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茨威格短篇小說集
-
>
女人的勝利
-
>
崇禎皇帝【全三冊】
-
>
地下室手記
-
>
雪國
-
>
云邊有個小賣部(聲畫光影套裝)
-
>
播火記
茶人三部曲 本書特色
一九八一年春,茅盾先生遺囑將自己的二十五萬元稿費損獻給中國作家協會,作為基金,設立一個長篇小說獎,獎勵每年*優秀的長篇小說。是為茅盾文學獎的緣起。其后二十多年中,這一中國當代文學的*高獎項一直備受關注,影響甚巨。
迄今,茅盾文學獎已歷五屆,二十二部長篇小說獲獎(另有兩部作品獲榮譽獎)。我社自一九九八年春出版“茅盾文學獎獲獎書系”,先后收入在我社出版并獲獎的十一部作品。其后不斷有作者、讀者及有關人士表示,希望看到整體推出的茅盾文學獎全部獲獎作品;認為完整地體現中國當代文學*高獎項的成果,是必要而有益的。在作者、作者親屬和有關出版單位的大力支持下,“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全集”終于問世。
此次編輯出版的“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全集”,對所有作品進行了文字校勘;一些以部分卷冊獲獎的多卷本作品,此次將整部收入。
茶人三部曲 內容簡介
《茶人三部曲》以綠茶之都杭州的忘憂茶莊主人杭九齋家族四代人起伏跌宕的命運變化為主線,塑造了杭天醉、杭嘉和、趙寄客、沈綠愛等各具不同社會意義和藝術光彩的人物形象,展現了在憂患深重的人生道路上堅忍負重、蕩污滌垢、流血犧牲仍掙扎前行的杭州茶人的氣質和風神,寄寓著中華民族求生存、求發展的堅毅精神和酷愛自由、向往光明的理想傾向。茶的青煙、血的蒸氣、心的碰撞、愛的糾纏,在作者清麗柔婉而勁力內斂的筆下交織;世紀風云、杭城史影、茶業興衰、茶人情致,相互映帶,熔于一爐,顯示了作者在當前尤為難得的嚴謹明達的史識和大規模描寫社會現象的腕力。
故事發生在綠茶之都的杭州,忘憂茶莊的傳人杭九齋是清末江南的一位茶商,風流儒雅,卻不好理財治業,*終死在煙花女子的煙榻上。下一代茶人叫杭天醉,生長在封建王朝徹底崩潰與民國誕生的時代,他身上始終交錯著頹唐與奮發的矛盾。有學問,有才氣,有激情,也有抱負,但卻優柔寡斷,愛男友,愛妻子,愛小妾,愛子女……*終“愛”得茫然若失,不得已向佛門逃遁。杭天醉所生的三子二女,經歷的是一個更加廣闊的時代,他們以各種身份和不同方式參與了華茶的興衰起落的全過程。其間,民族,家族及其個人命運,錯綜復雜,跌宕起伏,茶莊興衰又和百年來華茶的興衰緊密相聯,小說因此勾畫出一部近、現代史上的中國茶人的命運長卷。
茶人三部曲 目錄
不夜之侯
筑草為城
茶人三部曲 節選
一九八一年春,茅盾先生遺囑將自己的二十五萬元稿費損獻給中國作家協會,作為基金,設立一個長篇小說獎,獎勵每年*優秀的長篇小說。是為茅盾文學獎的緣起。其后二十多年中,這一中國當代文學的*高獎項一直備受關注,影響甚巨。
迄今,茅盾文學獎已歷五屆,二十二部長篇小說獲獎(另有兩部作品獲榮譽獎)。我社自一九九八年春出版“茅盾文學獎獲獎書系”,先后收入在我社出版并獲獎的十一部作品。其后不斷有作者、讀者及有關人士表示,希望看到整體推出的茅盾文學獎全部獲獎作品;認為完整地體現中國當代文學*高獎項的成果,是必要而有益的。在作者、作者親屬和有關出版單位的大力支持下,“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全集”終于問世。
此次編輯出版的“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全集”,對所有作品進行了文字校勘;一些以部分卷冊獲獎的多卷本作品,此次將整部收入。
茶人三部曲 作者簡介
王旭烽,1955年生于杭州,1982年畢業于浙江大學歷史系,分配至《浙江工人報》任編輯,后調至中國茶葉博物館。1998年調入浙江省作家協會,專業寫作。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理事。 自1979年發表第一部獨幕話劇《承認不承認》至今,已創作近400萬字。主要作品有《春天系列》、《西湖十景系列》《茶人三部曲》、《飲茶說茶》、《杭州史話》,大型電視片《浙江七千年》、《話說茶文化》(主撰稿)等。其中《南方有嘉木》曾獲全國"五個一工程獎"。 《茶人三部曲》從1990年開始動筆,到1999年底改定,整整用了10年的工夫。全書以江南杭姓茶葉家庭六代人的命運沉浮為主線,將中國茶文化史和中國近代史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從1863年太平天國撤出杭州城寫起,一直寫到1998年由全世界茶人捐資修建的杭州國際和平館揭幕為止,共130萬字,寫了60多個主要人物,堪稱是中國第一部反映茶文化的長篇小說。小說出版后,得到了相當的好評,其中《南方有嘉木》已重印四次。 "王旭烽是十年心血一杯茶,果然是杯龍井極品。"一位評論家這樣稱贊王旭烽和她的《茶人三部曲》,《茶人三部曲》中杭氏忘憂茶樓上的那幅出自《詩經》的對聯倒似乎恰好可以做這句話、也做王旭烽和她的寫作的注腳:誰為荼苦,其甘如薺。
- 主題:這是影響我最大的一套當代小說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被賦予了眾多高尚的象征意味,江南以茶事為背景的作品極多,然而大雅往往易于流于外表的虛張和內在的俗套;以中產家族歷史長河中的變遷為題材的文字汗牛充棟,可謂大俗。王旭烽最難能可貴的就是很好把握了雅與俗,有些時候我甚至感慨,這是一本意境大于文字的作品。
    
