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貨幣大歷史:金融霸權與大國興衰六百年
-
>
(精)方力鈞作品圖錄
-
>
《藏書報》2021合訂本
-
>
(精)中國當代書畫名家作品集·范碩:書法卷+繪畫卷(全2卷)
-
>
(噴繪樓閣版)女主臨朝:武則天的權力之路
-
>
書里掉出來一只狼+狼的故事-全2冊
-
>
奇思妙想創意玩具書(精裝4冊)
百年科學話題 版權信息
- ISBN:7533432738
- 條形碼:9787533432737 ; 978-7-5334-3273-7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百年科學話題 本書特色
在“木犁書系”中,如今又增加了一個新的子系:補天文叢。單從名稱看,其中的寓意似乎不難理解。女媧補天的傳說早已經是我們的文化傳統中很基本的常識性內容了。有意思的是,同樣是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天”的概念本來說法是多義的,既可指自然之天,也可指義理之天。在這里,我們倒不妨站在某種當代的立場上,將其“合一”起來,借指我們對自然的理解和認識,也就是我們的科學。
談到科學,同樣也是在更現代的立場上,我們并不僅僅認為只有那些既成的具體的科學知識才是它的全部。與科學知識相共生的科學精神、科學文化、科學方法、科學態度,也都可以被認為是科學整體的各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對科學的普及和傳播的過程中,對于科學知識的“硬內容”和這樣一些與之相伴的“軟內容”的關注,也是同樣需要兼顧而不可厚此薄彼的。對于科學界以外包括其他領域的學者以及范圍更廣的廣大公眾來說,后一部分內容甚至也許更加重要,只有理解了這些內容,才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科學究竟是什么和科學究竟意味著什么。
但是,在國內以往的科學普及和傳播工作中,傳統的科普,也即只注重對具體的科學知識的傳播和普及,一直占據了主導的地位。隨著科學、文化和社會的發展,也隨著與國際相接軌的過程中對更先進的科普理念的學習,國內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意識到類似于“公眾理解科學”那樣新式的科學傳播工作的重要意義。在這樣的工作中,占首要地位的,就是對于科學精神、科學文化、科學方法、科學態度的研究和傳播。從另一個角度來講,這種努力也正是國際和國內大背景中所謂要溝通兩種文化的努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不過,有了觀念上的改變僅僅是**步,更重要是,將觀念訴諸行動。當然,我們看到,在社會上,在學術界,致力于此的人士大有人在。他們,就是在科學傳播領域中可敬的“補天者”。但不可否認,我們與其他在科學本身的研究和發展、科學傳播工作、科學文化研究等方面做得更好的國家相比,水平上存在不小的差距。這也意味著,要馬上就拿出與新觀念相適應的大量大部頭的著作來滿足學術界和公眾的迫切需求,一時還有很大的困難。因此,在這部文叢中,我們選擇的方法是,將目前那些已經公開發表的,以及部分尚未公開發表的與科學精神、科學文化、科學方法、科學態度等內容相關的短篇文章,還有一些精彩的訪談等匯集起來。這種集多人成果,集中而且及時體現在科學文化和科學傳播領域中“補天者”們*閃光的思想的做法,也許在目前階段是可取、可行而且產生效果和影響*快的一種辦法。
在我們的科學文化研究和科學傳播的領域中,希望能有更多的“補天者”加盟。畢竟,我們是在“同一片藍天下”。
百年科學話題 內容簡介
