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中國政治制度史(第2版) 版權信息
- ISBN:7300062725
- 條形碼:9787300062723 ; 978-7-300-06272-3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政治制度史(第2版) 本書特色
《中國政治制度史(第2版)》是我們以前編著出版兩部《中國政治制度史》的訂正和較大幅度的充實。
此前的兩部《中國政治制度史》,是指1989年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按朝代順序編寫的版本,1991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按行政、立法、司法、軍事、財政、監察、文教、禮儀等系列單行制度的發展為線索編寫的版本。這兩部主題相同而體裁有別的書籍,在10多年的使用期間,都曾經重印多次,并都曾得到過海內外讀者的殷切關愛,我國臺港及日本一些院校有關專業也選用為教材,或指定為必讀參考書。10余年來,讀者們曾經給我們提出許多鼓勵、批評和修改的意見,有些讀者還曾多次來信,甚至要求會面以表達意見,對于讀者諸君的厚意隆情,我們一直銘感在心,他們提出的寶貴意見,也被盡可能地吸收到本部教材之中。
在重新撰寫新著的時候,首先碰到的重大問題,就是在上述兩種敘述體裁中,選用哪一種更為合適?哪一種體裁的表達較為簡明,提供的政治制度史知識較為切于實用?我們對此產生過很大的猶豫。
其實,按照朝代順序的先后,以某一朝代的政治制度作為敘述對象的橫切性敘述,與打破朝代間隔、按照不同專門制度的傳承調整和更新的豎切性論述,在中國政治制度史研究中經常使用,也是并行不悖的研究方法,各有優長。以朝代的政治制度為敘述對象,可以更清晰地看到某朝代政治制度的規模和特點;按照專門問題縱向地論述,則便于看到4000余年來相關制度的嬗變和利弊興革,兩者之間本來是可以縱橫相濟,互相參照和補充的,但是,作為一部篇幅有限的教材,則勢難兼顧,必須在兩者之中有所側重。
這部《中國政治制度史(第2版)》,我們決定采用以豎切為主,分別敘述自古以來諸種重要典章制度發展變化的體裁,同時也注意到各種單行制度必然要受到各個時期國體和總的政治體制的統率和制約,在各單行制度之間又必然存在著橫向的緊密聯系和協調,不同朝代的統治規模和重要施政措施也必應在論述單行制度中有充分的體現。
之所以做這樣的決定,是基于以下考慮:
**,為了減少不必要的重復。
中國自夏商周三代以迄明清,有過記載的曾掌握統治權的所謂正統王朝33個,非正統王朝及農民起義政權百余個(參見《辭海》所載《中國歷代紀元表》)。特別是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統一朝代以后,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國體、政體一直賡續存在了2000余年。前后交替的朝代,在國家機關的設置,基本典章制度的厘定,行政區劃的劃分,官爵的名號和職權范圍等方面,基本上因襲前代的模式,大同而小異。如果按朝代順序逐一平鋪直敘,必然無法避免過多的重疊。我們在既往的著作中,雖然也采取過求同存異,著重論述新興朝代與前此政權相異,有所更新調整之處的方法,但總難避免冗贅。
第二,為了從動態發展的角度論述中國的政治制度。
由于朝代更替頻繁,對之逐一順序論述往往只能停留在制度的因襲,諸如官制的建構形式,法規條文的規定等外在層面上,只能就典章制度言典章制度,難以鞭辟入里、從實在的運作和實質性的變化作出準確的說明。譬如,一般史家都承認秦朝肇建的國家制度對后代產生過重大的影響,所謂“二千年皆秦制”,這樣的說法無疑是有符合歷史事實的方面,因為秦代確立了以皇帝作為*高統治者,又設置三公九卿作為輔助統治的中央行政體制,在全國各地則設立郡縣。這樣的政治體制模式確實基本上為以后的朝代經久沿用;但也應看到,不論三公九卿抑或地方郡縣制,在不同朝代亦屢有重要的、實質性的調整,有些方面已與秦代的定制迥異。