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古史地理論叢 本書特色
錢先生的《古史地理論叢》初版于民國七十一年收文二十二篇.其中早的寫于民國十一年,到出版時已有六十年了。后來全集本編輯時又增添四篇: ●饒宗頤《魏策吳起論三苗之居辯誤》附跋 ●神農與黃帝 ●戰國時洞庭在江北不在江南說 ●略記古代江淮河汴水道交通 (都是初版時未能編入的) 其中一篇作為原收的《古三苗疆域考》之附錄,所以總共是二十五篇。 三聯本根據東大版本,所以只有二十二篇,而且沒有饒宗頤《魏策吳起論三苗之居辯誤》附跋這一附錄。
古史地理論叢 內容簡介
本書匯集考論古代歷史地理的20余篇文章。作者以通儒精神將地名學、史學、政治經濟、人文及民族學融會一體,辨析異地同名的歷史現象,探究古代部族遷徒之跡,進而說明中國歷史上各地經濟、政治、人文演進的古今變遷。
古史地理論叢古史地理論叢 前言
序
憶余在民國十一年之秋,任教于廈門集美學校,始讀《船山遺書》,于其辨屈原沉湘乃在漢水,不在洞庭,而深有契悟,乃草小文一篇刊載報端。越四五年,撰述《先秦諸子系年》,詳申其義。因念古代民族遷徙,以舊居之名名其新邑,此為古史每多異地同名*好一說明。《先秦諸子系年》既成書,乃續為《周初地理考》、《古三苗疆域考》諸篇,則已在民國二十年之后。而其時則國事日非,群言龐雜,意所欲陳,紛起疊乘,考治古史地名之業,遂棄置不復理。至民國二十八年秋,余自昆明返蘇州,迎母奉養,杜門不出,寫成《史記地名考卜書。是為余治古史地理*后一著作。上距討論《楚辭》地名,則先后亦達十二年之久。此后再不復為。年逾八十,雙目失明,不能見字,但念舊稿雖非時代所需,而要為治古史者一大綱目。余之所論,雖引端于船山,而幾所發現,則實為古今所未及,遂爾散棄,亦誠可惜。遂將舊存諸篇匯集付印。亦有成稿后絡續增加材料多達數十節,囑及門何君澤恒斟酌編入篇中,而余則已無可細為裁奪矣。有關此等材料,搜羅難盡,凡所論列,亦容有誤,但得者*少當占十七八,失者*多不過十二三,則惟待后人續治此業者之再為訂正矣。遙計初治此業,距今已逾六十年,此亦當時心力所注,撫卷豈勝愴然。
壬戌年春三月識于臺北
士林外雙溪之素書樓錢穆
古史地理論叢 目錄
古史地理論叢部甲
周初地理考
古三苗疆域考
《楚辭》地名考
古史地理論叢部
黃帝故事地望考
雷學淇《紀年義證》論夏邑
西周戎禍考上附辨春秋前秦都邑
西周戎禍考下 附西周對外大事略表
重答李峻之君對余《周初地理考》之駁難心
再論《楚辭》地名答方君
秦三十六郡考
秦三十六郡考補
中國史上之南北強弱觀
水利與水害(上篇:論北方黃河)
水利與水害(下篇:論南方江城)
跋康熙丙午刊本《方輿紀要》
《禹貢》山水雜說
蒼梧九疑零陵地望考
說邢
說滇與昆明
古豫章考
漢初侯邑分布
提議編纂古史地名索引
古史地理論叢 作者簡介
錢穆(1895-1990),字賓四,著名歷史學家,江蘇無錫人。1912年始為鄉村小學教師,后歷中學而大學、先后在燕京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西南聯合大學等數校任教。1949只身去香港,創業新亞書院,1967年起定居臺灣。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莉莉和章魚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巴金-再思錄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月亮虎
- >
月亮與六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