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
關注中圖網
官方微博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四千年農夫 中國、朝鮮和日本的永續農業
-
>
(精)中華古樹名木(全2冊)
-
>
線辣椒優質高產栽培
-
>
生命的藝術:動物解剖學的神秘歷史之旅
-
>
正確使用農藥知識問答
-
>
龍眼譜:外二種
-
>
迷你花園:打造你的玻璃生態瓶
美國國家灌溉工程手冊 版權信息
- ISBN:7801241088
- 條形碼:9787801241085 ; 978-7-80124-108-5
- 裝幀:精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美國國家灌溉工程手冊 內容簡介
本書譯自美國農業部土壤保持局《國家工程手冊第15卷·灌溉卷》其中的6章。主要內容
包括:土壤—植物—水關系、灌溉需水量、農田灌溉系統的規劃、微灌、噴溉、波涌灌等。它對灌區
或局部作物種植地塊開展節水灌溉的灌溉方案選擇、布置方式、設計選擇以及設計中的有關問
題、計算方法等作了詳細指南性的闡述,同時對在灌溉運行中如何掌握好各種特殊灌水方式、
如何維護好設備的正常運行等問題也作了詳細的闡述,并附有設計和運行配水實例。
可供灌區設計者和管理者、作物種植業主、節水設備生產廠家使用,對相關專業的大、專院
校師生有較好的參考作用。
美國國家灌溉工程手冊 目錄
目 錄
序 言
編譯前言
**章 土壤—植物—水關系
前 言
引 言
**節 土壤
1.1土壤物理性質
1.2土壤質地
1.3土壤結構
1.4耕性
1.5土壤孔隙度
1.6土壤緊實度
1.7土壤鹽堿
1.8鹽漬土分類
1.9土壤水
第二節 水分入滲
2.1滲漏
2.2影響入滲的因素
2.3入滲階段
2.4累計入滲量與入滲率關系
2.5基本或穩定入滲率
2.6時間與空間變異
2.7田間入滲測量
2.8模型
第三節 植物
3.1植物根系
3.2植物對淺層地下水的利用
3.3設計吸水深度
3.4蒸散
3.5潛在蒸散
3.6預測作物蒸散
3.7作物系數
3.8作物臨界脅迫期
第四節 產量與蒸散的關系
第五節 生產函數概念
第六節 產量—蒸散量生產函數
第七節 產量—農田補充水量關系
第八節 產量—蒸散函數的通用性
8.1鹽漬影響
8.2植物因子
8.3土壤因子
8.4氣候因子
8.5專性離子效應
8.6酸性土
第九節 編制灌溉計劃
9.1水量平衡
9.2基于植物的概念
第十節 編制灌溉計劃中的自動化
符號說明
第二章 灌溉需水量
前 言
鳴 謝
**節 需水量
1.1引言
1.2灌溉需水量
第二節 作物耗水量
2.1引言
2.2蒸散過程
2.3蒸散量的直接測定
2.4作物蒸散量的估算
第三節 氣候關系及數據
3.1引言
3.2氣壓
3.3空氣特性
3.4風速關系
3.5凈輻射量的估算
3.6太陽輻射量的估算
3.7土壤熱通量
3.8氣象站
第四節 參考作物蒸散量
4.1參考作物ET計算方法的選擇與應用
4.2彭曼—蒙太斯法
4.3輻射法
4.4溫度法
4.5蒸發皿法
4.6小結
第五節 作物系數
5.1基本概念
5.2確定基本作物系數
5.3水分脅迫因子
5.4濕土蒸發
5.5平均作物系數
5.6估算非生長季期間的蒸發
5.7實時估算時作物系數的調整
5.8測定地面覆蓋度
5.9小結
第六節 控制鹽度的淋洗需水量
6.1鹽度問題的重要性
6.2水質評價
6.3作物耐鹽度
6.4通過淋洗控制鹽度
6.5鹽度管理可供選擇的方法
6.6鹽漬土壤的改良
第七節 附加灌溉需水量
7.1防霜凍
7.2作物和土壤降溫
7.3風蝕控制
7.4施化灌溉
7.5植物病害控制
7.6種子發芽
第八節 有效降水
8.1引言
8.2有效降水的定義
8.3控制有效降水的過程
8.4影響有效降水的因子
8.5估算有效降水量