     從杭九齋、林藕初、茶清的糾結,到單傳杭天醉與趙寄客的相互影響,造就了杭家后代迥異的性格:要么深沉而溫和,要么燃燒到熾烈。杭家女人的描寫也頗為傳神,從不缺乏勇氣,逆境中保持優雅的尊嚴。
    
     三部小說分別置于辛亥革命、抗日救國和文化大革命的巨大歷史洪流中,杭氏家族中國百姓一道經歷漫長的水深火熱。茶是滲透到杭家的骨子里,溫和而堅韌,逝去的生命在茶樹下掩埋,嶄新的生命在茶樹下孕育于誕生。泱泱中華風雨如晦中保留希望的火種,終有一日雞鳴不已!
    
     洪流中的中國需要熊熊烈火,趙寄客、杭家平的東突西闖,杭憶夫婦的舍身取義,得放、愛光的青春無悔,沈綠愛、白楊之死也一個烈字了得,當然還包括嘉和凜然的斷指。熱情地燃燒、不遺余力地鍛打、鮮血的淬冷,中華民族更加堅硬而倔強。然而,中華民族更是水做的民族,隱忍、寬容地吸收和包容東瀛的葉子,沈家楊家的子嗣,甚至不拘禮教久居南國的布朗都在嘉和的“沖刷”下,散發著悠悠茶香,樂觀堅定地迎接旭日的升騰。
    
     最欣賞的自然是嘉和,欣賞他的外柔內剛、欣賞他的高尚浪漫,欣賞他身上龍井的芬芳。他留下太多可以定格的唯美畫面,門縫中目送葉子的他、四顆蜜餞祝福方氏的他、坦蕩面對刺刀斷指求節的他,安然送走摯愛的他,帶領全家恬靜面對沉睡祖先、兄弟甚至晚輩茶園的他……中國人習慣性選擇內斂,內心的敏感以表面的平靜壓抑,豐富的感情深深的埋葬!
    
     還有兩個母性的鏡頭不忍遺忘:鬼子刺刀下安詳地抱著玉泉大魚當做忘憂的嘉草;茶樹下用最后美麗孕育得荼的白楊。中國的女性,付出了太多,承受了太多!
    
     想到文章的明線曼生壺——內清明,外方正,吾與爾偕藏!
    
- >
莉莉和章魚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山海經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我與地壇
- >
回憶愛瑪儂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