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估到手價是按參與促銷活動、以最優惠的購買方案計算出的價格(不含優惠券部分),僅供參考,未必等同于實際到手價。
-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長城線上千里無人區 版權信息
- ISBN:7802111323
- 條形碼:9787802111325 ; 978-7-80211-132-5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長城線上千里無人區 本書特色
“南有南京大屠殺,北有千里‘無人區’”。“無人區”是抗日戰爭時期侵華日軍在長城沿線一帶通過“集家并村”的手段將群眾驅趕到所謂的“集團部落”從而建立起來的“無往禁作地帶”,是日軍用血腥手段在華制造的又一重大侵略暴行。
本書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重點圖書選題。
1939年到1944年,日軍在東起山海關以西的九門口,西至赤城縣的老丈壩,北自寧城、圍場一帶,南到遷安,、遵化一線造“無住禁作地帶”,總面積達5萬平方公里,涉及今河北、遼寧、內蒙古、北京、天津5個省、市、自治區的25個縣。其中被集家的自然村1.7萬多個,共建“人圈”2506座,被驅趕集家的群眾約140萬人。
日軍在制造“無人區”的過程中,實行了“拔根斷源式的摧毀”,滅絕一切生機,將“三光”政策發揮到了極致。冀熱遼地區被屠殺和虐殺的35萬中國同胞中,大部分死于“無人區”,其殘暴程度不亞于“南京大屠殺”。
長城線上千里無人區 內容簡介
“南有南京大屠殺,北有千里‘無人區’”。日本侵略軍在南京實施大屠殺的悲況舉世矚目,而在長城線上殘酷地制造千里“無人區”的慘景卻知之者甚少。本書稿從各方面廣集資料,旨在讓世人知曉日本侵略者制造“無人區”的罪惡行徑和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群眾與之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歷史為今天留下了這筆寶貴的紅色革命遺產,相信以其自身的潛能價值,一定會為偉大祖國的復興顯現出它固有的巨大威力。
這部《長城線上千里無人區》書稿,是集中外史學工作者的研究成果編輯而成的擁有五卷本的大型文集。**卷為綜合性的專論和媒體評介;第二卷是中共各級組織在當時形成的歷史文獻和當事人的回憶;第三卷為史學工作者經過調研形成的專題資料;第四卷是日方檔案文件和有關活動情況;第五卷是日本學者對“無人區”斗爭的看法所撰寫的專論文章及拍攝的照片。資料量大翔實,內容豐富鮮活,是一部對不同階層的人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弘揚民族精神具有典型意義的生動教材,也是廣大教育和社科工作者教學、研究我國近現代史和中共黨史所需要的參考書籍。這正是編篡這套書稿的初衷。
長城線上千里無人區 目錄
專論
從堅持“無人區”到進軍東北
**章長城線上“千里無人區”的由來
第二章大出擊小集家
第三章抗日烽火燃遍熱西、熱南
第四章大規模制造“無人區”
第五章在反集家斗爭中擴大游擊區
第六章長城南側的“無人區”
第七章熱遼地區全面制造“無人區”
第八章無住禁作地帶
第九章人間地獄——“人圈”
第十章打破“人圈”牢籠
第十一章事實的駁詰
第十二章群眾路線是黨的路線
第十三章民族脊梁
第十四章黎明前的戰斗
第十五章進軍東北
熱河事跡與長城抗戰
論冀察熱遼“無人區”斗爭的歷史地位和作用
堅持“無人區”斗爭是一場特殊的戰爭
從反“集家并村”斗爭的勝利看民族地區反侵略斗爭
侵華日軍長城內側制造“無人區”新罪證
二渡東瀛為和平
附:長城線上“無人區”的證言
正視歷史結束過去開創未來永久和平
尊重事實與尊重感情
瞞騙何時是了局
郵票風波談因果
“無人區”真的不存在嗎?
“誰是侵略者”引發的思考
“二潘”慘案與“三光”、“三戒”
水泉溝“萬人坑”的證言——兼駁田邊敏雄
媒體評介
《又一個三光作戰》沿萬里長城線上的“無人區”強制村民移居揭露舊日本軍的政策
日軍滅絕人性的“并村計劃”
《又一個三光作戰》
日本軍的“無人區化”政策實態的描述——評《又一個三光作戰》
當年“小八路”著書揭露侵華日軍暴行
八·一五拭目看東京
一段不可忘卻的歷史——介紹陳平和他的關于“無人區”斗爭的論文
歷史的見證——訪“無人區”親歷者、研究者陳平
一個中國學者和日本友人的故事
一位八路軍老戰士、歷史學者的憤怒
穿越七十年的時空
以筆作刀槍回擊日本右翼勢力翻案言論——陳平著書揭露侵華日軍制造“無人區”暴行
無人區抗日戰爭中悲壯的特寫鏡頭
陳平先生與日中友好
第二卷
第三卷
第四卷
第五卷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推拿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自卑與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