全書80余篇文章,共分8部分內容。一、沉思科學;二、徜徉科學文化;三、走進大科學時代;四、近觀科學家;五、讓科學成為公眾的財富;六、愿春天不再寂靜;七、科學大千世界;八、百年諾貝爾獎。主編王直華先生原是《科技日報》副總編輯,也是著名的科普專家、科普作家,更是科學普及事業的熱心人。正如他在“編后隨筆”中寫的,“當我們考慮該向公眾普及些什么的時候,可以從這紛繁多樣的科學定義中得到啟發。原來科學里面不僅有知識,還有哲學,還有智能,還有文化,還有倫理,還有力量。”“《百年科學話題》收集的,主要是《科技日報》‘百年話題’這個欄目發表過的文章,這些文章的作者,有科學家,更多的是科學歷史學家、科學哲學家,他們從純粹科學與技術的百年進展,引出與之相關的文化、歷史、哲學、倫理話題,讀來使人對科學與技術有了多角度的觀察和理解,油然而生耳目一新之感。”
那么,這本書都有哪些特點呢?從內容上來說,對科學與技術的多角度的觀察和理解是《百年科學話題》*突出的特點。8個部分涵蓋了20世紀所有的科學內容及與科學相關的內容。科學作為一種文化,不但是特殊的知識體系,而且更重要的,它是一種特殊的知識生產方式。在認識科學本身方面,本書也下了功夫,對科學進行了理性的思考與反思,并注重了科學的人文性、社會性。比如,李正風先生的“科學:一種文化”一文,從文化的角度對科學進行了反思,并討論了科學文化的特質。再比如李真真先生的“科學技術的發展與人文關懷”、李和平先生的“科學與倫理”等文章,從不同角度論述了科學的文化特質。
一百年的跨度,使我們縱覽了科學在20世紀的一個全貌。只有歷史地看待科學,才會更清晰地看到科學的雙刃劍效應。回顧歷史,盱衡未來,才不至于在今天盲目茫然。這一點非常重要。在《百年科學話題》一書中,從20世紀初科學的晴朗天空中飄浮的幾朵小小的烏云,到對克隆技術的思考,從愛因斯坦、諾貝爾到霍金和蕾切爾?卡遜,都有充分的論述。我們正處在一個世紀交替的多熱點的時代,科學也從沒有像今天這樣既讓我們興奮又讓我們擔憂。應該說,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的道路決不僅只是科學的神燈所能照亮的,必須有人文的精神,必須有理性的思考。從這個意義上來看,《百年科學話題》的問世是及時的。但僅僅一本《百年科學話題》還遠遠不夠,人類的可持續發展的觀念還應大力宣傳,廣泛傳播,讓公眾理解科學,讓科學遠離遺憾。
當然,因為是文集,難免有分類不夠均衡、風格不甚統一之弊端,也算留下一些話題之外的話題,讓讀者去思考吧!
百年科學話題 目錄
科學的探索有止境嗎?
反思科學的世紀
科學世紀的哲學使命
科學:一種文化
科學當永遠是理性的事業
正確引導科學技術的發展是永恒的話題
“科幻”作品對科學的思考
從人類認識的角度看科學與藝術的聯生活費
科學與國家利益
科學角色的巨變
塑造20世紀科學的重要文獻
二、徜徉科學文化
科學技術的發展與人文關懷
從一段歷史看對克隆技術的思考
基因工程倫理的核心問題
克隆與永生
誰應對科學的負效應負責
慎待生命科學與倫理的沖突
科學與倫理
科學呼喚學術民主
科學殿堂里的人們
偽實驗——科學界的偽科學
科學·職業·道德
關于“N射錢”的故事
三、走進大科學時代
從晶體管的發明看戰略研究
爭奪世界技術霸權之戰
大科學時代
T型車、微機和大眾化產品
工業實驗室:偉大的制度創新
研究實驗室的發展及其啟示
工業研究實驗室:20世紀制度化的科研組織
面向世界的卡文迪主行實驗室
關于“曼哈頓計劃”的斷想
阿波羅登月計劃的啟示
人類基因組計劃:生命科學的“登月計劃”
人類基因組計劃ELSI研究的啟示
四、近觀科學家
……
五、讓科學成為公眾的財富
六、愿春天不再寂靜
七、科學大千世界
八、百年諾貝爾獎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史學評論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月亮虎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煙與鏡
- >
巴金-再思錄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