8.6土壤貯水
第九節 地下水補給量
9.1引言
9.2穩定上升水流
9.3土壤水力特性
第十節 灌溉效率
10.1引言
10.2灌溉效率(E↓i)
10.3灌水均勻度
10.4灌水效率(E↓a)
10.5灌溉適宜度
10.6輸水效率(E↓c)
第十一節 田間灌溉需水量
11.1生長季凈灌溉需水量
11.2系統所需供水率
11.3系統凈供水率
114編制灌溉計劃
第十二節 工程需水量
12.1引言
12.2灌溉工程需水量
12.3田間配水計劃
12.4節水
附錄A 布萊尼克雷多公式(SCS第21號技術公報)
附錄B 一年中逐日排序表
術語集
符號說明
第三章 農田灌溉系統的規劃
前 言
**節 引 言
1.1規劃合理是持久 長效灌溉的保障
1.2基本的考慮因素
1.3規劃步驟
第二節 規劃涉及的因素
2.1土壤
2.2地形
2.3供水
2.4氣候
2.5農業經營類型
2.6田塊的平面布置
2.7可用農具
2.8可用動力
2.9現有設施
2.10田間道路系統
2.11財力
2.12地形特征
第三節 適用的灌水方法
3.1噴灌
3.2地面灌溉
3.3地下灌溉
第四節 灌溉輸水
4.1渠道
4.2管道
第五節 排水
5.1地面排水
5.2地下排水
5.3排水口
第六節 量水
第七節 灌溉指南
7.1涉及的區域
7.2內容
7.3運用
第四章 微 灌
序 言
**節 概述
第二節 系統的類型
2.1滴灌
2.2地下滴灌
2.3小管出流灌(涌泉灌)
2.4微噴灌
第三節 優點
3.1省水并節約田間運行費用
3.2利用咸水
3.3利用多石土壤和陡坡地
第四節 缺點
4.1成本高
4.2堵塞問題
4.3灌水欠均勻
4.4鹽分積累
4.5其他危害
第五節 注肥注化效益及安全保護措施
5.1肥料
5.2沉淀和有機物淤積的化學控制
第六節 微灌系統的組成
6.1首部控制
6.2主干管與分干管
6.3支管
6.4毛管
6.5灌水器
6.6水流控制與壓力調節器
第七節 運行與維護
第八節 土壤—植物—水方面考慮的因素
8.1濕潤面積
8.2濕潤面積百分比
8.3滿足灌溉需水量
8.4植物的反應
8.5*佳濕度水平
8.6鹽度控制
第九節 設計步驟
9.1設計標準
9.2灌水器選擇標準
9.3灌水器的類型
9.4灌水器運行特征值
9.5管道水力學
9.6經濟管徑選擇
9.7毛管設計
9.8支管設計
第十節 微灌系統設計典例
10.1滴灌系統
10.2微噴系統
10.3線水源系統
第十一節 田間評價
11.1需要的設備
11.2田間步驟
11.3田間數據的使用
11.4平均灌水深度
11.5日灌水量
11.6灌水均勻度
11.7所需的毛灌水量
11.8灌水效率
附錄A 符號說明
附錄B 管道摩阻損失表(*小標準尺寸比數)
附錄C 公式
第五章 噴 灌
**節 適用條件
1.1優點
1.2缺點
第二節 噴灌系統的型式
2.1定期移動類噴灌系統
2.2固定類噴灌系統
2.3連續移動類支管系統
2.4其他噴灌系統
第三節 規劃的概念
3.1初步設計
3.2所需流量
3.3灌水深度
3.4土壤滲吸速率與*佳噴灌強度
3.5噴灌的灌溉效率
第四節 設計步驟
4.1定期移動與固定類系統
4.2行走式噴灌系統
4.3中心支軸式噴灌系統的設計
4.4平移式噴灌系統
第五節 噴灌系統的特殊用途
5.1聯邦 州和地方的規定
5.2噴施肥料 土壤改良劑和殺蟲劑
5.3處理廢水
5.4防霜凍
5.5小氣候控制
第六節 噴灌系統的安裝和運行
附 錄
第六章 波涌灌田間指南
國家灌溉通知第五號
**節 引言
第二節 采用波涌灌的優缺點
2.1優點
2.2缺點
第三節 波涌灌理論與術語
3.1續灌(溝灌)
3.2波涌灌(溝灌)
3.3水流推進 退水和入滲
3.4術語
第四節 土壤和入滲
第五節 波涌灌的管理
5.1流量
5.2推進狀態的灌水運行時間
5.3入滲狀態的灌水運行時間(減流量)
第六節 評價
6.1評價方法
6.2水流推進和退水