又如史家每言“漢承秦制”、“清沿明制”,但細核之,西漢初數帝,雖然沿襲了秦代政制的外殼,實行中央集權,但文帝劉恒、景帝劉啟執行的卻是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武帝劉徹更是“獨尊儒術”,摒斥法家學說,都與秦始皇推行法家理論執行嚴刑苛法、租重役繁的做法大異其趣,可謂形同而神不同;至于滿族入關后建立起清王朝,雖然在形式上也仿明官制,沿用《明律》,也移植了明代的內閣六部及院、寺、監、府等部門,但為確保滿族作為統治民族的地位,特設掌握實權的議政王會議于內閣六部之上,又推行按民族定額分授官缺,八旗駐防全國等制度,清制實際上也是明制的變型。制度史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探討有關制度的沿革和變遷,考察其創立、健全和衰敗的過程,研究其如何而變、為何而變的動因和社會效果,鉤深索穩,鉤沉實質,于表象中探討精微,使用前后比較的方式,似更便于從動態中說明各項政治制度發展的脈絡。
第三,便于將典章制度納入中國歷史發展的長河中進行考察,便于與歷史上出現過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活動結合考察。
任何典章制度都是一定歷史條件的產物,都必然是培育和植根于一定社會環境,并起到過正負面不同的作用,它必然與各個時期的社會、政治、經濟、思想文化活動密切相關,通過一定的事件和人物活動以體現出本身的功能。任何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典章制度的創建和順暢的推行,都是因為它適應了社會發展的需求,而任何流為虛文的典章制度只能是已經被甄汰了的、衰敗了的死亡制度。當然也應該考究它們之所以勃興,或之所以被甄汰,以及難逃衰敗的社會根源;為此,就必須有理有據地說明有關典章制度演變的社會原因和得失經驗。一切典章制度當然要通過一定人物來操作和運用,又必然會凸顯在各個時期出現過的重大事件之中,成為矛盾的聚焦點。故此,研究中國政治制度史,必應以典章制度及其演變作為基干,精選不同時期不同性質的典型事件作為筋骨脈絡,又以不同類型的政治人物的活動作為血液精神。政治制度應該與國家歷史的整體發展密切攸關,是中國歷史發展主流中不可分離的重要部分,應該是有血有肉、堅厚鮮活,經受過大量歷史事實檢驗和論證的專門史;而不是一部干癟蒼白,僅是歷代會典、百官公卿表或職官志的白話文簡釋本。作為一本教材,我們認為,采用專題性分別敘述,在結合中國歷史發展方面會存在較為寬廣的空間。
第四,方便不同專業和不同閱讀旨趣的讀者,以滿足他們對歷史知識的不同要求。
政治制度作為上層建筑*為重要的一部分,它的覆蓋面可謂無所不包,由此也決定了中國政治制度史寬廣的研究內容。上溯其源,下究其流,涉及軍、政、法、財、文,以至民族、民俗等各個方面,歷來被認為是研究中國歷史和傳統政治的一把**鑰匙。一本教材要囊括4000余年政治制度歷史發展的各個方面,難度是很大的,我們只能就其主體部分有重點的扼要論述,即使這樣做,全書已逾80萬言。考慮到選用本書作為教材的不同專業人員較多,讀者的閱讀旨趣也不盡相同,我們建議對于專門攻讀中國政治制度史課程的本科高年級學生,特別是碩博研究生,以及有意全面了解中國政治制度史知識的讀者,可以系統、全面地修習本書,以取得必要的基本知識;而對于其他不同專業和不同閱讀興趣的讀者,則可以參閱與本人專業密切相關和感興趣的部分。
