規則以及依據規則判決的確定性的司法。如果仔細觀察中國傳統社會官員的決策過程,看他們援用怎樣的依據對糾紛作出裁判,看他們是怎樣經常地將所謂天理人情置于國法之上,看他們以怎樣的方式贏得當事人以及其他民眾對裁判的服膺,我們可以毫不遲疑地得出這樣的結論:傳統的糾紛處理過程正可以成為“卡迪司法”的一個活生生的例證。 就這樣,我們兩千年的司法史居然根本沒有走向專業化或職業化的任何苗頭,居然是一部幾乎看不到任何對確定性和統一性的追求的歷史。這的確是一個令我們今天的法律人感到吃驚的事實。也許,這也可以成為解讀我們總體歷史的一個關鍵事實。兩千年來,由于司法過程并不注重“同樣的事情同樣地對待”的準則,因而,司法不能通過糾紛解決過程對立法規則加以明確化和精細化,天理與人情的高度不確定性導致決策者可以翻手為云,覆手為雨,人民如何通過這種司法制度而伸張正義?于是,細小的糾紛得不到公正的解決,會帶來滾雪球效應;冤情的累積遇上天災或決策失當的人禍,便仿佛移干柴而近烈火,不天下大亂才怪。………………
羅馬私法導論 目錄
總序
凡例
緒編 羅馬法的歷史發展和淵源
§1.羅馬城邦的形成
§2.《十二表法》的產生
……
- >
回憶愛瑪儂
- >
山海經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隨園食單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我與地壇
- >
月亮與六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