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貨幣大歷史:金融霸權與大國興衰六百年
-
>
(精)方力鈞作品圖錄
-
>
《藏書報》2021合訂本
-
>
(精)中國當代書畫名家作品集·范碩:書法卷+繪畫卷(全2卷)
-
>
(噴繪樓閣版)女主臨朝:武則天的權力之路
-
>
書里掉出來一只狼+狼的故事-全2冊
-
>
奇思妙想創意玩具書(精裝4冊)
跨越鴻溝:文化視野里的科學 版權信息
- ISBN:7533432711
- 條形碼:9787533432713 ; 978-7-5334-3271-3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跨越鴻溝:文化視野里的科學 本書特色
在“木犁書系”中,如今又增加了一個新的子系:補天文叢。單從名稱看,其中的寓意似乎不難理解。女媧補天的傳說早已經是我們的文化傳統中很基本的常識性內容了。有意思的是,同樣是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天”的概念本來說法是多義的,既可指自然之天,也可指義理之天。在這里,我們倒不妨站在某種當代的立場上,將其“合一”起來,借指我們對自然的理解和認識,也就是我們的科學。
談到科學,同樣也是在更現代的立場上,我們并不僅僅認為只有那些既成的具體的科學知識才是它的全部。與科學知識相共生的科學精神、科學文化、科學方法、科學態度,也都可以被認為是科學整體的各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對科學的普及和傳播的過程中,對于科學知識的“硬內容”和這樣一些與之相伴的“軟內容”的關注,也是同樣需要兼顧而不可厚此薄彼的。對于科學界以外包括其他領域的學者以及范圍更廣的廣大公眾來說,后一部分內容甚至也許更加重要,只有理解了這些內容,才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科學究竟是什么和科學究竟意味著什么。
但是,在國內以往的科學普及和傳播工作中,傳統的科普,也即只注重對具體的科學知識的傳播和普及,一直占據了主導的地位。隨著科學、文化和社會的發展,也隨著與國際相接軌的過程中對更先進的科普理念的學習,國內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意識到類似于“公眾理解科學”那樣新式的科學傳播工作的重要意義。在這樣的工作中,占首要地位的,就是對于科學精神、科學文化、科學方法、科學態度的研究和傳播。從另一個角度來講,這種努力也正是國際和國內大背景中所謂要溝通兩種文化的努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不過,有了觀念上的改變僅僅是**步,更重要是,將觀念訴諸行動。當然,我們看到,在社會上,在學術界,致力于此的人士大有人在。他們,就是在科學傳播領域中可敬的“補天者”。但不可否認,我們與其他在科學本身的研究和發展、科學傳播工作、科學文化研究等方面做得更好的國家相比,水平上存在不小的差距。這也意味著,要馬上就拿出與新觀念相適應的大量大部頭的著作來滿足學術界和公眾的迫切需求,一時還有很大的困難。因此,在這部文叢中,我們選擇的方法是,將目前那些已經公開發表的,以及部分尚未公開發表的與科學精神、科學文化、科學方法、科學態度等內容相關的短篇文章,還有一些精彩的訪談等匯集起來。這種集多人成果,集中而且及時體現在科學文化和科學傳播領域中“補天者”們*閃光的思想的做法,也許在目前階段是可取、可行而且產生效果和影響*快的一種辦法。
在我們的科學文化研究和科學傳播的領域中,希望能有更多的“補天者”加盟。畢竟,我們是在“同一片藍天下”。
跨越鴻溝:文化視野里的科學 內容簡介
《跨越鴻溝―――文化視野里的科學》一書,是《中華讀書報》“科技視野”專欄的集粹。主編王洪波、馬建波,精心歸納了這個“煉石場”五年來出爐的各色彩石―――