我們深知,要編寫一部史料翔實,評論精當,體系完整,簡明扼要而又具有較高質量的中國政治制度史,是一項十分艱巨的學術工程。中國歷史上形成過浩如煙海的有關政治制度的典章、法則、條例,保存著大量圍繞政治制度興革利弊的評議和著作,涌現過許多為創建和改革完善不同時期政制作出過貢獻的卓越人物,憑借或運用當時的典章制度演出過一幕又一幕震撼一時的事件。3000多年來,我們的先人,包括一些帝王將相、在朝或在野的官僚及政論家,都相繼發表過有關議論和見解,有些議論和見解是十分深刻和精辟的,曾經引發過持久和激烈的論戰。凡此,都是我們應該鄭重對待的思想財富和珍貴遺產。自20世紀初,運用新的史學和政治學理論方法,將研究中國政治制度史引入新的歷史階段,至三四十年代則已經蔚成風氣,但其后由于戰亂和其他原因,曾有過較長期萬馬齊喑的沉寂。值得慶幸的是,自改革開放以來,歷史學界和政治學界重新著手對中國政治制度史進行系統的研究,除在重大理論問題方面有所突破之外,在研究方法上也有所創新,并關注到域外有關的研究,在注意吸收域外研究成果的同時,與域外的同行保持切磋溝通,使這門重要的學科再度進入繁榮發展的時期。20多年來,鴻篇杰作迭出,各種專題性的論著更是百花齊放、姹紫嫣紅。我們深以能加入這樣的序列為榮幸,并且愿意追隨海內外學人之后,作出自己微薄的貢獻。
我們也深知,中國政治制度史的研究質量要得到持續的提高,必須分階段、分專題進行探索,然后再加以綜合。為此,在原有兩部教材出版之后,我們并不敢因此怠懶,一直繼續在做一些專題研究。中國歷史上的官員,向來是擁有大小不同特權的人物,而官場從來就是集中諸種矛盾沖突之所,至于官箴官風更是歷來備受注目的重大問題,官制無疑更是政制的核心之一。為此,我們曾花幾年的時間和精力,完成了《中國官制史》的寫作(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1年)。我們研究工作較集中在明清兩代,除先后出版了《清末憲政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年)、《明代州縣政治體制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明清州縣官群體》(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等專題書籍之外,還就明清州縣衙門的架構和職能,就清朝內務府的特殊地位和特別功能,就清代的回避制度和陋規等也寫作了一些論文。柏樺還以十年磨一劍的功夫,廣泛收集古今中外有關中國政治制度史的論著和資料,初步建構成《中國政治制度參考資料庫》,經過初步遴選編纂,于本書之后稍晚一些時間再出版《中國政治制度史教學參考資料》一書。這些初步的成果,都將匯聚到新編的教材中。我們之所以匯報上述工作,絕不是敝帚自珍,而是為了便于自我檢討和接受同行讀者諸君的檢驗和批評。同時也是為了說明,中國政治制度史學術研究的繁榮,必須靠分工合力以及持久不懈的耕耘,甚至是若干代人的持久努力。學術建設從來就是艱巨和具體的,我們不過是恰逢其會,有幸承前啟后,做一些披沙揀金的具體工作,深愿能為中國政治制度史這樣的重大學術工程增添一磚一瓦。今后我們仍將繼續探索前行,愿與海內外同行和讀者諸君共勉。
中國政治制度史(第2版) 內容簡介
本書分別敘述了自古以來至1949年中國諸種重要典章制度的發展變化,同時考察了必然要受到各時期國體和政治體制統率和制約的各種單行制度。依據政治制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內涵,梳理和總結了中國政治制度形成和發展的過程,借以在洞悉政治制度“來龍”的基礎上,把握“去脈”,使新的論述有所依憑,扎實跟進。本書在闡述一般規律的同時,重點分析其特殊性;在敘述制度的同時,重點分析其利弊和特點,進行動態的研究,拓展和豐富政治制度史的內容。全書內容充實,資料豐富,語言生動,是適用面寬而具有很高學術價值的教材。
中國政治制度史(第2版) 目錄
**節 中國政治制度史研究的對象
第二節 中國政治制度史的特點
第三節 中國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和參考書
一、中國政治制度史的研究概況
二、研究中國政治制度史的參考資料
第四節 學習中國政治制度史的意義和方法
一、學習中國政治制度史的意義
二、學習中國政治制度史的方法
上編:中國歷代政治制度(史前-1911年)
**章 中國政治制度的形成和發展
**節 原始社會出現的政治制度萌芽
一、三皇五帝
二、原始社會氏族組織
三、部落聯盟和酋邦組織
四、從習慣到制度的轉變過程