6.3土壤水入滲曲線
6.4評價方法(波涌灌)
第七節 波涌灌裝置
7.1波涌閥門
7.2控制器
7.3控制器和閥門的定位
7.4閥門和控制器的養護
7.5安全
本章參考文獻
附錄A 波涌灌的入滲
附錄B 波涌溝灌—連續溝灌的對比
附錄C 灌溉系統評價工作指導
附錄D 溝灌評價典例
附錄E 灌溉系統評價表
附錄F 自動化單管灌溉系統
附錄G 溝灌循環式測滲儀
附錄H 術語集
附錄I 波涌灌工作會議與會人員名錄(得克薩斯州 阿馬里洛)
總附錄一 美國水利概況
總附錄二 單位換算表
序 言
編譯前言
**章 土壤—植物—水關系
前 言
引 言
**節 土壤
1.1土壤物理性質
1.2土壤質地
1.3土壤結構
1.4耕性
1.5土壤孔隙度
1.6土壤緊實度
1.7土壤鹽堿
1.8鹽漬土分類
1.9土壤水
第二節 水分入滲
2.1滲漏
2.2影響入滲的因素
2.3入滲階段
2.4累計入滲量與入滲率關系
2.5基本或穩定入滲率
2.6時間與空間變異
2.7田間入滲測量
2.8模型
第三節 植物
3.1植物根系
3.2植物對淺層地下水的利用
3.3設計吸水深度
3.4蒸散
3.5潛在蒸散
3.6預測作物蒸散
3.7作物系數
3.8作物臨界脅迫期
第四節 產量與蒸散的關系
第五節 生產函數概念
第六節 產量—蒸散量生產函數
第七節 產量—農田補充水量關系
第八節 產量—蒸散函數的通用性
8.1鹽漬影響
8.2植物因子
8.3土壤因子
8.4氣候因子
8.5專性離子效應
8.6酸性土
第九節 編制灌溉計劃
9.1水量平衡
9.2基于植物的概念
第十節 編制灌溉計劃中的自動化
符號說明
第二章 灌溉需水量
前 言
鳴 謝
**節 需水量
1.1引言
1.2灌溉需水量
第二節 作物耗水量
2.1引言
2.2蒸散過程
2.3蒸散量的直接測定
2.4作物蒸散量的估算
第三節 氣候關系及數據
3.1引言
3.2氣壓
3.3空氣特性
3.4風速關系
3.5凈輻射量的估算
3.6太陽輻射量的估算
3.7土壤熱通量
3.8氣象站
第四節 參考作物蒸散量
4.1參考作物ET計算方法的選擇與應用
4.2彭曼—蒙太斯法
4.3輻射法
4.4溫度法
4.5蒸發皿法
4.6小結
第五節 作物系數
5.1基本概念
5.2確定基本作物系數
5.3水分脅迫因子
5.4濕土蒸發
5.5平均作物系數
5.6估算非生長季期間的蒸發
5.7實時估算時作物系數的調整
5.8測定地面覆蓋度
5.9小結
第六節 控制鹽度的淋洗需水量
6.1鹽度問題的重要性
6.2水質評價
6.3作物耐鹽度
6.4通過淋洗控制鹽度
6.5鹽度管理可供選擇的方法
6.6鹽漬土壤的改良
第七節 附加灌溉需水量
7.1防霜凍
7.2作物和土壤降溫
7.3風蝕控制
7.4施化灌溉
7.5植物病害控制
7.6種子發芽
第八節 有效降水
8.1引言
8.2有效降水的定義
8.3控制有效降水的過程
8.4影響有效降水的因子
8.5估算有效降水量
8.6土壤貯水
第九節 地下水補給量
9.1引言
9.2穩定上升水流
9.3土壤水力特性
第十節 灌溉效率
10.1引言
10.2灌溉效率(E↓i)
10.3灌水均勻度
10.4灌水效率(E↓a)
10.5灌溉適宜度
10.6輸水效率(E↓c)
第十一節 田間灌溉需水量
11.1生長季凈灌溉需水量
11.2系統所需供水率
11.3系統凈供水率
114編制灌溉計劃
第十二節 工程需水量
12.1引言
12.2灌溉工程需水量
12.3田間配水計劃
12.4節水
附錄A 布萊尼克雷多公式(SCS第21號技術公報)
附錄B 一年中逐日排序表
術語集
符號說明
第三章 農田灌溉系統的規劃
前 言
**節 引 言
1.1規劃合理是持久 長效灌溉的保障
1.2基本的考慮因素
1.3規劃步驟
第二節 規劃涉及的因素
2.1土壤
2.2地形
2.3供水
2.4氣候
2.5農業經營類型
2.6田塊的平面布置
2.7可用農具
2.8可用動力
2.9現有設施