“這山那山:兩種文化的對峙”是一塊雙色石。在這里,人文學者的文化視角和自然科學家的視角高密度地碰撞、摩擦和交融。圍繞現代高科技的功與過、罪與罰,學者們各自發出不同的聲音:周國平說:現代技術的真正危險,在于它“剝奪了一切事物的真實存在和自身價值”;田松認為,對科技的過分依賴,使現代人“正在失去感受幸福的能力”;而徐友漁則認為,這是“反科技論者”的杞人憂天;電腦專家康言午更覺得文人們的觀點匪夷所思,因為正是科學技術使人類更加自由。這樣一來一往,打乒乓球似的交鋒還見于趙汀陽、劉華杰、呼延華、吳國盛、方舟子、宮敬才等人的文章中。更有意思的是,欄目請來馮驥才、陳村、張煒、方方、葉永烈、阿來等作家為高科技打分。作家們各抒己見,有的打了高度贊賞的10分,有的打了頗為悲觀的4分。從中人們看到,有的時候,“人文知識分子和自然科學知識分子之科學技術觀念差距竟然如此之大”,似乎是地球的兩極;而有的時候,“人文知識分子視野中的科學技術”和“自然科學知識分子視野中的人文精神”,又是那樣異思突起,新鮮獨特,振聾發聵,在沖突中達到一種更高層次的溝通與互補。這也正是這個欄目的獨到貢獻――本來科學與人文就不應是楚河漢界,涇渭分明,而應達到大文化概念下的殊途同歸,“天”“人”合一。
“冷史熱讀:中國古代有沒有科學”是一塊火色石,論戰的火藥味照例挺濃。圍繞“近代科學”的概念和“李約瑟問題”,席澤宗、江曉原、田松、劉兵、戈革等各路專家見仁見智、鞭辟入里的分析使人大開眼界,同時對國人“好古與攀高”的陋習提高了警惕。
“科學情種:第三只眼睛里的科學家”是一塊雜色石,它介紹了十幾位東西方科學家的另一面:“輪椅上的科學巨人”霍金的兩次婚姻;羅素與維特根斯坦的師生之誼;“超級科學明星”費曼的獨立不羈;湯川秀樹的“權衛兵”經歷以及愛因斯坦的“真偉人”“偽偉人”之爭……從而展示了科學家們人性的一面,他們是有血有肉有感情也有缺點的常人,而不是冷冰冰的科學機器和令人生畏的科學偶像。
“綠色灰色:現代化大道上的憂思”顏色了然,它為向現代化邁進的人們敲響了環境的警鐘,從生態倫理學的角度提醒人們保護大自然的天然責任。
還有“前沿風景:新時代的科學圖景”、“雞蛋骨頭:批評性書評”和“四兩千斤:時評”,可以說是幾塊黑色石,因為這里多為批評性的文字。從對“古盜鳥”的揭秘到對“民間科學家”的揶揄;從對“克隆”“抄襲”之作的抨擊到對“少年院士”拔苗助長的擔憂;從對粗陋軼事的批評到對“克萊登”的揭露;以至于對“純水風波”“彩票中獎預測”“圣經統計學”“特異功能”等偽科學偽科普的討伐……無不體現了求證求真的科學方法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以及堅持真理、匡正謬誤的無畏科學精神。我們的社會,我們的傳媒,贊美歌頌之聲甚高而批評風氣不足,而批評風氣,正是科學求實精神的必要體現。從這個意義上說,該書中煉就的火燙燙的石頭正好可以補這處天之漏。
跨越鴻溝:文化視野里的科學 目錄
現代技術的危險何在?
且慢給科學技術定罪
漁民的落日
令人費解的人文精神
蘋果=1+0:不是杞人憂天的幽默
沒準的事和沒門的事
物理學家試探“泡沫學術”兩種文化論爭熱鬧空前
中國作家給高科技“打分”
進化的故事令人絕望
何必為進化絕望
科學無禁區
可怕的傾向
數學家與詩人:一種驚人的對稱
冷史熱賣:中國古代有沒有科學
雞與鴨與李約瑟——對于李約瑟問題的語境分析
中國古代有沒沒科學
科學的一般概念與中國古代的“科學”——與節世煇先生商榷
易經、計算機與思想的傳承
是否“概念混亂”“邏輯荒唐”——答劉兵先生
神童并不一定像老頭——致田松先生的一封公開信
也談中國古代有沒有科學
好古與攀高
李約瑟給中國人帶來了什么
質疑古代科學現代價值論
再論中國古代有無科學問題
中國古代沒有演繹邏輯嗎
李約瑟工作的現代意義
兩類文明的兩個體系
科學情種:第三只眼睛里的科學家
……
前尚風景:新時代的科學圖景
綠色灰色:現代化大道上的憂思
雞蛋骨頭:批評性書評
四兩千斤:時評
- >
唐代進士錄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回憶愛瑪儂
- >
隨園食單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