第二節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發展歷程
一、早期國家的政治制度
二、爭霸時期的政治制度
三、皇權專制制度下的政治制度
第三節 中國近代的政治制度
一、中西政治制度的碰撞和抗爭
二、晚清政治制度變化
三、晚清政治制度變革的啟示
第二章 王權和皇權制度
**節 王權制度
一、王權制度的形成過程
二、王權的體現形式
三、對王權的制約
第二節 霸主和集權制度
一、霸主的出現和體現權力的形式
二、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和君權的體現形式
第三節 皇帝制度
一、王朝的*高首腦——皇帝
二、皇帝的名位制度
三、皇帝的權限和行使方式
第四節 王位、皇位繼承和宗室制度
一、王位繼承——嫡子制度的確立
二、皇位繼承——保護和防范措施
三、宗室分封——皇權專制的痼疾
第五節 皇權的變態形式——外戚和宦官擅權
一、后宮制度與外戚政治
二、宮省制度與宦官政治
第六節 君主專制政體轉向君主立憲政體的失敗試驗
一、諮議局和資政院
二、《欽定憲法大綱》和《憲法重大信條十九條》
三、責任內閣
第三章 中樞輔政制度及運行機制
**節 貴族輔政制
一、夏商周三代的貴族輔政制
二、秦漢以后早期國家的貴族輔政制
第二節 宰相開府輔政制
一、宰相開府輔政制的形成和發展
二、宰相開府輔政制的運作方式及特點
第三節 宰相參議輔政制
一、帝宮層次與中外朝官
二、宰相參議輔政制的沿革
第四節 宰相奉命擬旨輔政制
第五節 清末的責任內閣
第六節 輔政制度的發展規律及其特點
第四章 中央政務體制及運行機制
**節 中央政務體制的發展概況
一、早期國家中央政務體制的初建
二、兩寮六大到文武分職的政務管理體制
三、三公九卿與中朝官尚書政務管理體制
四、公省監臺卿衛政務管理體制
五、以《周禮》為本的政務管理體制
六、以三省六部為核心的政務管理體制
七、諸使差遣負責制的政務管理結構
八、“因俗而治”的政務管理結構
九、以一省制為核心的政務管理體制
十、以六部為主體的政務管理體制
十一、晚清的中央政務管理體制
第二節 中央政務機構的運行機制
一、相府與諸卿政務系列的運行機制
二、相府、尚書諸曹與諸卿政務系列的運行機制
三、六部與寺監政務系列的運行機制
四、部院寺監府政務系列的運行機制
第三節 中央政務管理體制的發展規律及其特點
第五章 地方行政體制及其運行機制
**節 歷代疆土和地方行政區
第二節 行政區名稱的由來及級別變化
第三節 地方行政管理體制
一、先秦地方行政管理體制
二、秦以后的地方行政管理體制
第四節 少數民族地區管理制度
一、西域都護和民族校尉
二、羈縻府州和都護府
三、土官制度和改土歸流
四、蒙藏地區的特別管轄
第六章 法律制度
**節 法規的制定和沿革
一、古代法規的概況
二、清末對法規的修訂
第二節 司法行政制度
一、中央司法行政制度
二、地方司法行政制度
三、司法行政運行機制及特點
第三節 司法審判制度
一、訴訟制度
二、拘捕和證據制度
三、審判制度
四、監獄制度
五、訴訟師與辯護制度
第七章 監察制度
**節 監察行政體制
一、中央直接控制的監察行政體制
二、各級政府部門的監察行政體制
第二節 監察的職能
一、對上的諫諍
二、對下的監督彈劾
三、對左右的牽制監督
第三節 監察的主要方法
一、檢核簿冊法
二、舉劾案章法
三、連坐告密法
四、遣吏巡行法
五、牽制監督法
六、密查偵緝法
七、密奏傳呈法
第四節 監察制度的特點及其利弊
第八章 軍事制度
**節 兵役制度
一、郡縣兵役制
二、謫罪兵役制
三、招募兵役制
四、世襲兵役制
五、發奴為兵制
六、民壯兵役制
第二節 軍事編制與兵種配制
一、軍事編制(附表)
二、兵種配置
三、軍事裝備的生產與制造
第三節 軍事管理制度
一、軍事領導與指揮制度
二、軍事后勤供應制度
三、軍事刑罰制度
第九章 財政經濟制度
**節 財政收支制度
一、賦稅制度
二、徭役制度
三、土貢制度
四、財政的收支與管理
第二節 財政行政體制
一、中央財政行政體制
二、地方財政行政體制
第三節 經濟制度
一、先秦國家經濟管理體制的形成
二、秦以后經濟管理體制的發展變化
第十章 科技文教衛生等制度