2.10田間道路系統
2.11財力
2.12地形特征
第三節 適用的灌水方法
3.1噴灌
3.2地面灌溉
3.3地下灌溉
第四節 灌溉輸水
4.1渠道
4.2管道
第五節 排水
5.1地面排水
5.2地下排水
5.3排水口
第六節 量水
第七節 灌溉指南
7.1涉及的區域
7.2內容
7.3運用
第四章 微 灌
序 言
**節 概述
第二節 系統的類型
2.1滴灌
2.2地下滴灌
2.3小管出流灌(涌泉灌)
2.4微噴灌
第三節 優點
3.1省水并節約田間運行費用
3.2利用咸水
3.3利用多石土壤和陡坡地
第四節 缺點
4.1成本高
4.2堵塞問題
4.3灌水欠均勻
4.4鹽分積累
4.5其他危害
第五節 注肥注化效益及安全保護措施
5.1肥料
5.2沉淀和有機物淤積的化學控制
第六節 微灌系統的組成
6.1首部控制
6.2主干管與分干管
6.3支管
6.4毛管
6.5灌水器
6.6水流控制與壓力調節器
第七節 運行與維護
第八節 土壤—植物—水方面考慮的因素
8.1濕潤面積
8.2濕潤面積百分比
8.3滿足灌溉需水量
8.4植物的反應
8.5*佳濕度水平
8.6鹽度控制
第九節 設計步驟
9.1設計標準
9.2灌水器選擇標準
9.3灌水器的類型
9.4灌水器運行特征值
9.5管道水力學
9.6經濟管徑選擇
9.7毛管設計
9.8支管設計
第十節 微灌系統設計典例
10.1滴灌系統
10.2微噴系統
10.3線水源系統
第十一節 田間評價
11.1需要的設備
11.2田間步驟
11.3田間數據的使用
11.4平均灌水深度
11.5日灌水量
11.6灌水均勻度
11.7所需的毛灌水量
11.8灌水效率
附錄A 符號說明
附錄B 管道摩阻損失表(*小標準尺寸比數)
附錄C 公式
第五章 噴 灌
**節 適用條件
1.1優點
1.2缺點
第二節 噴灌系統的型式
2.1定期移動類噴灌系統
2.2固定類噴灌系統
2.3連續移動類支管系統
2.4其他噴灌系統
第三節 規劃的概念
3.1初步設計
3.2所需流量
3.3灌水深度
3.4土壤滲吸速率與*佳噴灌強度
3.5噴灌的灌溉效率
第四節 設計步驟
4.1定期移動與固定類系統
4.2行走式噴灌系統
4.3中心支軸式噴灌系統的設計
4.4平移式噴灌系統
第五節 噴灌系統的特殊用途
5.1聯邦 州和地方的規定
5.2噴施肥料 土壤改良劑和殺蟲劑
5.3處理廢水
5.4防霜凍
5.5小氣候控制
第六節 噴灌系統的安裝和運行
附 錄
第六章 波涌灌田間指南
國家灌溉通知第五號
**節 引言
第二節 采用波涌灌的優缺點
2.1優點
2.2缺點
第三節 波涌灌理論與術語
3.1續灌(溝灌)
3.2波涌灌(溝灌)
3.3水流推進 退水和入滲
3.4術語
第四節 土壤和入滲
第五節 波涌灌的管理
5.1流量
5.2推進狀態的灌水運行時間
5.3入滲狀態的灌水運行時間(減流量)
第六節 評價
6.1評價方法
6.2水流推進和退水
6.3土壤水入滲曲線
6.4評價方法(波涌灌)
第七節 波涌灌裝置
7.1波涌閥門
7.2控制器
7.3控制器和閥門的定位
7.4閥門和控制器的養護
7.5安全
本章參考文獻
附錄A 波涌灌的入滲
附錄B 波涌溝灌—連續溝灌的對比
附錄C 灌溉系統評價工作指導
附錄D 溝灌評價典例
附錄E 灌溉系統評價表
附錄F 自動化單管灌溉系統
附錄G 溝灌循環式測滲儀
附錄H 術語集
附錄I 波涌灌工作會議與會人員名錄(得克薩斯州 阿馬里洛)
總附錄一 美國水利概況
總附錄二 單位換算表
展開全部
書友推薦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莉莉和章魚
- >
煙與鏡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二體千字文
本類暢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