**節 科學技術機構和管理制度
一、天文歷象機構和管理制度
二、技術生產機構和管理制度
三、圖書管理和研究機構
第二節 文教衛生機構和學校制度
一、文化教育機構和管理制度
二、醫藥衛生機構和管理制度
三、教育制度
第十一章 文書璽印符節等制度
**節 文書制度
一、詔敕和奏章
二、國家機關之間的公文形式
三、文書工作制度
第二節 璽印符節制度
一、璽印制度
二、符節制度
三、璽印符節的管理制度
第十二章 行政輔助人員制度
**節 胥吏制度
第二節 幕僚制度
第三節 長隨家人
第四節 行政輔助人員與主官的關系
第十三章 職官管理制度
**節 官吏選拔制度
一、薦舉制度
二、科舉制度
三、征辟制度
四、蔭襲制度
五、其他入仕途徑
六、官吏選拔制度的特點
第二節 任用制度
一、任用種類
二、任用方法
三、任用限制
第三節 考課和獎懲制度
一、先秦的考課和獎懲制度
二、秦以后的考課制度
三、獎懲制度
第四節 等級和俸祿制度
一、等級制度
二、章服乘輿制度
三、俸祿制度(附表)
第五節 休假退休和撫恤制度
一、休假制度
二、退休制度
三、撫恤制度
下編:中華民國政治制度(1912-1949年)
**章 中華民國政治制度概論
**節 中華民國政治制度的發展階段
第二節 中華民國政治制度的形成及特點
第二章 政黨制度
**節 民國初年的政黨政治
第二節 中國國民黨一黨專政制
第三節 國共兩黨合作制
第三章 議會制度
**節 參議院(臨時參議院)
第二節 變化無常的國會
第三節 國民參政會與國民大會
一、國民參政會
二、政治協商會議
三、國民黨包辦的國民大會
第四節 議會制度的評析
第四章 元首制度
**節 元首的產生和任期
第二節 元首的名稱和職權
一、臨時大總統
二、大總統
三、臨時總執政
四、大元帥
五、總裁會議
六、國民政府委員會
七、國民政府主席
八、總統
第三節 中華民國元首制的特點
第五章 政府體制
**節 北洋政府的責任內閣與輔政內閣
第二節 南京國民政府五院制
一、立法院
二、行政院
三、司法院
四、考試院
五、監察院
六、五院制與國民政府的關系
第三節 中央政務體制及運行機制
一、總統府與部會政務系列的運行機制
二、以黨統政的政務系列的運行機制
三、以部會為主體的政務管理體制
第四節 地方行政制度
一、疆土和地方行政區劃
二、地方行政管理體制
三、中央與地方的關系
第六章 法律制度
**節 中華民國的法規
第二節 司法審判機構
第三節 訴訟審判制度
一、審級制度
二、檢察制度
三、審判制度
四、監獄制度
第四節 辯護和公證制度
一、律師制度
二、公證制度
第七章 監察、考試與任用制度
**節 監察制度
一、監察機構
二、監察部門的主要職權
第二節 考試制度
第三節 任用制度
一、官吏及公務員的等級與任用
二、官吏及公務員的資格
三、官吏及公務員的甄別與考績
四、獎懲、撫恤、退休等制度
后記
中國政治制度史(第2版) 作者簡介
韋慶遠,1928年生。中國人民大學檔案學院教授。曾先后受聘為中央民族大學、英國牛津大學、香港科技大學、臺灣政治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珠海書院客座教授。主要著作有《清末憲政史》、《明代黃冊制度》、《檔房論史文編》、《明清史辨析》、《明清史新析》、《隆慶皇帝大傳》、《中國官制史》(合著)、《中國政治制度史》等! “貥,1953年出生,F任南開大學法政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著作有《中國帝王宮——宮省制度與中國古代政治》、《天子·帝宮·政道——中國古代宮省治道透析》、《明清州縣官群體》、《明代州縣政治體制研究》、《中國官制史》(合著)等,發表論文40余篇。目前從事中國政治制度史、中國法律制度史的研究。
- >
朝聞道
- >
推拿
- >
回憶愛瑪儂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山海經
- >
史學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